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田园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田园古诗词的深度分析与讨论,阐释了田园诗词所描绘的明丽自然风光、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活泼好动的儿童形象,以及诗人隐逸的情趣,都是其区别于其他诗体的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抓住这些特点,充分发挥田园诗词所具有的多元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田园诗词,阅读教学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到中国古代的田园诗词,我们总是不禁会想到东晋的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词的世界中,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我们在整理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发现入选的113首古诗词中有19首是田园诗词,其中有16首诗、3首词,可见田园诗词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如何教好这些田园诗词呢?古诗词不论语言还是形式都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如何化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畏难情绪,我们认为要充分挖掘田园诗词的特点。那么,小学统编版教材中田园诗词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田园诗词中的田园风物
小学统编版教材所选田园诗词中的自然景物十分丰富。
比如山,孟浩然《过故人庄》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出了山青这一色彩特征,那或遗世独立或连绵起伏的嫩绿、翠绿、墨绿在我们的脑海中铺陈开来。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三句中的山都以其伟岸的身形,化为了稳重的背景,突显出落日的活泼绚丽、白鹭的自在灵动、雨的星星点点。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三句中王维对空山这一意象的捕捉和执着,给我们带来纯净清新、深邃幽静的感觉。
再如水,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水可缓可急,诗人笔下有倒映着青青草的溪水,浮动着安宁祥和的田园向往;有滚滚东流去的锦江江水,伴着诗人欣赏深红和浅红。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水可多可少,江南雨后的小河涨满了水,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落在绿色的大地上;落日火红的余晖和绿草的身影一齐倒映在涨满水的池塘里,形成了一幅迷人的傍晚乡村的图画;王维所描写的春涧中水不多,原因有二,一是春天寒冰消融、雨量不多,所以水量还比较小;二是作者写深夜鸟鸣,实为以动衬托出春涧流水的幽静。水日夜皆美,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岸边桃花盛开,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动,岸边的桃花映红了江面,自在的鳜鱼游活了江水,一幅多么明丽的春景图;明月柔和的光辉映照着幽静的松林,一道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像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烁着点点荧光,月夜的水又是那么的幽清明净!
再看诗人笔下的植物与动物。有些诗人喜欢描写观赏性的动植物,比如杜鹃、黄莺、蜻蜓、蝴蝶、白鹭、蝉、蛙等。高鼎《村居》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农历二月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从泥土中悄悄地探出了头,黄莺在空中一边飞舞一边鸣唱。河堤旁柳树的纸条高高地垂下来,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拂扫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雾气中醉得一直摇晃。这句诗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农村独特的明媚风光。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满园的春光怎么会被柴门锁住呢,你看那一枝傲然的红杏已经伸出园外来了。作者匠心独运,着眼于一支伸出围墙的红艳杏花,春天的美、生机全都凝聚在这一朵现实的花上,然后我们的想象会顺着它将围墙冲破,这时满园的春色便会溢出来将我们淹没。
诗词中还有些动植物有较强的实用性,田野中的农作物备受诗人的喜爱,比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田野里还未成熟的麦子、已经飘香的水稻、成熟的梅和杏、过季的油菜,都成了田园诗词中一道独有的风景。
总的来说,小学统编版教材入选田园诗词中的自然风物种类较多且极具代表性,将田园这一空间内田园的明丽之色、泥土之气、山野之声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作为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材料,还可以作为学生与自然田园的联结,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
二、田园诗词中的生产生活
生产劳动中那些闪着勤劳的汗滴,是田园诗词区别于其他诗词的重要特征。“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我们在教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时候,有学生问为何“无人过”?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初夏时节,那正是农忙的时候。同一课中的另一首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句词正是一家人农忙时的真实写照,就连小孩子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儿子在豆田里除草、年纪小一些的二儿子编织鸡笼,可想而知成年人是多么辛苦。是这家人特别勤奋,所以特别忙碌吗?翁卷《乡村四月》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初夏时候,整个乡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为“衣”和“食”而忙碌着:采桑、养蚕、缫丝……这些事情“才了”,“又”到了插秧的季节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更是直接道出农民的辛苦与付出,白天男人去水稻田里给秧苗除草,女人在做完白天的事情后晚上还要搓麻线,再纺织成布。村子里的“儿女”——青年男女,也不闲着,各司其职。小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他们也想帮家里干点活,所以他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学种瓜。
如此忙碌的生产劳动压弯了农民们的腰,但他们用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撑起了各自的生活。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老友热情好客,准备了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孟浩然。打开窗子,原本常见的田园风光透过窗口映入眼帘,就是一幅活的画。好菜、好饭、好酒、美景,多么惬意的田园生活啊!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的邻居湖阴先生是个朴实勤劳的隐士,家中庭院洁净清幽,平时亲自修整花木,让王安石心生向往。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洗衣的女子结伴归来,繁重的劳动在她们纤细的臂膀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抱怨和叹息,还有洒满一路的欢声笑语。这一幕恰巧被王维的笔尖捕捉到了,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爱玩的儿童意趣,是让学生们爱上田园诗词的关键。高鼎《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中描写了儿童喜欢的活动——放风筝。放风筝的吸引力在哪里?一是,放风筝往往是需要结伴游玩的,和三五好友一起玩肯定很开心。二是,风筝通常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寻找材料、搭骨架、蒙纸、彩绘……这一系列的过程对孩子来说都是充满乐趣的。三是,放风筝需要一大块开阔、平整的草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跑呀、跳呀,怎么会有孩子不喜欢呢。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你看,“急走”说明孩子们双目放光紧盯着黄蝶不放,蝴蝶的飞行路线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孩子极有可能是一边跑,一边伸出手去捉,很可能嘴里还哇哇地喊着:“蝴蝶,别走!”这幅画面极是可爱。油菜花是黄色,而且是一大片,犹如金色的海洋。一只小小的黄蝶飞入后,当然是难以找寻。虽然作者留白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的反应:从东张西望到四处找寻,从焦急万分到绝望透顶等等,把孩子们丰富的、快速的情绪变化跃然纸上!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首诗中的小孩子把冬天盆里水结成的冰拿出来,在上面穿上线,吊起来敲着玩,这时冰块就像磬一样发出好听的声音。可是,一会儿就掉在地上摔碎了。读到这里我们也许不禁感叹:这个孩子真聪明,自己制作了一件天然的乐器。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在黑夜中看到远处的一星灯火,猜测是有孩子聚在一起斗蟋蟀。这时作者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童年在家乡时的趣事,再联想到自己独在异乡,梦幻和现实的对比,思乡的情结便更浓烈了。小学统编版教材中还有不少田园儿童的身影,如“意欲捕鸣蝉”的牧童、“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等等,都能唤起我们对田园中自由童年的无限向往。
由此可见,入选小学统编版教材的田园诗词中所描绘的生产生活,大多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勤劳、农民生活的乐观与和谐、儿童生活的天真与稚气。
三、田园诗词中的隐逸情趣
古代文人归隐有不少原因:有人是因为科举考试失利,带着心酸而归隐;有人是害怕官场之火烧身,带着看达官贵人的笑话而归隐;有人是厌恶官场的黑暗,无奈辞官而归隐;有人是因为故国灭亡,含恨而归隐;有人是因为修道求佛,为信仰而归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说:“隐居分为真隐、假隐、朝隐、半官半隐。不过无论在哪一种隐居方式下创作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以表现远离世俗的孤高情怀为主题。”
上文中我们说到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中表达了对邻居湖阴先生高雅情趣和高洁品格的向往。“茅檐长扫净无苔”,这位湖阴先生不是偶尔打扫庭院,而是“长扫”,就是经常打扫,以至于“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庭院里的花木被打理得整整齐齐,这不是假借他手,而是“手自栽”。可见湖阴先生的身体力行、勤劳朴实。而自然之乐的根源就在于勤力躬耕,难怪王安石会对他大加赞美。此时的王安石心向归隐,和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1070年,王安石第一次出任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变法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恶毒的攻击。1074年4月,王安石辞相返回江宁。1075年2月,王安石再次接到出任宰相的诏书。《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二次拜相的路上,此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江宁家中的妻儿、变法的理想、摇摆不定的宋神宗……第二次出任宰相的王安石,受改革派内部的分裂和保守派的阻挠,在1076年10月再次辞官,之后便隐居在半山园。这时王安石结识了湖阴先生,湖阴先生身上那种勤力躬耕、高洁的品格正是隐者赖以自勉的精神力量,正是当时王安石所追求的诗与远方。
王维出生在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从小就在诗、书、画方面均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二十一岁便考中了进士。做官期间,他买下一处原本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的辋川别墅,并加以修缮。王维经常约好友在此饮酒、吟诗、作画。晚年时,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贼军捕获,被迫做伪官。战乱平息后,投效叛军理应当斩,因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求情,才免于一死。这些经历,使王维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失去了信心,一心吃斋念佛,在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把山间的秋夜写得这般优美,反映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散,眼前的秋色足以让王维流连,这正是他的隐居宣言。
明丽的自然风光、勤劳朴实的农民、淘气会玩的儿童、诗人隐逸的情趣是田园诗词区别于其他诗体的重要特点,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去吟诵和品味。田园诗词具有多重育人功能,我们只有围绕这些特点去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去诵读、思考、交流、积累才能让学生爱上田园诗词,才能让学生形成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才能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葛晓音.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2]刘蔚.宋代田园诗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唐满先,崔雄赫.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J].江西社会科学,1995(02):55-59.
[4]周一贯.统编本古诗文选篇的儿童情怀[J].语文教学通讯,2021(12):15-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