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德”益彰,花开有声 — 开发乡土资源,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30: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德育工作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未成年人。充分开发和运用乡土德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乡土 观念、体验德育理念,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德育工作的规律 和创新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 关键词 ]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生活德育   体验德育    乡土德育资源

       2022 年 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 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 作方案》,提出要求:全面推进“大思 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 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 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 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 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 “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世界的快 速发展,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发 展空间,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充盈着 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一些拜金 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 极因素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 的负面影响,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 出了全新的课题。

       “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 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 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钱学 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即 学校,生活即教育。”要让学生置身于 德育的特定环境,接触客观德育因素,激发其主体意识,通过亲身经历和感 受,在体验中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在传统德育中,说教灌输确实被 广泛认为是一种“知识性德育”。这种 德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理解知识和 实践应用之间存在差距。然而,现代 教育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我校作 为一所农村学校,具有丰富的乡土德 育资源。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尝试从 乡村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树立扎根 于乡土的德育理念,整合和运用乡土 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生活 的德育。

       一、乡土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学校周边有林场、新农村、农民 公园、古桥、古牌坊、千年古银杏、 敬老院等活动基地。根据学生年龄大 小,我们分设了多个德育基地,有敬 老教育基地(敬老院)、人文教育基地 (以书画家尹瘦石命名的尹艺广场)、 科技教育基地(环太湖科创园)、劳 动教育基地(林场、金穗种业、欧毛 渎路通生态农业科技)、环境教育基地(污水处理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岳飞衣冠冢、岳霖墓)等。

       德育基地的设立综合考虑了学生 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活动开展的 便捷性,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范围,涵盖了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元素。 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通过敬老院 的志愿者服务,陪老人聊天,打扫房 间、梳头捶背,给老人送去温暖,增  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林场的劳动, 培养了劳动光荣、劳动快乐的观念; 在生产车间,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 着精密的车床,制作出一个个精巧的 零件,最后组装成一台台漂亮的机器, 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收集并了 解岳飞在家乡的事迹,祭奠民族英雄, 学习朗诵《满江红》,体验到民族英雄 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志,胸中的爱国热 情油然而生;参观竺西书院,让学生领略到南宋词人蒋捷以竹砥砺自己, 抱节守终,守节不渝的心迹 … …

\
 
       二、乡土环境资源的教化作用

       我校地处太湖西岸,一条塘河横 穿镇区,直入太湖。家乡湖泊众多,河道纵横,是水资源极其丰富的江南 鱼米之乡。然而,工业的发展既带来 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 染之痛。曾经的“太湖蓝藻事件”像 一口警钟,时时在我们耳边敲响。

       为了不重蹈覆辙,学校教育孩子 要从小养成保护母亲湖、母亲河的观 念。在各班成立环保小组,调查 30 年 来家乡小河变迁的历史。父辈口中在 塘河里游泳、摸鱼的经历让他们羡慕 不已;学生走访太湖边的渔民,了解 他们对太湖蓝藻事件的看法,探索围 湖造田对太湖的影响和对太湖物种的 影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百里渎区 为什么会成为有名的蔬菜基地,渎区 的土质靠什么能长保健康、肥沃。在 活动中学生重新认识了母亲湖,看到 她所背负的历史使命、曾经的荣辱兴 衰,面对如今清澈的湖水,湖边芦苇 丰盛、水鸟翩跹的湿地公园,深深为 之自豪;看到还有个别居民在往河里 倾倒生活垃圾,他们自发写信,宣传 劝阻,建议政府在河边增添垃圾桶, 方便居民,保护母亲河。德育的教化 作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三、乡土活动资源的德育延伸

       种子种植、认识蔬菜、宣传禁止 秸秆焚烧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的周围是广袤的江南田野。除外 来新市民子弟外,学生有的是镇区居 民,有的是周围的自然村村民。

       虽然身处农村环境,但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 女,他们对苹果手机“ipad”、网红明  星等资料了如指掌,却分不清麦苗和 韭菜,不认识水稻和麦子,很少有学 生干过农活,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要帮 助家人做家务的意识。为此学校开展 了“我和蔬菜交朋友”“小动物怎样过 冬”“民风民俗大调查”等的实践活 动,利用双休日,每个学生到菜场、田间、地头,认识几种蔬菜,观察它 们的外形,了解它们的种植、营养、 口感,并完成调查实验报告;布置特 殊作业让每个学生培育一颗种子,从 选种、下种、观察种子的发芽、生长, 每天都要记录,并且独立完成;每到  收割季节,学校动员学生到乡间田头 调查秸秆焚烧的情况,了解秸秆焚烧 屡禁不止的原因,并制作宣传标语, 向村民宣传焚烧的害处,提出自己的 禁烧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开阔了眼界, 动手、动口、动脑,体会到了劳动的 艰辛和快乐,见证了生命萌发的不易, 认识到了新农村发展中的进步和问题,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

       宋庄马灯、男欢女嬉、洋溪萝卜、 渎上百合、鱼头、风筝,说大书、童 谣俗语……2000 多年的历史,为家乡  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了传承文 化,让德育扎根于肥沃的乡土,学校 开展拜师、寻根、学艺活动。学校请 来风筝协会的老师,教学生们制作风 筝,每到家乡的风筝节,教师带着孩 子们来到竺山边欣赏精彩的风筝比赛, 和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一起放飞亲 手制作的风筝,放飞快乐的心灵,放 飞五彩的童年;体验热闹的分水节场、 精彩的元宵舞龙灯、特色的马灯表演、 说大书、男欢女嬉;学校还组织孩子 们开展包粽子、做元宵、雕萝卜、打 腰鼓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家乡 特色文化,感受乡村乐趣的广阔舞台, 了解家乡深厚的乡土特色文化。

       五、乡土人文资源的培根聚魂

       学校地处太湖之滨,竺山以西, 历代人才辈出,获得教授职称的乡贤 有 550 多人,素有“阳羡状元地、周  铁教授乡”之美称。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人大代表、院士、博士比比皆 是,他们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人 文资源。学校开展各种寻访活动,寻 访洋溪渡战斗、沙塘港战斗旧地,沿 着战斗英雄、革命烈士的足迹,感受 他们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寻访宜兴第一位共产党员张效良,了 解张氏族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了解张效良开办竺西医院、悬壶济世之 外继续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故事,学习  张先生心系百姓、坚持革命的精神,并 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讲述“我心中的 英雄”的故事……丰富的乡土人文资 源,为学生的培根铸魂提供了沃土。

\
 
       另外,为了开发乡土资源,有效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 还融合周边特有的资源,构筑“校内 校外交织互通”的体悟空间网络,为 实施研学课程拓展物型空间。并建构 多维体悟式社团课程,发挥社团育人 作用,探索社团课程化模式,依托课 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 育人等实践途径与要求,建构涵盖六 大主题、二十多个项目的社团课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肥沃的家乡土壤永远不会缺乏德 育的鲜活素材,积极合理地开发、运用 这一方独具魅力的特色资源,将德育 活动和乡土资源有机结合,一定可以 “乡”“德”益彰,让德育在家乡土地上 焕发活力、生机勃勃,为培养学生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与严 . 生活教育简述 [M]. 上 海:教育书店, 1947.

       [2] 刘惊铎 . 道德体验论 [M]. 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2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