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学习的诊断与施策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19 09:54: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高三物理教学是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落实教育工作下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掌握相关物 理技能,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高三阶段的物理教学,正值学生升学备战的关键时期,此时正确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质 量。研究发现,教师可以采取诊断式的教学方法,来摸清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制定出精准的教学计划。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 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缺陷,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

       [ 关键词 ]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学习诊断   精准施策

       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推行,对高中 物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物理学 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 学态度与责任。”要求教师实施行之有 效的教学策略并确立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搭建学生对物 理认知结构。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在知 识掌握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少学 生面对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感到迷茫, 还有的学生物理知识体系构建凌乱, 而诊断式教学理念为教师教学提供新 思路。

       一、物理教学中对学习诊断的认 识与应用价值

       (一)认识诊断理论


       19 世纪末心理与教育衡量学悄然 兴起,随着发展经典策略理论、项目 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相继问世,诊断 理论得到更多的人关注,成为测量理 论的重要代表。诊断理论引入教育领 域,将学生的项目反应模式与理想的 项目反应模式进行对比,得出人对知识的认知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在理解 差异中又存在共性的结论。诊断式教 学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准 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并具有针对性 地指导教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 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
 
       (二)学习诊断应用价值

       核心素养下,高三学生在各个学 习阶段需要掌握不同的品质或能力,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促进的培养方向, 注重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 究和科学态度的方面实现核心素养目 标任务的落实。诊断教学主要是通过 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成果进行诊断,诊 断的对象包括教学工作中涉及的各个 因素,为此诊断式教学是全面的、系  统的。

       运用诊断式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 师迅速找到学生问题的所在,从症结 入手彻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 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减轻学生的学 习负担。及时正确判断学生的问题所 在,对学生弥补学习确实为时不晚。 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再理解、再加工、再整合、再迁移的体系重构,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提升其学 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下物理学科学习诊 断探索

       (一)认知诊断基本过程


       认知过程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学 生在建立个人认知系统中通过感知、 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对象的关 系过程,认知诊断具体过程中包括以 下几个因素。

       第一,明确学习认知诊断目标, 目标的确定从学科教学需要出发,不 仅物理课程,掌握学习问题诊断的基 本过程在其他学科中,只需要遵循客 观的诊断步骤针对性地对某一环节开 展一般性诊断,最后确定诊断的具体 内容即可。

       第二,确定认知属性及层级的关 系,在明确诊断目标后,找到诊断内 容的所属性质,认知属性间存在一定 的层级关系,依据认知属性明确不同 层级的具体情况,进而设置认知属性间的层级关系。
 
       第三,认知诊断测试实施,测试 阶段的开展是建立在明确认知属性及 确定层级关系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具体 操作过程,用绘制测试试卷的方式进 行判断诊断结果。

       第四,小样本前测,该过程是在 开展正式测试之前,对检测对象先进 行小规模测试,依据被试结果评估认 知诊断的相关情况,对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验证诊断认知属性及其层 次关系的合理性,这是对小样本测试 结果的分析判断,在这里有两种方法 可以试用。(1)口语检测法,由于验 证方法的复杂性,接受测试的人员回 答特定的物理问题,并清楚地解释自 己的想法。依据测试者的口头回答情 况建立认知属性与层级关系,和已经 生产的经验数据进行比对。(2)层级 一致的指标测试法,对被测人员所有 的 HCI 数值计算,求出平均数利用平 均值与参与值进行比较,得出认知属 性和层级关系是否合理。

       第六,大规模实际实测,在完成 以上步骤后,则可以利用研发试卷对 测试者开展大范围的抽样测试,测试 的原则及方法依据教学情况制定。

       第七,选取认知诊断策略模型, 读取相应的项目参数值对数据进行具 体分析,对参与测量者的数据进行判 归与整理,与理想模式结果进行比对, 尤其是与理想模式结果差距较大的数 据进行具体分析。

       第八,得出诊断结果并提出精准 施策建议。认知诊断结果是基于定量 分析的结果之上,分析数据的可信度、 实效度,制定详细周教学策略。

       (二)学习诊断基本方法

       1. 设问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设问的方法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反馈,建立通常的反馈机制,增加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捕 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课 前教师提问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B.   只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 体才可以看成质点。

       C.   宏观物体一般不能看成质点, 微观粒子总可以看成质点。

       D.   只有固体物质才能看成质点, 液体或气体一般不能看成质点。

       正确答案为 A,这一题考查学生 对质点概念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 学生从题干入手,此时教师观察学生 对质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在提出 问题后再出一些与此相关的例题进行 检验,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 掌握。

       2. 条件改变法

       通过改变条件,让学生在不同视 角下分析问题,运用日常掌握的知识 与技能得到应用。例如:运动可能出 现的是(  )。

       A.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时,速度 反而减小。

       B.   物体的加速度减少时,速度 反而增大。

       C.   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速度 却不为零。

       D.   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且不为零),速度也始终不变。

       正确答案为 ABC,这是一道典型 的条件改变题型,在加速度的条件转 变下,情况会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 解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 量,是速度的变化跟引起速度变化所 用时间的比值。

       3. 梯度检测法

       学习梯度诊断法是由浅入深,遵 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物理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梯度检测法是将解析法 计算的梯度与用数值法计算的梯度进 行比对,以检验解析法的正确性,因  为数值法是通过导数定义求解,为此 当步长 h 设置得足够时间,就可以得 到较为精准的梯度值。例如:例题 1  钟摆在空气中振动,振幅逐渐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动能力逐渐转化为其他形 式的能

       B.   后一时刻的动能一定小于前 一时刻的动能

       C.   后一时刻的势能一定小于前 一时刻的势能

       D.   后一时刻的机械能一定小于 前一时刻的机械能

       钟摆在空气中振动,由于空气阻 力的作用,振幅越来越小,由于机械 能逐渐转化为其他能力,所以机械能 逐渐减小,但后一时刻的动能或势能 不一定比前一小时小,所以 AD 是正 确选项。

       例题 2 ,一台洗衣机甩干桶在正 常作业非常平稳,当切断电源后,发 现洗衣机甩干桶的振动越来越强烈, 然后振动在逐渐减弱,针对这一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工作时,洗衣机甩干桶 的运转频率比洗衣机的固有频率大

       B.   正常工作时,洗衣机甩干桶 的运转频率比洗衣机的固有频率小

       C.   正常工作时,洗衣机甩干桶 的运转频率等于洗衣机的固定频率

       D.   当洗衣机甩干桶振动猛烈时, 甩干桶的运动频率正好等于洗衣机的 固定频率

       题干中提到切断电源后甩干桶的 转速越来越小,即甩干桶的转速频率 也越来越小,由题意分析得知,当洗 衣机甩干桶正常工作时非常稳定,是 频率大于洗衣机的固定频率,当振动剧烈时,洗衣机发生共振,所以 AD 答案正确。

       4. 组合分解法

       组合分解实际上是先分解后组合 的形式教学,学生在完成小目标后进 而逐渐积累解决更大更难的问题,再回 过头来通过简单问题的组合、迁移形成 较为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组合分解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 知识重新构建,当遇到较为困难的问题 时,从以往的经验出发,如同剥洋葱一 般先从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成功找到 关键突破口后逐一击破难题。

       三、核心素养下高三物理学科精 准施策建议

       (一)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在物理学 习中的培养


       伴随着许多省份启动新高考综合 改革试点工作,从传统的考试科目设 置积极转变成新高考改革后的选科方 案,更加重视学生多项选择、全面自  主发挥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路线。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时间紧任务重,导 致不少学生盲目复习,大量刷题,出  现低效学习情况的发生,从而错失宝 贵查漏补缺的机会。在学科核心素养 指导下,教学工作通过开展学习诊断 精准施策的教学研究,对于学生认清 自我短板,回归课堂精准教学至关重 要。教师在诊断式教学中清楚了解学 生的不足之处,建立针对每个学生学 情的学生档案,根据暴露的问题引导 学生主动钻研、积极改正学习中的不 良习惯。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思维 品质,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 重要目标之一,深度挖掘逻辑思维推 理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水平。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缜密的逻 辑思维能力,对于理解物理概念和应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学习当中意义重大, 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 更省力地解释物理现象,在解题方法 上多创新、多比较,达到透彻理解知 识的学习目的。

\
 
       (二)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三物理课程多以实验教学帮助 学生认识物理想象理解物理概念,在 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依然要重视实 验对于物理教学的裨益作用,通过创 设实验教学环境,还原物理教学场景, 让同学们在动手搭建实验设备的过程 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注 意在实验原理上的引导,在器材选择 的把关、注意事项的宣贯,归纳总结 学生在相关考点上容易出错的情况, 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物理知识原 理,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牛顿第 一定律模拟实验中,对于每一个模型 认知都要形成完整的认知系统,从知 识点出发形成检验、归纳、分析、总 结知识结构的认识方式,强调类似问 题的解决办法,从问题的突破口出发, 善用逻辑思维能力推导,更好地提升 学习效率,在不断的失败实验中,善 于反思总结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问题 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

       物理学科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物理 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态度与 责任方面的培养,科学合理的教学目 标极为重要。物理是解释生活现象、 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物理现 象的学科,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从 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贴近生 活,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实际生活与客 观规律联系起来,进而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实践生活入手,更好地感悟物理 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下雪不冷化 雪冷的物理现象,用物理概念解释下 雪放热、化雪吸热;体会摔倒在地的 疼痛感,用物理语言解释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下坡的车轮越转越快的重力 加速度原理。

       综上,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考 试压力巨大,在高三物理教学中,教师 应当转变传统急功近利的教学弊端,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发现学习诊断方法对于瞄准学生学 习漏洞,尽早查漏补缺提升教学效率意 义非凡。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立足于学 生诊断结果,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巧用实验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 兴趣、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培养学 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秋石 . 基于课前学习诊断的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J]. 数理化学 习 ( 教研版 ),2022(5):52-54.

       [2] 崔琰 , 张玉峰 , 王春梅 . 基于物 理学科能力的高考试题学习诊断研究 与思考 [J]. 中学物理 ,2021(19):26-29.

       [3] 张玉峰 , 唐挈 . 物理概念学习 诊断的内容框架及其命题应用 [J]. 物 理教学 ,2021(1):2-4.

       [4] 刘玉晨 .  自我学习诊断在高中 力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D].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

       [5] 张玉峰 . 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 养发展的学习诊断 : 概念、路径与内 容框架 [J]. 中学物理 ,2020(1):2-6.

       [6] 陈延 . 物理学习中的认知诊断 设计 [J]. 物理教学 ,2015(5):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1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