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4 11:09: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新文科;人才培养

  随着新一轮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显。基于此背景,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201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一轮部署,提出要大力进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仅仅基于文科领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文学专业可能基于文学学科开展教学活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单纯的文科教学模式已然与社会脱节,需要加以变革。

  新文科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基础对文科学科中的各专业课程进行重组,形成文理交叉,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学、法学、语言学等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以实现学生知识扩展与思维创新的培养目的[2]。当前,新文科建设在高校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法学专业领域,与新文科概念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产权专业,有着天然的新文科属性。然而具体如何开展知识产权新文科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新文科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本文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特点,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以期对解决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思路。

  一、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特点

  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将知识真正内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在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跨界性

  跨界教育理念往往涉及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特征[3]。新文科建设倡导跨界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跨界互补、知识体系跨界融合、人才培养跨界合作。多元智能观下的知识结构优化,是跨界理念下新文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4]。知识产权专业有着天然的跨界属性。按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培养的应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换言之,知识产权专业是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文科专业,而复合型人才意味着学生需要掌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科知识。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知识产权人才日益受到重视,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主要涉及管理、文化、技术、运营等方面,这就意味着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应是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虽然知识产权属于法学的特设专业,但是随着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设立,今后的大方向是知识产权不会局限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而是包括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这种跨界性特点与新文科的内涵契合。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倡导跨界教育理念。

  (二)实践性

  提升文科的实践性是新文科建设的目的之一[5]。实践性意味着知识产权专业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性是新文科背景下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属性。虽然知识产权属于文科的范畴,但是知识产权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与新文科建设理念契合。知识产权专业学生需要解决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在内的诸多实际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运营等实际问题日益突显。因此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处理这些问题的实践能力。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作为提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其培养目标应是在经过实务课程教学之后,学生能够将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够独立处理知识产权实务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学习,欠缺实务操作训练,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6]。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新文科模式下包括知识产权专业在内的文科教育,不仅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还强调对知识的运用。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呈现的实践性更加突出。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论文

  (三)融合性

  在新文科背景下,“新技术+专业”式的新型专业和方向正在兴起,高校与实务界联合教学的融合性教学模式快速发展[7]。知识产权专业的融合性表现为其不仅含有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知识,而且还包括管理、技术、运用等知识体系。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具体来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积极开展新文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8]。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新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理工+知识产权”“陶瓷+知识产权”“材料+知识产权”等融合性课程体系。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以此为改革契机,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内外协同”为着力点,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融合性特点。传统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培养方法及培养支撑体系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融合的实现路径不清晰,课程体系未体现新科技、新经济业态及国际化元素,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求,上述情形都亟待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的困境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体现出跨界性、实践性、融合性的特点。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面临一些困境。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难以适应新文科要求与定位。其原因之一在于对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相关理论课程。

  首先,学校层面,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没有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例如,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团队建设。以景德镇陶瓷大学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及评价体系均存在不足。此外,实务代理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设置在相关知识内容方面存在重复,如以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写作为例,既存在实务课程,又存在实践环节。这种情形的存在不仅难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挤占了有限的学分资源。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对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有心无力。一方面,许多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师没有接受过实务课程的训练,在讲授过程中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实务经验,很难将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要求准确地讲授出来。换言之,即便教师想将知识产权实务课程讲好,但是受限于业务水平,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故与理论课相比,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会大大降低。

  最后,学生层面,学生没有时间与精力,不重视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在实践中,学生学习知识产权实务课程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一般会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学期。由于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均被安排在高年级阶段,这时学生不仅面临法考,还要面临考研及找工作的压力,因而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二)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匮乏是知识产权实务课程面临的另一困境。具体来说,实务师资、实务教学平台、实务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论文

  第一,在师资方面,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跨界性导致知识产权实务师资尤其匮乏。许多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是在法学院系开设的,因此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大多数是由知识产权法相关教师进行讲授。但问题在于知识产权实务不仅涉及法律相关知识,还涉及管理、运营及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知识产权法教师从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二,在教学平台方面,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具有实践性,若没有相应的教学平台,就无法开展知识产权实务教学。例如,专利、商标代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内容的讲授要注重实践性,但由于实务教学平台比较欠缺,教师在授课时只能进行理论讲授,不能进行实际操作,教授效果大多不理想。

  第三,在实践资源方面,传统的实践资源无法适应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融合性特点。许多院校局限于传统法学的实践资源,如安排学生前往律所、法院等传统实习单位实习,未能充分考量知识产权专业的特点,大力挖掘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实践平台,如知识产权局、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平台,这就导致学生的实务课程知识很难向课外延伸。换言之,如果未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锻炼实践能力,那么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学习可能仅限于课堂,对于今后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纸上谈兵。

  (三)教学模式陈旧

  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与理科相融合,故在教学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在实践中,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导致课程的讲授面临困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专业实务操作训练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方法不够创新。知识产权作为法学特设专业,许多教师均为知识产权法学背景出身,其不清楚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与传统法学实务课程的区别,导致在教授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传统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即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及相关案例的讲解来完成教学过程[9]。这种模式会加大学生与实务知识之间的距离,从形式和内容上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第二,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手段不够多元。与传统法律学科的学习不同,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法,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将法律与管理、技术、文化等手段相结合,以解决实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如果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不仅会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而且会使学生对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大量的新型教学平台陆续建立,如果教师不能利用新型教学平台进行授课,那么对于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讲授将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未能与高校特色优势结合起来。许多高校都有特色学科,特色学科对于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产权知识的同时掌握特色专业知识。但是一些高校未能将课程与自身特色优势结合起来,仅仅讲授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这样单纯讲授本学科的相关内容,未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会对特色人才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三、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面临困境。为此,高校应当以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定位为逻辑起点,改革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一)提升课程地位

  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地位弱化是导致课程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提升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地位。

  第一,树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地位的观念。为了避免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沦为学生眼中的水课、无用课。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应当树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与理论课程具有同等地位的观念,将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当作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来对待。就学校而言,应当加大对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的资源投入;就教师而言,应以新文科为契机,提升自己的实务水平,从而提高实务教学能力;就学生而言,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实务课程能够极大提升自己的实务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第二,通过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新文科背景下,文科知识的学习需要融入理工科知识。当前,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传统的教学资源难以有效满足学生需求,亟须建立新型文科实验室。为此,应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实验室、电子数据提取与保全实验室等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实验室,为知识产权实验教学提供物质支持。另外,由于传统的教室授课也有所局限,对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第三,从质与量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在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发力,全面优化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师资。在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上,高校应着重引进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让其讲授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的培训。最终实现讲授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教师不仅懂得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知识,而且具备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相关知识的目标。

  (二)重建课程教学体系

  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新文科发展需求是其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应通过重建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体系,优化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课程教学管理。高校应当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强化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管理。具体来说,教师要完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调整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通过讨论与调研,完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规范体系。

  第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上,高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以完善。一方面,与自身特色专业相结合,打造“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内容体系,使得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依托校外实践资源,形成产教融合体系,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现场授课、现场调研,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

  第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将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等思政元素相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

  (三)更新课程教学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方式不适应新文科。为此,应当更新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方式。

  第一,教学方式多样化。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应倡导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同时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教师面授、师生讨论及角色代入等方式。例如,对于角色代入而言,在知识产权代理实务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审查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产权代理的基本构架。以商标申请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审查的实务训练,由一部分学生设计商标图案,然后一部分学生作为商标代理人,负责商标申请文件的撰写,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担任商标审查员,负责对商标进行审查,从而基于“申请人”和“审查员”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商标的申请和审查程序。

  第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教学当中。因此,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知识产权教学平台,如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中心、慕课等帮助学生扩展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运用雨课堂、超星、钉钉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课堂讲授和网络平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融合的“网上预习—课堂教学—微信答疑”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三,加强与知识产权实务部门的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新文科要求人才培养具有融合性,融合性意味着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室环境,而应当融入校外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师要通过与知识产权实务部门的合作,搭建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实务知识学习、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课程内容在知识产权实务部门的运用[11]。

  四、结语

  随着创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知识产权人才也日益受到青睐。为满足社会对跨界型、实践型、融合型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理念。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出跨界性、实践性、融合性的特点。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虽然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就知识产权实务课程而言,表现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陈旧等。对此,高校应当以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定位为逻辑起点,改革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具体路径为提升课程地位、重建课程教学体系、更新课程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宗科.论“新法学”的建设理路[J].法学,2020(7):66-83.

  [2]牛立保,张青丽,杨淦,等.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才智,2022(35):149-152.

  [3]欧阳修俊,张传燧.教育学跨界研究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3):98-104.

  [4]唐衍军,谢婷,卢群.新文科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1):118-121.

  [5]陈国元.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6):160-162.

  [6]卜质琼.高校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智库时代,2019(5):118-119.

  [7]张敏,王银屏,李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融合性课程设计:以“大数据审计”课程为例[J].财会月刊,2022(15):104-109.

  [8]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9]石慧.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实务技能培养的困境及路径探析:以《专利实务》课程为例[J].智库时代,2019(20):130-131.

  [10]张庆,孙华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规划与景区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以武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2(23):117-119.

  [11]黄自知,胡进波,胡云楚,等.高校理工类研究生知识产权课程建设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利申请与专利代理”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1(11):59-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5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