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为了调查基于次序选择模型的高校考研意愿影响因素,文章首先对某高校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大 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然而对回收数据依次进行信效度分析、统计学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 考研意愿呈正相关的因素有获得奖学金的等级、英语的平均成绩、父母的态度、家庭人口数、身边考研人 数、对就业的帮助、提高 工 资的程度、拓宽社交圈的程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与考研意愿呈负相关的 因素有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对本专业的满意度,最终从政府和企业、学校和家庭、学生本身三个视角给出了 建议。
关键词 : 考研意愿;影响因素;高校;次序选择模型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 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 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生教育作为国 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科学 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和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 要来源 , 是国际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 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和 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中,具有以创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以高素质人才构 建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一 、 研究背景
(一)关于考研的概括性理论研究
刘尧[2] 的研究成果揭示出目前高校重视考研率, 由此考研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考研基地催生出 了应试教育,这使得高校教育进一步偏离初始目标。 郑朝霞[3]分别从社会理性动因、经济理性动因和生存 理性动因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考研的原因,并提出 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高雅[4]建立了考研和就业关系的 博弈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要综合考虑自我能力 和偏好的博弈结果,确定最优的选择策略。
(二)关于考研的不同地区高校相关研究
吴鲁阳等[5] 基于全国范围内 388 所省属高校的 3 992 个考研生样本,从三个方面五个维度分析得出了具体的影响因素 。段璎函等[6]将全国范围内 6 所大 学的医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四个专业学 生的考研动机均为进一步深造,而且这个意愿和学生 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成绩成正比 。董梦寒、杨冠赫[7]对 江苏省内 8 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研究,认为普通高 校学生考研意愿高于重点高校学生 , 教师关注度越 高、父母知识水平越高的学生越愿意考研。
(三)关于考研的不同类型高校相关研究
田牧野、张春兰[8]针对南京某农业类高校的研究 认为学校的文化资本水平比家庭的文化资本水平对 考研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其中农学院的文化资本水 平对考研意愿的影响程度比信息科技学院更高 。王 亚栋等[9]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就业和 提升学历水平是考研择校的内因,而外因包括宿舍环 境、导师知名度和奖学金的多少。姜旭晨、蔡应妹[10]基 于浙江师范大学的样本研究认为家庭区位、城乡位置 和日均学习时间显著影响学生的考研积极性。
(四)关于考研的不同专业学科相关研究
刘显强[11]研究认为体育专业学生的报考学校以综 合性和师范类院校为主,且大多继续读本专业,同时 初试成绩通过后,不能积极准备复试和面试 。朱伟玲 等[12]从物理学专业学生个体特征出发,认为对于有潜 力的学生,一定要积极鼓励其考研,并全程做好指导 和服务性工作 。何悦、龚静[13]研究认为选择考研的国贸专业学生并非都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他们的职业生 涯规划不清晰,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需要相应的培 训和辅导。
由以上内容可以发现,以往成果以理论研究为 主,实证研究多针对东中部地区,考研意愿影响因素 指标的选择一般不系统或较少 。对此,本文主要将 西部地区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因素、家 庭因素 、学校因素 、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五个方面 展开具体调查,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统计学分析和构建次序选择模型,这些都是全新的尝试。
二 、 实证分析
笔者联合某高校多个学院的教师共同完成了此 次问卷的设计和数据提取工作 。为了保护学生的隐 私,都做了脱敏处理 。问卷共包括基本信息、自变量信 息、因变量信息三大部分,依次设置了 6 个、21 个和 4 个具体问题 。考虑到需要建立次序选择模型,因此按照李克特量表给各变量赋值,而且均做了同向处理。问 卷完成后,笔者将其上传至网络问卷星中,让学生能 够通过网络或手机完成问卷填写 。经最终统计,共收 到有效问卷 2 562 份,属于大样本范畴。
(一)信效度检验
信度一般包括一致性和稳定性两层含义。一致性 体现为同一对象使用不同量表有多大的相似度;稳定 性指同一研究目标使用同一量表在随机时点进行测 量的差别程度,差异越大,说明越不稳定。常用的测量 信度的统计量有很多,笔者使用克朗巴哈系数值来描 述 。如表 1 所示,除了学校因素对应的克朗巴哈系数 值略小于 0.8,其他因素的对应值都超过 0.8,故可以 认为问卷的信度很好。效度指统计测量结果能够在多 大程度上体现调查内容,二者越接近,说明效度越高。 经计算发现,自变量 KMO 值为 0.738,巴特利特球形 值为 15 524.4,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解释变量的 代表性较高,效度较好。
(二)统计检验
1.因变量特征 。笔者选取了三个问题来描述考 研的具体情况,分别是“ 是否选择考研”“ 是否跨专业 考研”“ 打算报考的学校类型”,具体统计结果如图 1、图 2、图 3 所示 。 由图 1 可知,填写调查问卷的学生 中,考研、不考研和不确定的人数分别为 1 628 人、281 人和 653 人,占比分别为 63.5%、11.0%和 25.5% 。这 说明大多数学生确定会考研,总体积极性较高 。当然 还有四分之一 的学生摇摆不定,最终是否参加考研还 需要看开始报考时的具体情况 。由图 2 可知,在确定 考研的学生中,决定考本专业和跨专业的人数分别是 1 142 人和 486 人,占比分别为 70.1%和 29.9% 。这表 明多数学生对本专业非常自信,打算在本科所学基 础之上继续深造;其余学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打算 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 。 由图 3 可知,打算考取“985 ” 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人数分别为 118人、714 人和 796 人,占比分别为 7.2%、43.9%和48.9%。 这表明多数学生考研定位并不太高,可能更多考虑的 是成功率。
2.个人基本特征 。如表 2 所示,年级方面,学生考 研意愿随着年级的增长有降低趋势,且年级之间有显 著差别,表明学生考研意愿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显得较为复杂 。生源地方面,虽然区内外学生考研人 数和占比数据差别均较大,但卡方值不显著,表明区 内学生考研意愿并非显著高于区外学生。家庭住址方 面,居住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占了考研人数的 绝大多数,卡方显著性检验也表明三种不同家庭住址 类型的学生在考研意愿上有明显不同。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估计结果
1.自变量定义与说明 。笔者从个人因素、家庭因 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5 个方向给出考 研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奖学金的等级、英语和哲学平均成绩,家庭因素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对考研的态度、家庭年收入和总人口数,学校因 素包括身边的考研人数、学校和教师的支持程度及对 本专业的总体满意度,社会因素包括本专业就业形势、考研对就业的帮助、提高工资的程度,以及是否能拓 宽社交圈、实现人生价值和提高学术水平,政策因素 包括对研究生阶段学费和奖助学金的了解程度。代表 变量及赋值情况如表 3 所示。
2.估计结果。对考研意愿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构 建排序选择模型,估计结果如表 4 所示 。考虑到篇 幅 , 表 4 中只保留了通过显著性水平为 0.05 检验的系数估计情况 。由表 4 可知,与考研意愿呈正相关的 因素有获得奖学金的等级、英语的平均成绩、父母的 态度、家庭人口数、身边考研人数、对就业的帮助、提高工资的程度、拓宽社交圈的程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 程度,而且考研发生比均低于 1。与考研意愿呈负相关 的因素有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对本专业的满意度,相应 的考研发生比均超过了 1,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对 本专业越不满意,学生考研意愿越强烈。
三 、 讨论
(一)结论
本文基于某高校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实际调查数 据,通过构建次序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考研意愿 与其多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所得结论主要包括以下 四个方面。首先,统计结果显示,共回收有效问卷 2 562 份,构成大样本,科学性可以保证。其次,问卷的信度和 效度统计量值都较高,通过了检验。再次,家庭住址和 所在年级在是否考研上有显著差别,而生源地无明显差 别。最后,对考研有正向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获得奖学 金的等级、英语的平均成绩、父母的态度、家庭人口数、 身边考研人数、对就业的帮助、提高工资的程度、拓宽 社交圈的程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
(二)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制度框架和法 治保障,使在校大学生无论户口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 享受到平等的研究生教育机会。企业应该积极肯定来 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高端与核心价 值,并按照学历层次制定相应的梯次工资标准,由此为在读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其次,学校在各年 级宣传考研重要性的同时,要强调平时打好专业课 和英语基础的重要意义 。如此可在大学生群体中积 极营造提高学历继续钻研的学习氛围,以形成彼此 正向影响的群体考研优势 。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更 多地融入精神追求的内容,可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 价值和社会价值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引 导,鼓励他们通过考研深造来提升自我,承担起成年 人的责任 。最后,大学生自身要积极树立毕业考研的 远景目标 , 并努力做到与各年级阶段性任务的有效 结合,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总之,本研究对某高校多个学院 2 000 多名学生的 考研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首先对学生考研的积极性、 是否跨专业考研和报考院校级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然后从年级、生源地和家庭住址三重视角进行了差异性 分析,最后通过建立次序选择模型量化分析了多个解 释变量对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可以为提 高学生考研意愿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 示[EB/OL].(2020-07-29)[2023-02-20].http://www.moe.gov.cn/jyb_xw- fb/s6052/moe_838/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2] 刘尧.蝴蝶效应:大学从“考研率”到应试教育[J].上海教育评估研 究,2015(3):43-47.
[3] 郑朝霞.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研热”分析[J].大庆社会 科学,2016(4):152-153.
[4] 高雅.关于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的博弈分析[J].中国商论,2019 (9):218-220.
[5] 吴鲁阳,李成龙,王博,等.省属地方高校本科生源报考研究生影 响因素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21(2):23-27.
[6] 段璎函,邓晋琦,邵晓颖,等.医学专业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 素调查[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190-192.
[7] 董梦寒,杨冠赫.就业压力背景下江苏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意愿 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9):20-23.
[8] 田牧野,张春兰.文化资本对农业院校毕业生考研意愿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8-73.
[9] 王亚栋,王兰珍,冯艺佳.报考农林类院校硕士研究生考研动机与 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9(5):85-89.
[10] 姜旭晨,蔡应妹.师范院校本科生考研意向影响要素研究[J].中 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4):53-65.
[11] 刘显强.体育专业本科生考研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版),2019(5):84-86.
[12] 朱伟玲,李天乐,徐祥福,等.地方本科高校理科学生的考研现状 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4):190-195.
[13] 何悦,龚静.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考研动机、选择 与效果分析[J].高教学刊,2020(28):19-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