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情境统摄:单元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构建—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1:31: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统摄全局的视角,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梳理语文训练要素,依托创造性活动,整合单元主题 资源。本文基于此,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以“穿越时空的对话”为本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大情境。在 此情境中建构、统领“建立云纪念馆”“聆听内心”“舞台秀场”“畅想未来”四个任务群,并依据课时编排设立相应的学习活  动,让学生在主题沉浸、任务驱动下体验多维的感受与多层次的认知,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濡染,在听说读写联动、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融合中丰富言语实践。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主题情境创设   任务群建构

       随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 课标》”)的实施,其中提出的“学 习任务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语 文学习任务群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凭借,承载语文课程内容、架构 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的若干相 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的集合体。本文 依据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 育 家 本 杰 明· 布 鲁 姆(Benjamin  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站 在“统摄全局”的制高点,构建单 元学习任务群,在“大主题 + 学习 任务”的组织体系下,形成内在关 联性、有一定逻辑的学习活动,呈 现学习任务的组织化、结构化。统 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明显、 语文要素明晰,本身也为单元“学 习任务群”建构提供了沃土,“学习 任务群”也将在教学中大有可为。

       仔细考量,《新课标》提出的六 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横向结构是与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语文实践 活动相呼应的,彼此交叉、相互独 立却又相互渗透。其中,“语言文字 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主要与“识字 与写字”“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对 应,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实用 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 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 任务群,基本覆盖语文课程的实用  类、文学类、论述类等阅读类型,与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 实践活动关联,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 群。“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实现了从 学科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教语文向  用语文的转变。因此,我们把教学导 向转向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听说读 写联动、语言思维和审美文化融合的 言语实践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注 重“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动性;凸显“任务”,强调任务驱 动;形成“群聚”效应,强调综合 性,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与现 实生活的融合。

       一、整合资源:单元整体性的建 构逻辑

       (一)把握教材单元主题资源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 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  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  略读课文《小岛》。《古诗三首》中包  含南宋的两首诗《示儿》《题临安邸》, 和清代的一首诗《己亥杂诗》,集中反  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  说》节选了与“少年”相关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希望以“少年”之气来唤  起从国民到国家政体蓬勃发展的强烈  愿望;《圆明园的毁灭》通过描写昔日  圆明园辉煌壮观的景象,表达作者对  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以激发我  们不忘国耻,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小岛》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将军的见  闻为视角,赞扬了边防战士不怕困难、 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习作《二十年  后的家乡》希望通过想象,让学生勾  画美好的家乡蓝图,以激发他们爱家  乡、建家乡的美好情感;《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日积月累”部分仍以 “爱国”为主线将单元内容串联起来, 重温历史,展望未来。四篇课文所涉 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单 元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 表现的是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单元主题看,从南宋的“王师 北定中原日”到今天对“家乡二十年 后”的遐想,无不是创设让学生了解 历史、不忘历史、珍惜生活、建设 家园的学习境遇。而单元各组成部分 (课文选篇、习作、语文园地等)与语 文要素始终保持着集中指向性,它们 受单元人文主题熏染,是教师教学组 织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承接点。 因此,把握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设 计活动情境,基于“学习任务群”统 领下开始学习活动,在达成子任务下 以求实现整体的“群”目标。

       (二)基于单元语文训练要素

       构建单元学习任务群,单元语文 要素既是出发点又是抓手。我们把单 元语文要素和每篇课文课后习题结合 起来,整理如表 1。

\
 

         《古诗三首》教学中,我们通过课 后习题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少年中国说(节选)》中布置了制作 手抄报的人物,需要学生在梳理探究 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圆明园的  毁灭》 一课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资 料,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评析,同时 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要 求更高。因此,科学运用课后习题, 紧扣单元要素训练点,从不同维度分 层次、分阶段设计任务,并放置于不 同的训练情境、不同的目标指向中, 进而让单元训练要素呈现知识序列化, 清晰直观且易操作的路径。

       (三)依托创造性实践活动

       本单元选文篇目类型属于课程内 容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   任务群,依据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  “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   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   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   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   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  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 从课本出发,从课内走向课外,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向往和崇敬之情。用文   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用文   学表现手法描述故事,也是“创意表   达”的一种,创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不拘一格。在本单元教学提示中,正   如《新课标》在“创意表达”学习任   务群所阐述的那样:“鼓励学生在口   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 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 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这一过 程,教师始终把激活学生创意表达的 兴趣作为首要目标。依据学习任务群 整合单元资源,我们把“制作一份手 抄报”“阅读资料后的交流分享”“演 读古诗文”“写一段颁奖词”等,类似 具有“文学创意与表达”的活动进行 整体构建,让学习活动既指向整体性, 又关注真实及发展性。

       二、情境创设:“穿越时空的对 话”的沉浸主题

       学习情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潜藏在学习过程之内的“认知情境”, 一类是包裹在学习活动之外的“活动 场域”,建立学习活动与实践的联结。

       (一)认知情境

       根据本杰明·布鲁姆的认知层次 理论,认知思维由低到高、由简到繁 分为 6 个层次,层层递进,这 6 个层 级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 析—评价—创新。结合语文学习任务 群的概念理解与阐释,依据《新课 标》各学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 与呈现方式,我们以“认识生字、学 习写字、朗读课文、背诵段落”为原 点,旨在“主动阅读、发现信息、读写 迁移、领悟表达”等多种形式课程推进 中发展“梳理探究、条理表达、观察思 考、综合应用”的能力,最终指向“价 值评析、专题探究、策划活动、创意 表达”的发展。我们以图 1 展示为例:

\
 
       我们在建构的学习任务群的相关 资源中嵌入相关知识(单元语文要素 训练点、《新课标》要求等),聚焦核 心问题—人们如何用语言文字的方 式表达对祖国的拳拳热爱之心,同时 配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 迁移能力,充分利用好、创设好教材单元人文主题情境,在单元学习任务 群下融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 力,并且在相对真实可感的任务驱动 下,在真实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 习活动中发展语文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统编版教材五上第四单 元的人文主题,构筑“穿越时空的对 话”情境,而这一核心任务的学习境 遇就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人之间的谈话,也指双方或多方之 间接触或会谈。对话的对象可以是老 师、同学,可以是作者、家人,也可 以是与历史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可以 是课文中有讲述的内容,也可以是相 关的资料补充;对话的时空可以是课 堂也可以是课外,可以是学校也可以 在家中。我们在“对话”中规划学习 矩阵,发展学习任务群,开设相关的 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环境沉浸中得到 不断滋养与成长。

       (二)活动情境

       如果“认知情境”架构的是教 材,那么“活动情境”架构的则是学 材,是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实践活动的 活动场域,是由“学”到“用”的真 实成长的反馈。依据本单元“爱国情 怀”的主题,我们设立“穿越时空的 对话”作为本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大情 境。在此情境中,我们分设“建立云 纪念馆”“聆听内心”“舞台秀场”“畅 想未来”四个任务群(见图 2),并在 每个任务群后依据课时编排,设立相 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一直在主 题濡染下进行“沉浸式学习”。

\
 
       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始终围 绕“穿越时空的对话”大情境,紧扣 “对话”二字,穿梭在不同古今不同  对话场域中,指向从理解文本、体悟 诗情、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创意 表达几个层次,教学导向转向情境创 设、任务驱动和听说读写联动、语言 思维审美文化融合的言语实践让学习 转变成一种富有人情味、带有责任感、 充满表达欲的学习活动。值得注意的 是,“活动情境”的创设需要融入多重视角:个人生活视角、家庭生活视角、  社会生活视角;允许是学生触摸的现   实世界,也允许是学生憧憬的虚拟世   界视角。我们扣准“穿越时空的对话” 大主题情境,指向多元创设、体验多   维感受、发展多层认知。

       沉浸在主题情境中的单元学习任 务群,“认知情境”是它的内在运行, 是基础,“活动情境”是外在活动表 征,指向实践活动。两者充分融合, 单元学习任务群才会相对完备,共同 走向学生素养提升。

       三、任务群构建:学习任务群的 内容搭建与教学实施

       (一)建构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建议


       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琐 碎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有真实意义和 目标的系列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群怎 么建?有以下三条建议可参考:
 
       1. 精准“定位目标”。本单元的学   习目标是“学方法 + 用方法”,学习   活动服务目标,确保学生能掌握方法   并用方法顺利达成目标。我们在单元   主题中创设大情境— “穿越时空的   对话”,这也是学语文、用语文的环   境,从中我们通过自读、讨论初步感   知文意的方法,利用好再次回读,结   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开展“对比”学习,恰当引入资   源,深入感受“人们如何用语言文字   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拳拳热爱之心” 表达上的异同。

       2. 适时“有的放矢”。在学习任 务群的理念下,如今的学法与过去的 教法分野,即更多地指向目标及重新 整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 借助、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因 此,教学时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在查 找资料的基础上,把握恰当时机进行梳理、筛选、整合、运用资料,这是 指向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其次,本 单元的课文都富有思想教育意义,我 们设立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大主题 情境,始终把“爱国情怀”渗透在语 言文字的学习和学习活动之中,通过 “建立云纪念馆”“聆听内心”“舞台秀 场”“畅想未来”四个任务群,驱动听 说读写联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融合, 丰富言语实践。

       3. 指向“迁移应用”。依据布鲁   姆将认知领域目标层次理论,结合语   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理解与阐释,我   们旨在课程推进中提升学生语文素   养,形成“价值评析、专题探究、策   划活动、创意表达”的生成发展。我   们设立“穿越时空的对话”学习任务   群的“大情境”,设立的“建立云纪   念馆”“聆听内心”“舞台秀场”“畅   想未来”每个任务群都涵盖了听说读   写联动,旨在在“活动情境”中用语   文。例如,我们在“建立云纪念馆” 下设立“绘制历史轨迹”“筹建纪念   馆”“云台直播间”活动,每一个子任   务都指向学生学习、理解语文的“迁   移应用”能力,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   实现综合性能力提升。

       (二)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

       据此,我们设立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大情境“穿 越历史的对话”,整合单元学习情境、 学 习 内容、单元要素和学习资源, 设立以下任务群,并在其下分设学 习活动,以探寻单元学习任务群的 教学实施。

       五上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群的结构   和内容,清晰直观,层次分明,分别   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爱国” 人文主题以及读写结合训练的迁移运   用。同时,部分任务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相互对应, 形成内在的关联,确保学习任务不偏 离语文学习的“航线”。

       任务一:建云纪念馆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在学生预 习和初学阶段,我们都以此基点和抓 手,利用好课本资源,借助书后习题 训练,打开学生感悟理解情感的一面 镜子。

       1. 制作人物书签。本单元的《古 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小岛》中所 描写的人物都具有爱国情怀。林升在 诗《题临安邸》中讽刺了当权者。以 岳飞为代表的抗金将士等不断进行斗 争。陆游深受高祖、祖父的爱国熏染, 一心为国,一直抗金,陆游更是继承 遗志,不辱使命,临了仍不忘毕生心  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展现 对“中国少年”的殷切期盼,寄托了  浓浓的爱国情怀;《小岛》展现了我国  守岛部队的战士们保家卫国的铿锵意 志。深挖每一首诗歌、每一篇古文、 每一篇小说的背后淋漓尽致地抒发了 仁人志士坚定的爱国意志和博大的情 怀,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中骄子的代表。 从课本出发,借助资料,了解他们, 是初读课文的基础,也是踏入本单元 学习的第一步,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课 前预习,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为这些  代表的人物制作人物书签,打开单元 学习的第一扇窗。

       2. 绘制人物年谱。本单元中形形 色色的人物代表各具特色,单靠课文 内容,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特点, 进而了解一个时代,并理解那一段历 史。在课堂上,我们借助小组合作形 式,把制作相同人物书签的学生分成 一组,在充分讨论中丰富对其认知, 绘制人物年谱,增加对人物的认知,感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有兴趣的同 学甚至可以借助查找资料,开展研究 性学习,撰写《人物小记》,为后一课 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3. 勾勒历史轨迹图。每 一个人 物的背后都诉说着一段历史记忆。 以《古诗三首》为例,我们细心发 掘、梳理“隐藏”在古诗中的历史背 景,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南宋  绍兴至淳熙年间(1131— 1189) → 南 宋嘉定二年(1209) → 清道光十九 年(1839)。在时间线的呈现中, 一 幅幅历史画卷缓缓打开:北宋靖康二 年(1127),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汴 梁(今河南开封), 掳走徽、钦二帝, 北宋灭亡,当权者逃到江南。《己亥杂  诗》写于清代,面对时弊,龚自珍发  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的爱国呐喊,这也展现了中国古 代文人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对这段历 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借助人物 书签、人物图谱,勾勒出一幅历史轨 迹图,推进感受华夏民族世世代代从 未停止的拳拳爱国之心。

       任务二:古今对话

       “任务一”架构的是初识教材、读 懂教材,那么“任务二”更多的是指 向理解力,引领学生学习走向实践活 动场域。我们据此进行角色转换,设 置“古今对话”活动。

       1. 访一位诗人,倾听他的心声。 在此我们设立两个子任务:课本剧表  演或“历史穿越”。第一个是诗人陆  游、林升与龚自珍穿越到己亥年,他  们齐聚一堂,共商国家振兴大计,假  设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你说说内心  的想法。第二个是,陆游在写《示儿》 这首诗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呢?他的动  作、神态、表情是怎样的呢?还可以  演一演。学生借助这一任务,能从现  实中的“我”穿越成为古代的“诗人”,更容易成为作者的“知心人”, 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

       2. 相约圆明园。圆明园过去的辉 煌我们已经无法感受,当我们站在圆 明园之中,面对只剩残垣断壁的景象, 你们的心中一定无限感慨,你有什么 感受?你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相 约今天的圆明园,将你的心事说给他 人听。

       3. 给梁启超先生的一封信。面对  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梁启超先生发  表在《清议报》上的《少年中国说》 一文中慷慨陈词,以激起全国人民的  爱国热情。如今的中国如今傲然屹立  在世界的东方,国泰民安、繁荣富  强,穿越百年,你会写一封怎样的信  献给他?

       4. 将军访谈录。当你来到了我国 南海的这个小岛,请你做一回小记者, 对视察我国南海小岛的那位将军做一 回访谈,记录驻守海岛的战士们的生 活,以及记录当他得知守岛战士在不 毛之地种下一块中国地图形状的菜地 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任务三:舞台秀场

       “深度学习强调在‘现实世界’中   ‘创造和运用’,运用的过程就是迁移   的过程。”当我们用“我的眼光”去重   构本单元,让其在“现实世界”中散   发出由“我”的思考而产生的独特魅   力。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生长   的空间”,我们不妨打通历史情境,直   播古今现场,实时播放,以现实的视   角观照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为   此,我们设计了一组“说”与“写” 的学习任务。

       1.“历史讲坛”小主持。一个个   鲜明的人物铸成一段段历史,流传一   段段佳话。我们以“历史讲坛小主持”的身份,进行那段历史的讲述。在讲 述中,借助相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 形式,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声情 并茂、娓娓道来。

       2. 写颁奖词。这里也有两个子任   务,即“说”和“写”。如果说“说” 是学生“跨时空对话”,那么“写”则   是立足当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为了表彰陆游、林升、龚自珍在维护祖   国统一、民族振兴方面做出的贡献,请   同学们为三位诗人各写一段颁奖词。”

       3. 演诵古诗文。本单元从课程内  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新课标》对小学第三学段(五到六 年级)提出:“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 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 达。”而“边演边诵读”的形式,在诵 读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 自主性,在积极的创编过程中推进对 篇章的理解与体悟。

       通过“读写”迁移运用到“语言 表达”,学生将阅读与鉴赏后的文本语 言进一步“内化”,再到综合运用的 “活化”,从而完成语言建构的大目标。 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来看,这属于 高阶思维中的“创造”,而学生作为阅  读者,内心体验了创造后的成就感, 进而乐于表达,创造表达。

       任务四:畅想未来

       1. 我和祖国有约。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中国梦。 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和“日积月累”的 成语,在当下,我们可以做“我的家 乡”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家乡,也可  以写一写祖国的变化。

       2. 二十年后的家乡。大胆想象, 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先从想象环境入手到想象场景和 事件,然后把想到的梳理成一个习作提纲。根据提纲分段叙述,把重点部 分讲具体。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 单元学习任务群构建,为学生打开了 一扇重新阅读课文、学习活动的窗户, 而“穿越时空的对话”的主题沉浸式 体验更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 之旅,在不同任务驱动下,提升学生 的多维感受、加深学生的多元理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层认知,使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濡染, 在听说读写联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融合中进一步丰富言语实践。当然, 我们还须依据现实,结合具体内容不 断在实践中调整、发展、创新,以探 索更具典型性的学习任务群。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S]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陈先云 . 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 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 [J] . 课 程·教材·教法 ,2019(3):78-87.

       [3] 晓霞,王光宗 . 学习情境:撬 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支点[J] . 中学 语文教学 ,2021(7):4-8.

       [4] 刘徽 .  大概念教学[M] .  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22.

       [5] 张琨 . 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 内容、方法、资源的整合[J] . 北京 教育学院学报 , 2021(4):60-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0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