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宏观背景下,科学阅读的提出有其重要地位。科学阅读 的内容资源,既有作为儿童阅读范本的语文教材,也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其中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儿童性、复合性 的儿童绘本是独特且有拓展空间的科学阅读资源。本文提出科学主题统整下的大单元教学思路,以及开展科学阅读指导和教 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科学阅读,科教兴国,学生核心素养,阅读资源,指导策略
近年来,“科技创新”“科教兴 国”“创新人才培养”频频成为热门 词,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与科学 教育相关的议题也纷纷出现。其中, 儿童科学阅读在教育领域、文学科技 艺术创作领域、出版领域也成为一个 新的方向,引发各界关注、思考和讨 论。本文试探讨科学阅读提出的背景、 科学阅读的概念和内容,以及科学阅 读的指导策略等问题。
一、科学阅读提出的背景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科学教育 和全民阅读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 度重视。
2021 年 6 月 3 日,国务院出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 年)》指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 升行动”目标: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 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 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 国夯实人才基础。2022 年 9 月 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 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和科研机构 具有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 优势。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 升师生科学素质,积极组织并支持师 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2023 年 5 月 17 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了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的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 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 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 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 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 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阅读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 相关,而国民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 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早在 1995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 4 月 23 日定为 “世界阅读日”(又称“世界读书日”), 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 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并希望借此鼓励人们尤其是 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 的能力、增强版权的保护意识。今年 是连续第 10 年,“全民阅读”被写入 了政府工作报告,未来更是有深入推 进全民阅读的趋势。
科学与阅读的结合势在必行,也 是达成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路径 之一。
从中观课程背景来看,科学教育 的主阵地是学校。
项贤明指出:“科学是一种可靠性 较强的知识系统,但科学教育不能仅 限于科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培养人的 科学智慧和科学精神。科学教育恰好 只有在人文化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达成 其教育目的。”因此,科学与阅读的结 合有其必要性。
2022 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义 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凝练了科学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 指出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 集中表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 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 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 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 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 版)》的内在一致性,为学校科学教育 和语文课程的结合指明了方向。
从微观学生发展背景来看,阅读 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科学阅读是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达成科学教育目 标的有力手段。
阅读是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必 要途径,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 育和美的熏陶,开发智力,提高理解 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能力的 培养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意义 重大。阅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是双向 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传统语文教 学注重“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 也 强 调“ 通 过 阅 读 学 习 ”(read to learn),阅读既是目的、内容,也是重 要手段。从阅读的目的、内容来看, 涉及人文和科学两大类,那么在阅读 手段上也区分为人文阅读和科学阅读 两大类。这两大类自身的特性、功能 和方式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 学阅读不断被强调、重视,是提升学 生科学素养、达成科学教育目标的有 力手段。
二、科学阅读的概念和内容
明确了科学阅读在宏观、中观和 微观层面的背景,我们再来谈一谈 “科学阅读是什么”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阅读者依 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图文等视觉符 号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是一个对阅读材料进行认知、理解、 判断、评价、吸收和应用的复杂心智 过程。阅读也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 一项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和工 作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对个体来说, 阅读活动的有效、顺利开展需要具备 相应的能力。阅读者在阅读中“学习 阅读”,并且“通过阅读学习”,在此 基础上还能“进一步学习阅读”,由此 螺旋上升,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以 及综合素养。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进行 读物阅读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特征,包括对阅读材料的有效感知、 正确理解、个性化鉴赏、批判性反思 以及实际应用等。阅读能力是语文学 科学习中学业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通过学生内隐的阅读思维过程和 外显的阅读行为表现出来。
基于对阅读和阅读能力概念的理 解,聚焦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阅读 的目的,以及阅读的方式特征等,可 以分析出科学阅读的子概念。蔡铁权 和陈丽华提出,科学阅读就是通过阅 读科学文本,包括科学普及读物、科 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来进 行教学,以促进儿童的科学学习。李 铸衡等提出,科学阅读是指内容上传 播真正的科学知识,方式和功能上有 益于构建和提升科学能力,行为上反 映科学态度的阅读活动。科学阅读是 有明确目的的阅读活动,科学阅读的 内涵融合并升华了“科学地阅读”与 “阅读科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 “科学阅读”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从 狭义上来说,“科学阅读”可以理解 成“阅读科学”(reading science), 即 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等与科学相关, 和“阅读文学”“阅读哲学”等并立。
从广义上来说,“科学阅读”不仅包 括“阅读科学”,还包括“为了科学 的阅读”(read for science)和“科学 地 阅 读 ”(scientifically read/read by scientific method)”。“为了科学的阅 读”指向阅读的目的,意在发展阅读 者的科学素养,而不在于阅读材料是 否是科学类的,例如,读黑鹤的《驯 鹿六季》,这本身是儿童小说,讲述了 一位少年在人生逆境中的成长故事, 但是因为涉及去大兴安岭自然保护区 与驯鹿人共同生活的经历,所以又有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 野外生存等方面的科学内容。从长远 的目标来说,这类本身具有文学性的 书籍,也可以启发儿童对科学的好奇, 对大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意识。“科 学地阅读”指向阅读的方式方法,以 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展开阅读。这一 点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也充分 体现,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阅读策略 的教学、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科学阅读”是读者阅 读与科学主题内容相关的材料(以科 学类、知识类书籍为主,辅以有知识 性的文学类书籍),增加科学知识,培 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思维,提升科 学素养,同时进一步发展起阅读素养 的综合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既与 科学领域有关系,也和语文、阅读领 域有关。科学阅读的意义既体现在有 利于达成语文课程中的既定目标、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又 体现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 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阅读 在非正式科学学习领域发挥的功能有: 优秀的图解能力有助于快速理解地图、 电器或智能设备的图解,敏锐的比较 能力有利于快速辨别食品配料表,批 判性的阅读思考更加有助于面对层出 不穷的科学风险报道、社会生活新闻时能够提出更多深层次的疑问。
科学阅读本质上还是一种阅读活 动。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阅读者的阅 读动机,也需要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 资源。那么科学阅读,读什么呢?
科学阅读的资源之一是语文教材。 从承担阅读教学主要任务的语文学科 来看,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孩 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阅读的范本。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落实。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中多处涉及与科学相关的内容,如在 主题与载体形式中主要载体之一便是 科普科幻作品。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二学段(三至四 年级)学习内容便有:“学习阅读说 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 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学习用日记、 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 索科学世界的收获;学习具体、清楚、 生动地讲述有关科学家的事迹,以及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在第三学 段(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有:“走进 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 阅读参观访问记、考察报告、科技说 明文、科学家小传的文本;学习记笔 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 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口 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 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 几乎落实渗透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 域十八大概念科学领域和相关知识点。 体现在语文教科书中,每一册都有科 学主题单元,在单元目标、选文、内 容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能兼顾学生 在语文阅读和科学认知领域的双向发 展。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 册,有专门的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 学问”,编排了如《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与动植物生长生活有关 的课文;在其他非科学主题单元中, 也有科学类文本的编排设计,如第一 单元的《观潮》涉及月球的引力问题, 第六单元的《陀螺》涉及力的平衡问 题,等等。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的同 时,也在进行科学阅读、科学领域的 学习。因此,用好统编版语文教科书, 在落实语文阅读素养目标的基础上, 兼顾科学阅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以达成一举两得的功效。
科学阅读的资源之二是自然科 学类 书籍。《中小 学 生阅读指导目 录(2020 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中,自然科学类书籍占 20%,涉及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 学科。《目录》推荐的书籍涉及科学知 识及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方法、科学 本质,以及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科学 思想和人文情怀等方面。其中还列出 了各年级自然科学类整本书阅读的推 荐书目,分析了自然科学类书籍占比 及内容分布,为科学阅读教学内容的 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其中一类重 要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就是绘本,绘本 以其图文结合的便利方式和复合性文 本的呈现形式,为科学阅读带来了更 大拓展空间。在绘本的选择上,可以 考虑两类作品。一类是包含了科学知 识的文学故事性绘本,如《肚子里有 个火车站》《今天我是一粒黄豆》等就 是这样一类有科学知识内容的文学故 事绘本。这一类绘本比较适合于相对 低龄儿童,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 生,强调以故事的外衣吸引孩子,所 涉知识并不深入,主要起到激发兴趣 和科学启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专业 领域科学知识绘本,特别是一些知识 类、非故事性、非虚构性绘本。其形 式上以非连续文本呈现,并不追求讲 述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意在传递科学知识、解释科学概念、丰富科学认 知等,这类绘本往往直接打上“科学 绘本”的标签,例如,《大坝建成了》 《建天坛》等都是这类作品。
当然,其他更广阔的、古今中外 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是儿童进行科学 阅读的重要资源,需要把握其科学 性、儿童性、典范性和时代性等标准 和原则。
三、科学阅读的指导策略
明确了科学阅读提出的背景、科 学阅读的概念和内容等问题,更重要 的是科学阅读的指导策略等实际操作 层面的问题。科学阅读的指导,首先 家庭中就可以开展。亲子科学阅读、 互动、交流,以及延伸的科学场馆、 科学实践等活动,是儿童早期科学阅 读和科学教育启蒙的有效方式。
但是,科学阅读的指导最主要的 阵地还在学校和课堂之中,有赖于教 师的专业化指导。在整体教学思路上, 可以以主题统整教学,开展科学主题 大单元设计。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 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 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 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 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 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 现的单元,也可以是视实际情况依据 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重组形成的新的 单元,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 到两个科学主题,进行年级内统整和 全学段贯通。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注科学、热爱科 学,语文要素是“提出不懂的问题, 并试着解决”。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 首先应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其次关 注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的“双线合 一”,最后创设相关活动情境。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的问题清单、语文园地的 交流活动等,开展科学阅读实践活动。
小小读信人:有人说,每一块琥 珀都是远古时代写给我们的一封信。 推测文中的琥珀里“写”了什么。
小小解说员:你打算如何向别人 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小小研究员:为什么说纳米技术 能给我们带来健康?
小小发布员:在班级召开 一 场 “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从琥珀和恐 龙看地球的童年”,你可以准备提问, 也可以试着回答同学的问题。
在科学阅读的具体方法上。按照 不同标准可以区分不同的阅读方式, 如根据阅读是否出声可分为朗读、默 读,根据阅读载体形式可分为纸质读 物和电子读物,根据阅读速度可分为 快速阅读、慢速阅读,根据阅读精细 程度可分为精度、泛读、研读、复读, 根据阅读主体行为可分为听读、共读 (伴读)、范读、自读。统编版教材要 求的语文要素中有阅读方法策略方面 的梯度设计,如预测、提问、有目的 有选择的阅读、调节阅读速度的阅读等。
除了一般性阅读策略和方法外, 还有一种所谓的科学探究式阅读法。 这一阅读法的实施流程(见图 1)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产生问题;(2) 选择内容;(3)选择方法和手段;(4) 设计平台和载体;(5)分享阅读(6) 展示成果。
总之,科学阅读是一个贯穿在儿 童日常阅读生活和学习生活之中的活 动,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研 究的教学活动,对于其内涵外延、素 材资源、指导策略、实践路径、评估方式等,还有持续探讨的空间,有待 各领域的关注、参与和交流,以促进 中国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项 贤 明 . 当 代 学校教 育 中 的 科学和人文危机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8): 48-51+58.
[2] 蔡铁权 , 陈丽华 . 科学教育要 重视科学阅读 [J]. 全球教育展望 , 2010.39(1):73-78+91.
[3] 李铸衡 , 王海 , 欧阳美子 . 面向 科学素质培养的科学阅读内涵及要素 解析 [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11):35-40.
[4] 蒋晓飞 . 让科学与语文美好相 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 设计 [J]. 语文建设 , 2021(2):42-45.
[5] 李铸衡 , 王海 , 丁浩然等 . 基 于科学素质提升的科学阅读教学模式 实证研究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 2020.40(11): 129-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