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康复基础理论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文章首先阐述了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 教育的思路,然后论述了“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关键词:“康复医学概论”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促进病伤残者的躯体 、心理 及社会功能康复的现代新兴学科专业[1] 。在当前新 时代, 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生命健康有了更高的需 求 。康复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 要掌握良好的康复基础理论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还 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康复治疗 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理论、实践再到临床实习, 专业学习应始终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 坚定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深度结合课程知识体 系,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2]。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是通往康复医学领域的第 一扇大门 , 其授课对象正处于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 段,是树立正确价值观、职业观、健康观的关键时期。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该课程需承担康复治疗学专业 课程思政教育的重担。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设计和 教学实施中,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 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 精神,引导学生争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康复治疗学专业 人才。“康复医学概论”作为第一门专业课,具有抛砖 引玉的引导作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康复医学课程 教学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 新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已深刻阐明了高等教育的重要 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离不开教育、科 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奋进方向,也为做好康复治疗学专 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课程思政, 要转变理念,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全员、全程、全方位 三个层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 型康复人才。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 效果
积极构建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愿的环境与 氛围,有机融合理论授课、课堂讨论、实验、见习、实习 等教学形式 , 采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以 个性化、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合 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模式 。同时,要提升康复治疗学专 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各 项教育教学环节,体现出“基因式嵌入”“润物无声”的 隐性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对思政元素主动探索、主动 学习、主动提升,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
(三)聚焦社会发展,促进康复人才成长
康复治疗学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 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 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把保障人民 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 完善人民健康促 进政策。”因此,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 。康复人才培养与国家重 大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大 健康 、大卫生 、 大医疗的观念,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这不仅有 利于专业知识的细致解构,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热情,使其更加坚定献身康复事业 、服务社会的理 想与信念 。
(四)遵循人才高质量培养导向,实现课程思政的 系统性实施
以为全面育人为导向,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 养目标为引领,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抓手,实现课程 思政整体性设计 。将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 、康复医学课程建设与评 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要素有 机整合起来,以培养目标中的思政要素为牵引,系统 建构人才培养要求中的课程思政指标,全面指导课程 思政体系建设,使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相结合,促成各个环节形成持续性改进的闭环。
(五)重视教学反馈,构建课程思政整体性评价 模式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保障 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学生的方法不 能趋于单一化、片面化、简单化和绝对化,“一刀切”式 的教学反馈及评价方式是贯彻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 ” 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拦路虎”,是阻碍高质量创新型人 才全面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相对于“一锤定音”的 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以突出体现教学全 过程的反馈形式更能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综合 素质水平[3],因此有必要将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 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同样需要多层次、多角 度、多途径的教学反馈 。课程思政教学反馈既不能与 课程教学目标脱节,也不能独立于课程教学目标之外 。 课程思政评价模式还需要融入课程体系,一方面涵盖 学业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体现康复治疗学专业核心素 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学生的专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 、 人文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科学探索精神等,使评价结 果能反映学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
二、“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 康复医学概论”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 业课,本身就蕴含着爱国情怀、科学发展、奋发图强等 思政元素。“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从多 渠道、多靶向、多角度出发,完善课程思政教学。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的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康 复、康复医学的内涵,培养学生康复思维,使其建立康 复治疗学专业意识 。该课程除了向学生介绍康复及康 复医学相关概念、价值与地位、机构设置、工作方式和 流程、人员职责等,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学科的工作常规、科学研究及康复医学基础、康复医学伦理 等内容 。 同时,《“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 “ 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 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 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 务”,要“到 2030 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 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 用得到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概论”课程还要注重学生 中医康复思维的建立。尤其中医药类院校,更应注重突 出中医康复的特色与优势,体现中医药文化自信。
因此,从学校到学院、从学科到专业 、从教研室 到教师等,要明确“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 重要地位 。 即要深刻理解“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 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目的, 一是要优先保证课程的系 统性、完整性,并紧密服务教学目标;二是要围绕康 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是要体现出 鲜明的康复专业特色和康复价值体系; 四是要围绕 学生发展需求与立德树人目标协同 , 力求实现科学 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 一;五是要实现学生现在和 未来的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
(二)全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主线,强 化正确政治方向 。课程思政设计中,教师要融入家国 情怀元素,引导学生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激发爱 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 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4] 。作为未来承担康复治疗工作 的医务工作者,学生肩负着为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服务 的使命 。因此,课程思政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 业道德观,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对康复 岗位的职业认同感、崇高感和幸福感[5]。“概论康复医 学 ”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专业理论和能力的传授,还 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学生树立“ 医者仁心、救死 扶伤、敬佑生命”的理念。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可从家国情怀、医德医风、 责任担当、医患共情、团结合作、科学创新等角度进行 课程思政教学与对应知识点设计,挖掘体现“ 四个全 面”“ 四个自信”“ 四个意识”,并具有吸引力、说服力、 感染力的思政元素,如表 1 所示 。在课程思政教学设 计中通过专业知识点分析、时事热点解析、小组研讨 及临床病例、生活实例、名人事迹引入等方式,将思政 元素合理融入教学实践。
(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 康复医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 思政的教学手段不能采用单纯的“ 填鸭式”或“ 说教 式”教学方法。“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要避免“表面 化”和“ 单一化”的融入方式,杜绝“ 生硬化”和“ 教条 化”的授课形式,摒弃“ 浅层化”和“ 空洞化”的思政内 容 。课程思政就如同中医药阴阳文化,显性教育视为 “ 阳”,隐性教育视为“ 阴”。中医讲,“孤阴则不生,独阳 则不长”。因此,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遵循 “ 阴阳和合”之道,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一方 面,在思政教育中要以专业知识教学为基础;另一方 面,在课程教学中要以思政价值为导向 。既保证专业 课的主体地位,又要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传达 给学生,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同向同行[6-7]。
有研究表明 , 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改 革 , 通过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案例来挖掘思政 元素,并以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紧密融合为原则, 实现改良式教学方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中的落 地,能更好地体现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 政[8] 。另外,相关研究表明,情境式教学可以显著增加 学生的学习兴趣 ,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考核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 用,对学生正确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树立及思想认 识水平的提高有引导作用,并且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 有重要作用[9]。
基于此,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 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等各类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科学、有效、合理整合 的途径,对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意义重大 。 同时, 结合“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开展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数字化思政资源的建立 , 包括 但不限于充分体现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 念和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等,并融 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方式, 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的多元化[10]。
下面以康复医学相关概念教学为例,在“ 康复医 学概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体系,融合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与实践教学三大 交互性板块。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 对康复医学相关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对康复医学建立 初步认识,丰富学生的康复知识,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其树立正确的康复职业观。教师要讲解康复医学与临 床医学的区别,提高学生对康复知识的兴趣,加深其 记忆,同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关键词提炼,以帮助学生 简化记忆点,再通过对关键词进行拓展,丰富定义内 容 。此外,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典型事迹、讨论互动 等,让学生充分吸收和理解课上内容,调动其学习积 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尤其教师可以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康复医学 及中医康复学发挥的重要价值,使学生理解康复在我 国卫生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另外,教师要 在课间指导学生开展传统康复运动疗法(中医导引功 法)练习,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医康复的魅力,践行“ 知 行合一”,提高综合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并在课后引 导学生构建康复医学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 考能力。
2.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主要以数字化课程思政资 源为主。“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师可配合课堂教学,总 结康复、残疾学、康复医学、康复医学管理等知识点并 录制微课视频,每个知识点 15—20 分钟。在解析知识 点的同时,播放康复教学视频,使学生切实感受康复 的重要性和中国康复的特色。
3.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增加实践 教学的比例 。在单元理论教学完成后,教师要立即开 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理论知识转化 为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在教学康 复医学相关概念后,教师可直接安排康复医院见习课 程,让学生参观康复医院,采访康复患者,直观感觉康 复的意义及感受残疾者在生活中的不易,进而树立远 大的职业抱负。此外,实践教学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除实践演示之外,可增加团队讨论、社会实践等方法。 如此,通过典型事例、实践实训、现身讲授等方式,让 学生切身感受到“ 大爱无疆、大医精诚”的精神,从而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
(四)发挥课程实训与课程思政协同作用
康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课程实践实 训是整个康复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一环,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起着关键作 用。实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应与课程内容 紧密关联 。课程实训中的思政元素既不能牵强附会, 又不能简单嫁接 。发挥课程实践实训教学效果,以更 加生动、有趣、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可使学生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11]。
实训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实训操作中要形成勤 学好问、团结协作、慎独耐心的工作态度。美国物理治 疗学专业博士培养模式下,其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体现 了以临床为导向的特点,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 结合,尤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12] 。因此,我国相 关研究要以突出临床实践为导向,提高包括“康复医 学概论”在内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优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运行 。在教学理论知识点后,教 师要第一时间开展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 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对康复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水 平,使学生深刻理解“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敬佑生命 ” 的意义[13] 。康复医学对象更多是残疾者,因此“康复医 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内,应向教室 外及社会层面开放,如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儿童教育 学校等。丰富课堂外的实训活动有助于学生接触到更 多的康复群体,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弱势群体面临的 处境,唤起学生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 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及职业精神。
(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反馈应采用形成 性考核为主导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从批判性 思维、交流技巧、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互动、责任意识 和行为、职业态度、家国情怀、科学态度、自主学习等 角度,精准评估教学效果[14] 。在课程教学的实际运行 中, 教学评价要符合过程性考核和思政教育特点,实 现过程性评价与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机整合。
首先,“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反馈与评价 体系要把握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遵循课程教学目标 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统一 。其次,“康复医学概论”课程 思政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要依托于多种应用模式、多 元化评价方法及多边沟通方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模 式不能拘泥于课堂上,而是要丰富到课堂内外,扩展 到线上线下,囊括理念与行动等方面 。课程思政教学 评价方法不能单一,不仅要保证教学评价中教师的主 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课程思 政教学评价要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 合 。多元化的协同评价体系既可以保证教师端的公 正、客观与规范,又可以体现学生端的灵活与具象。无 论是课程教学评价,还是课程思政评价,教学成果的 反馈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思政教育评价还要将德育考核量化,并通过测验、作业、考查、考试等 具体手段落实评价考核指标。课程思政要强化职业素 养、社会责任等内容的考核,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理念、 道德情操、行为品德、价值判断、职业观念、合作精神 等[15]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终结性考核的 重要作用, 要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分析库和试题库建 设,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设计、论述问答等方式,合理 设计考核题目,优化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价。
学校、学院及教学管理单位要积极建立健全课程 思政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制订 与实施给予全面审核和指导,并开展校际互评、用人单 位评价、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从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综合评价, 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六)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作为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 , 师资队伍要从政治觉悟、理 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实现知行合一,坚 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育人意识,提升 能力素养和落实责任使命。师资队伍要注重专业课程 教师的个体化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与提高,如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优化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程思政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课程优秀思政元素的 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等,循序渐进地发挥 教师队伍的思想渗透功能[16]。“康复医学概论”课程专 业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转变康复医学教育观 念,勇于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主动将思政教育落 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康复医学概论”课程专业教师 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紧跟专业前沿,聚焦时政动 态,将具有时效性、前沿性的信息资源融入课程思政。
同时,强化专业课教师队伍内部的协同作用,有 效发挥“老中青”教师间的“传帮带”作用。完善和健全 相关资源平台的共享,加强各大高校之间课程思政建 设经验交流分享,开展全覆盖、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 思政培训 。建立课程思政教研政策制度,支持和鼓励 高校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科研工作。贯彻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念,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 互帮互学、协同教研、共建共享。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 。如 何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真 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 动态、价值取向、职业规划,以及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思政教育,最终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 同时,包括“康复医学概论 ” 在内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更加全 面的保障机制,从组织领导、管理运行、支撑条件、技 术资源等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使康复治疗学专业课 程思政建设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高玲莉,王欣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开展思政进课堂探析[J].中国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3):169-17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2-1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王慧,张芸香,郭晋平.形成性考核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 的应用研究:以高校《城市生态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29): 178-180.
[4] 卫哲,孙爽 . 浅谈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 育,2022.40(15):30-32.
[5] 钱雅妮,程吟,夏丽晨,等.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医 学概论》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2):25-28.
[6] 姜延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实践 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1):156-162.
[7] 张广才 . 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前提 、反思和路 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1(1):48-51.
[8] 陈千红, 蔡明.课程思政背景下改良式 PBL 教学法应用研究:以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为考察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37-39.
[9] 周金英,杜灿荣,李鑫,等.思政教育融入《康复医学》情境教学的 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8):76-79.
[10] 王华.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探索[J].才智, 2022(32):33-36.
[11] 彭艳,朱丹,罗涛,等.《临床医学导论》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 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6):15-17.
[12] 王芗斌,何坚, 陶静,等.美国物理治疗教育对临床推理能力培养 的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2):1486-1488.
[13] 王艳,李保龙,赵彬.康复治疗学专业 DPT 模式实训教学改革探 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6):1-4.
[14] 王旭兰, 叶倩,梁莉娜.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探索康复医学导论 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才智,2020(28):95-96.
[15] 赵军魁,王金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西部素质 教育,2022.8(12):25-27.
[16] 祖彤, 陈昭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 探析[J].理论观察,2022(9):61-64.
其他作者简介:陈慧杰(1982— ),女,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张金朋(1987— ),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康复治疗 学专业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阮野(1986— ),男,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康复治疗学 专业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通讯作者:唐强(1963— ),男,教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康复 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E-mail:tangqiang1963@163.co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