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教育的优势愈加明显。教师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平板电脑、电子白板、各种软件为教学工具,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使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倡导教师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引领下化学教学融合智慧教育进行教学研究,以“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为例,详细论述核心素养下智慧教育助推化学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智慧教育;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明了化学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等,指引教师实施化学教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化学教师要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对于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这一目标,新课标建议运用建构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层出不穷。国家重视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加大智慧教育建设投入,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智慧教育是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助力。因此,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育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化学核心素养和智慧教育
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智慧教育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智能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环境,助力教师与学生进行智慧的教与学。智慧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教学。实际上,智慧教育是通过互联网、物联感知和智能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智慧教育需要坚实的硬件条件,如覆盖全校的无线网,最新版的电子白板、录播设备,以及各种教学管理软件。
(二)智慧教育助推化学教学
智慧教育助推化学教学是指教师依托智慧教育环境,联系化学教学需要,发挥信息素养和教学智慧作用,灵活应用各种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体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使用多样方式探究和认知学习内容,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
二、智慧教育融入化学教学的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包括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堂总结。这四个环节正是发挥智慧教育作用的落脚点。教师要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四个教学环节,使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智慧教育。以“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为例,这节课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课堂导入: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新课标指出,真实、直观的学习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情境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化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思考的支撑,尤其是面对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思考兴趣。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挖掘生活资源,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电子白板,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电视、图书、报刊等渠道了解燃烧和灭火,拥有一定的认知。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收集燃烧、灭火的图片及相关视频,之后进行加工,自制微课,上传到在线课堂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在火箭升空等激动人心的画面的吸引下,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在学生体验教学情境之际,教师顺势发问:“谁能描述一下燃烧和灭火?”在问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会积极思考,迁移生活认知,探寻燃烧、灭火的特点,组织语言,认真回答。有学生回答:“燃烧是物品着火。”也有学生回答:“燃烧是物品发光、发热。”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探究兴致高涨。教师趁机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燃烧和灭火。智慧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踊跃参与后续教学。
(二)课堂讲解:体验活动,多样探究
教学活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依托。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要围绕重点内容,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化学知识。
1.体验归纳活动,自主探究
分类、比较、归纳是科学思维的具体表现,是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的必备技能。在讲解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重点组织归纳活动,运用电子白板或学生平板电脑呈现相关的案例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归纳,促进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例如,燃烧的概念是“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讲解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燃烧现象。在学生描述时,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搜索并下载相关图片。学生描述完成后,教师补充说明其他燃烧现象,同时展现相关图片,学生通过听讲与观察获得更多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在思考时,学生会比较不同燃烧现象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将其分为不同类别,继续比较,进而发现共同特征。有学生提到:“燃烧必须有可燃物。”有学生提到:“燃烧必须有助燃物。”有学生提到:“燃烧时,会发光发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自行归纳燃烧的概念。在学生表述燃烧概念时,教师要认真倾听,细心点拨。在整个归纳活动中,学生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发现了燃烧的特点,归纳出了燃烧的概念,便于建立深刻的化学认识。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化学学习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这有利于增强化学学习效果。
2.体验实验活动,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的有效路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踊跃思考,发散思维,迁移已有认知,主动猜想、验证。分组实验是实验探究的具体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效率。对此,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要围绕重点内容,运用学生平板电脑组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燃烧的条件。基于此,教师向学生发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将实验材料包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各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猜想。各小组分析不同的猜想,归纳出共同的猜想。最后,各小组迁移所学知识,结合实验器材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在各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为他们分发实验器材。拿到实验器材后,各组成员秉持科学原则,依据实验方案操作平板电脑,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一个小组,引导其将录制的实验视频上传于电子白板,与全体学生共享经验。在观看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照本组实验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即燃烧需要可燃物、助燃物、一定的温度。教师及时追问:“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物品是否可以燃烧?”学生迁移课堂认知,做出判断。与此同时,教师使用电子白板中的实验演示软件,分别展示满足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的燃烧实验,帮助学生强化认知。之后,教师按照如上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探究灭火的相关内容。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直观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建立了深刻的化学认知,锻炼了归纳总结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三)课堂练习:回归生活,迁移应用
化学教学讲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可以强化化学认知,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不胜枚举,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生活化的练习题。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适宜难度的练习题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课堂学习内容,认真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课堂上,教师发送到学生平板电脑的问题有:
(1)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之下
(2)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桌面着火了,快速地将湿毛巾盖在着火的地方,这是为了()
A.产生二氧化碳
B.隔离氧气,同时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将两支燃烧的蜡烛上方罩玻璃杯,可以发现较高的蜡烛先熄灭,且玻璃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在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时,应该()
A.冲向楼顶
B.在无法得到及时救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跳楼逃生
C.尽量趴在地面上,贴着地面慢慢向前爬行、撤离
D.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冲出楼房
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迁移课堂知识,做出判断,选出答案。在选择提交全部答案后,平板电脑上自动出现练习题报告。学生阅读练习题报告,了解自己出错的题目和答对的题目。之后,学生以出错的问题为重点,向教师或其他学生寻求帮助,教师选择学生代表答题。在答题时,教师要求学生代表讲清楚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无法作答时,教师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学生通过完成随堂练习,实现了查漏补缺、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认知水平。同时,部分学生从化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为现实生活打好理论知识基础。
(四)课堂总结:建立导图,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在化学课堂上,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活动,学习、掌握重难点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局限,未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不利于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重的特点,是一种借助层级图展现各级主题关系的学习工具。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逻辑清晰地建立化学认知。因此,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的制图软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所学。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这节课上,学生探究了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课堂学习过程,联系本节课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见图1)。大部分学生边回想边制图,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并通过回顾教材弥补漏洞。在学生初次完善思维导图后,教师再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微课。虽然该微课只有三分钟,但集中展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认真观看微课,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内容上,弥补认知上的不足。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上的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在制图后,学生毛遂自荐,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于电子白板,供其他学生点评。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补充自己的思维导图,借此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课堂认知。在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得以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教育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强有力辅助。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灵活应用智慧教育,可以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获取学习方法,掌握化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智慧教育作为教学工具,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讲解环节,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练习环节,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课堂总结环节,创设制图活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此,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苏润苹.智慧课堂“三翻三段九环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3(7):39-42.
[2]李彩霞.智慧课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1):99-101.
[3]黄晓霞.智慧课堂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思维的转变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17):165-166.
[4]孙生峰.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化学课堂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2(5):79-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