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论述了本科生法治宣传教育的现状及提升策略,其中提升策略包括开展法 治宣传教育要立足根本,把握重点;加强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过程管 理,促进结果评价;等等。
关键词:法治宣传教育,本科生,课程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固 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是现代化治理的基 本方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 本保障 。法治宣传教育有利于实现全民普法,帮助 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促进法律知识的积累 、强化法 律能力,且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果也反映了社会进步 的程度。《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 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 2025 年)》针对法治宣 传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即至 2025 年,普法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教育系统法治素养和依法治 理水平显著提升, 广大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1]。高校开展普法宣传教 育意义重大,即以法治理念为导向,开展学生教育管 理,优化培养方法,这是强化学生法律意识的迫切需 求[2] 。故本文以云南某医学院校为例,开展了针对法 治宣传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样本资料
参与问卷调查的本科生有 631 人,年级分布如下: 大一 11 人(1.74%),大二 115 人(18.23%),大三 128 人 (20.29%),大四 104 人(16.48%),大五 273 人(43.26%); 专业分布如下:临床医学专业 245 人(38.83%),医学 检验技术专业 128 人(20.29%),全科医学专业 256 人 (40.57%),其他专业 2 人(0.32%);性别分布如下:男生 238 人(37.72%),女生 393 人(62.28%);政治面貌分布如 下:中共党员 52 人(8.24%),预备党员 10 人(1.58%),共 青团员 536 人(84.94%),群众 30 人(4.75%),其他 3 人 (0.48%); 承担社会角色情况如下: 班干部 139 人(22.03%),学生会干部 13 人(2.06%)。
(二)统计方法
使用 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运用 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二、调查结果
第一,通过秩和检验发现,在本科生接受法治宣 传教育的必要性方面,不同社会工作情况(P=0.001) 的学生对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治宣传教育的 看法有差异 。学生会干部经常参与组织一些法治宣 传活动,开展学习和实践,与教师有较多交流,对法 治学习的重视程度高于普通学生 。在法治宣传教育 与自身成长关系方面,不同专业(P=0.034)、不同政 治面貌(P=0.049)的学生对法治宣传与自身成长之 间关系的看法有差异 。各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特点 导致学生对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 一,临床医 学 、全科医学专业因学制较长,且学生要实际参与 临床工作,接收信息较多,并需与患者接触交流,因 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临床工作、医患沟通有 促进作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患者不直接接触,多 是人与物接触,加之学制短,故该专业学生对法治宣 传教育的重视程度弱于临床医学专业 。在对法律知 识的掌握运用方面,不同专业(P=0.047)、不同性别 (P=0.002)、不同社会工作经历(P=0.011)的学生对 法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有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不 同群体接受法治教育的程度及个人重视和努力程 度有差异。在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方面,不同性别(P= 0.012)、不同社会工作经历(P=0.001)的学生对法律 知识的兴趣程度有差异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需要参 与或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故在思想上认同,但行动 上落实不够。
第二,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 对法治教育与自身专业发展关系的看法有差异。大一 至大五学生总体认为法治教育与自身专业发展关系 密切或有关,且大一时会迷茫,认识不够清楚。不同专 业学生对法治教育与自身专业发展关系的看法有差 异 ,其中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程度相当, 高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这是因为这两个专业学 制为五年,学生对法治宣传力度、认识更深刻。但学生 总体认为法治教育与自身专业发展关系密切或相关, 且“密切”占比更多 。具体如表 1、表 2 所示。
如表 3、表 4 所示,不同专业、社会工作经历的学生 对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类法治活动意愿有差异,32.6%的 学生选择“不一定”,其对法治宣传活动缺乏兴趣和重 视,认为与专业发展关系不大 。另外,全科医学专业学 生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类法治活动意愿高于临床医学专 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可能是因为全科医学专业学 生没有升学压力,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且临床实 践周期更长,对法律知识的重视来源于日常经历。党支 部委员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类法治活动意愿低于普通学 生和学生会、班级干部,即党支部委员参与法治宣传活 动的积极性还需加强。团学阵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 动相对较多,党支部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不同年级学生参加法治宣传活动的动机有差异 (P<0.001),但总体是正向且稳定的,主要以学习法律 知识和积累学分为主,且学习法律知识占比更高 。学生大一至大二,主观意愿为积累学分,也有强烈的学 习意愿,大二至大三,学习法律知识与积累学分意愿 较前有所降低,大三至大四,课业压力增大,部分专业 面临毕业,学生积极性降低,反而因升学、毕业压力等 对学分有要求,大五时,学生符合毕业标准,反而因实 习及就业需要,对法律知识有新的诉求,主观上愿意 开展学习,以适应自身成长需要 。如图 1 所示。
三、讨论
(一)法治宣传教育现状
不同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社会工作经历的学生 对法治宣传教育的看法存在差异,并呈现出各自的特 点,据调查,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基本都有参加法治宣 传活动的经历,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认可法律的权威 性 。但通过深入访谈也发现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法治宣传教育的根本核心及学习要义挖掘不够。 学生对法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与其政治面貌、自身需要 密切相关,学生学法用法的初衷是其有用 。在访谈中可以发现 , 很多学生看待法律的思想高度还不够,未 从根本上理解学习法律的核心和意义。其对法律的认 识停留在“ 小我”的定位上,缺乏对“依法治国”理论的 深刻理解 。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但一部分学生对法 治建设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提升空间较大。
2.法治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部 分高校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单一,未能针对不同群体需 求,分阶段、分类别设置课程内容,非法学专业法律相 关课程设置不足。很多高校在低年段设置通识性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仅能让学生有浅表的认识,较少的 课时根本难以将我国的法治建设及重要理论讲深讲 透,且这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多采用小论文或开卷 考的方式进行考核,对学生思想深度的把握及法律知 识的实际运用缺乏有效的评价,导致第一课堂的核心 育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3.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不足,教师能力参差不 齐 。高校内从事法治宣传教育的核心力量多为辅导 员、思政教师和管理部门人员,法学专业背景教师数 量不足 。很多教师对法律知识积累不多,在进行教育 宣传时说服力不足 , 且较少参与相关的培训锻炼,自 身钻研不透彻,或者存在应付心理,都导致授课宣讲 的质量不高,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案例缺乏说服 力,知识点讲解不深、不透,不能保证育人的效果。
4.法治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学生能力不 足 。学生参与的各类法治宣传活动中,很多只是被动 参与,形式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参与感、互 动性不足 。组织方常因经验主义,缺乏深入研究和探 索,开展的活动以理论宣讲、专题讲座居多,形式缺乏 创新,总是“新瓶装旧酒”,开展的活动不走心、不接地 气,尤其是法律条文宣讲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枯燥 难懂,理解和记忆都存在困难,与学生的契合度不高。 另外,全年法治类的活动数量少,有效覆盖面窄,宣传 教育长期处于滞后、冰点状态,导致学生在现实中经 常遇到各类诈骗陷阱和棘手问题 。此外,校院之间执 行情况不一,培养要求不同,导致学生能力差异较大, 这不利于对人才的持续培养。
5.法治宣传的“ 互联网+ ”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故高校在进行法治宣传 时要利用好网络资源。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 定的问题,一方面是优质的法治宣传新媒体作品数量 较少,另一方面是自媒体时代网络普法作品质量良莠 不齐,部分低质量作品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形成认识偏见 。同时,原创法治作品数量和质量不高,教 师对学生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参与作品创作和产出的 成果不多。另外,现代互联网新技术融入不够,很多网 络普法作品的形式依然单调,不够新颖,这导致法治 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没能充分发挥新媒 体的教育、引领功能[3]。
6.学生参与法治宣传学习活动存在功利思想。当 前的本科生维权意识普遍较强 , 遇到不公平时会积 极发声、积极辩护 。但因自身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法 律的学习存在投机心理,参加活动是为了积累学分, 并没能意识到法律与自身成长的密切关系, 在现实 中屡屡吃亏,遭受各类校园诈骗、产生就业违约纠纷 时才认识到法律知识积累不够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 外,受不良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学习存在功利化倾 向,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甚至受网络媒体不良报道 影响,对国家的法治建设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了对法 律知识的学习[4]。
(二)解决策略
1.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立足根本,把握重点。开展 法治宣传教育的根本是引领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 进行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5]。高校法治建 设的根本是要引领学生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 要意义,了解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通过学法、用法、 守法,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6]。高校通过宏观理论指 导、微观案例引入,构建立体体系,指引学生坚定“ 四 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履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的职责使命,是开展教育的前提,也是法治宣传教 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可消除 学生的功利思想,使其做出有效行动。
2.加强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内容。高 校应加强法治类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必修 课教学质量,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法律类选修课,通过 法律知识的延伸营造法治教育氛围 。具体而言,可立 足学校、学院特点,结合学生专业,分阶段、分年级开 设专项学习培训。低年段可通过通识性课程培养学生 法律意识,中年段可促进学生自我探索,高年段则要 把握黄金实习期,为学生开展行业相关的法规解读课 程 。此外,要打造法律类精品课程,通过翻转课堂等形 式开展案例研讨,提升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效。
3.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过程管理,促进结果评价。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要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体系构建、方法探索和效果评 价 。即通过对校内机构、学生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学生 的真实看法和需求关切; 通过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 究,探索可行路径,总结经验规律,明确评估法治宣传 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 让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走进学生心里;通过指标筛选,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成 效进行量化打分,如此教师可明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情 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4.选优配齐法治宣传教育师资队伍,增强教师教 学的说服力、引领力。引进法律人才,建立校内法治宣 传教育特色团队,并依托专家工作站、辅导员工作室、 创新团队等鼓励教师在法律专业师资带领下开展科 学研究、集体备课、论坛沙龙,结合学生成长需要,进 行案例研讨 。同时,通过搭建平台,选送一线开展法治 宣传教育的骨干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学习,促进专业教 师与管理人员的联动,凝聚“专业+ 法律”的育人共识, 支持建设一批精品项目、精品课程和特色品牌,并通 过试点研究在校内普遍推广。
5.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融入感。 教师应多用故事和案例, 促进学生对法律条例的理 解,通过鲜活的案例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 。 同时,遵 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现实需求, 开展法律咨询和援 助。另外,通过发挥法律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 同辈互助帮扶,具体可依托学生组织、法律类社团开 展常态化、品牌化活动,通过法律小讲坛、案例沙龙、 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赛、模拟法庭、法治宣传海报展 及法治情景剧、微电影、纪录片等增加趣味性,提升学 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法热情,培养学生法律思 维,营造沉浸式学法氛围[7]。
6.主动把握网络阵地,推出法治宣传代表性产品。 互联网伴随学生成长, 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有助推作 用,教师要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关注优质的法治宣 传作品并参与讨论,同时及时总结甄别,旗帜鲜明地 告知学生是非对错,提升学生的甄别力,以免受到不 良网络作品的影响 。同时,高校要通过购买服务,组织 学生参加法治类教育软件及产品的使用和体验,有条 件的高校也可通过“法律+ 工科”跨学科的交流,借助 VR、AR 等技术开发相关教育类产品 , 并鼓励学生自 己创作新媒体作品,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体验, 增进情感共鸣[8],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通过新媒体技 术实现学习成果的运用和转化,进而开展更多互助活 动,构建“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9]。
7.用法律武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感受 法律价值,杜绝不良思想 。通过开展校园维权、防诈、 民法典科普等学习互助活动, 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帮 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即以解决学生刚性需求为目 标,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在专业意见下及时化解困 难,进而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另外,高校要 鼓励学生利用暑期返回家乡的机会,到基层农村开展 法律知识普及和案例宣讲活动 ,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消除“ 小我”的狭隘思想,提升思想境界,主动融入国 家的法治建设实践,自觉拥护国家法治政策和理念[10]。
总之,法治是现代化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宣传 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 要渠道 。对本科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既能增加大学 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念,又能使其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为他们未来的工 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从根本上来讲,法治 宣传教育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质量,只有不断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丰富法治宣 传教育的实质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 引领学生深刻领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际 行动,投身国家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只有这样,法 治宣传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2025 年)[N].人民日报,2021-06-16(1).
[2] 李寿星.基于法治理念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探究[J].大学,2022 (23):157-160.
[3] 戴秀丽,程琳琳,王露霏.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及模式探究:基于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与调研数据[J].思想教育研 究,2022(8):130-136.
[4] 卢翠荣,代俊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河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1):152-160.
[5] 朱文玲.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2.
[6] 彭君,赵慧燕.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时代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研 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2.31(3):78-83.
[7] 黄皓.融媒体环境下法治宣传的创新拓展[J].新闻世界,2022(9): 27-31.
[8] 颜杨,舒梓剑,彭鎏佳.健康视域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法治宣教 研究[J].医学与法学,2022.14(1):84-89.
[9] 周莹莹.新时期法治微电影宣传教育比较优势探析[J].新闻世界, 2022(3):74-77.
[10] 蒲晓磊.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N].法治日报, 2021-11-04(3).
通讯作者:王荫南(1989 — ),男,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园林规划 设计,思想政治教育 。(E-mail:1059332939@qq.co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