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课标强调,科学教学应当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借此促进其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者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探究问题答案的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法可以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问题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探索了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对策。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小学科学,教学对策
所谓问题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者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探究问题答案的方法。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视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或技能。从问题驱动法的应用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问题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问题驱动法,虽然会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问题驱动法,但是由于自身理论或经验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开展了此次研究。
一、问题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首先,问题驱动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与“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等相关要求比较契合。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教师在使用问题驱动法开展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不仅能够在思维层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还能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主动开展相关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从而促使其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相关科学知识或技能的建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问题驱动法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带着问题展开探索性的学习,而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都会有效地提升,这对其个人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基于问题驱动法的小学科学教学对策
(一)联系学生生活,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应用问题驱动法时,教师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解答,很难激发学生兴趣,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完成相关知识或技能的建构。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依托有趣或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找到问题答案,获取相关科学知识或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联系学生生活,而非依据自身生活经验或阅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或者在课前教案设计阶段,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创设出学生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才能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冰融化了”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夏天天气非常热,老师很喜欢吃冰淇淋,有一天老师买了一盒冰淇淋正打算吃,刚吃了一点儿就有人找老师帮个小忙,老师把冰淇淋放到桌上出去给人帮忙,回来发现冰淇淋盒里只剩下一摊牛奶一样的白色液体,大家说说老师的冰淇淋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小学生对该情境非常熟悉,甚至很多小学生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冰淇淋融化了”。依托该情境,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冰淇淋为什么会融化?融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形态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给出问题答案,或者主动通过“冰融化实验”去探究问题答案,从而完成相关科学知识的建构。
(二)借助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实践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探究也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特别是自主实践探究。实践可以解放学生的大脑,为学生创造足够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锻炼科学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并非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需要教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此次自主实践探究活动的目的为何、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活动有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而非毫无目的地浪费时间。
仍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冰融化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冰淇淋为什么会融化?融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形态变化?”帮助学生明确了此次自主实践探究活动的目标,而后还可以通过设置“使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冰融化?如何才能让冰融化得更快?冰逐渐融化成水的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针对上述问题产生一些猜想,然后再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法,借助自主实践探究的方式,利用实验验证这些猜想是不是正确的。这样的自主实践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体验,而且还能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并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
(三)巧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驱动法中涉及的驱动性问题,并非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巧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后,就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自主式的问题驱动下,有效完成相关科学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1.在回顾反思中发现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回顾反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反思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当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为学生安排回顾反思任务,要求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以及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是采用何种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有何成败得失。学生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其就新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在完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这一单元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回顾反思,有同学梳理和回顾完本单元知识点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效果,它能让我们看到微小世界,那么是不是也有能够缩小物体的透镜呢?这种透镜又有什么用处呢?”学生发现并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其在课后展开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探索问题答案,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
科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等,这些实验活动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此外,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为学生创造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准备了一些木头、石子、铁钉、泡沫塑料板等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浮力实验,对于那些能够自行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这些物体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浮力、排水量的大小,促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影响,那些沉在水底的石头、铁钉呢?它们会不会受到浮力的影响?怎么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这其实就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继续通过科学实验或其他方式去探究问题答案。
3.在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
认知冲突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机会,适时制造一些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再以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新科学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这一课教学时,本课第二部分内容是“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教师可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讨论活动,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多数同学都认为“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因为我们天冷的时候穿上厚衣服就会变暖和”。有学生顺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热量是哪里来的呢?”有同学认为,“这些热量是衣服产生的,否则为什么天冷穿上厚衣服就会变暖和?”有同学认为,“这些热量是人体产生的,你看冬天钻被窝的时候,刚进去是冷的,但是过一会儿就会变热,早上起来离开被窝,过一会儿被窝又会变冷。”这其实就是学生以往的生活常识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而该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衣服是否能够产生热量”。发现该问题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找到问题答案。
(四)设置问题链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问题引导法恰恰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以问题为引线辅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引线不是指一个问题,或者零零散散、毫不相干的几个问题,而是围绕某一探究主题设置的一个问题链条。学生在问题链条的引导下,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展开相关的自主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相关科学知识或技能的建构。此外,问题链条的设置应当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最好是既有趣又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学校“六一”表演活动的音频,让小学生认真聆听其中都有什么声音。熟悉的场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很容易辨别其中的声音,有鼓声、人声、歌声等,此时教师就可以抛出本节课的核心探究问题:“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都是如何产生的?”小学生明了本节课的主要探究目标后,教师可将鼓、音叉、钢尺、装了水的玻璃杯等物体置于讲台,并趁机抛出问题:“同学们能让讲台上的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吗?”在学生尝试采用各种方法让讲台上的东西发声时,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东西在发声状态下与静止状态时有何不同?想想这是不是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的主要原因?”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组成了一个问题链条,学生在引导下由浅至深地进行自主探究,最终必然会找到核心探究问题的答案,即“物体之所以会发出声音是因为有振动出现”。
(五)重视问题反馈,建立开放性的课堂
问题驱动法的应用并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给出答案就结束,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此方能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法的优势,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一般而言,教师抛出的问题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然而个人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因此学生给出的反馈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有正确的反馈、错误的反馈,甚至还会有一些创造性的反馈等。面对这些问题反馈,教师不应只是告诉学生对错,而是应当借助这些问题反馈建立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在错误的反馈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创造性的反馈中探索创新创造的思维方式,促进自身创新素养的提升。当然,学生不仅可以将问题答案反馈给教师,还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将自己探索的问题答案反馈给彼此,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探索问题答案,完成相关科学知识的建构。
三、结语
问题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言而喻。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法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应当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实践探究、巧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置问题链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问题反馈、建立开放性的课堂等。当然,教师还应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反思、认真探索,这样才能找到更多应用问题驱动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从而为小学科学教学质效性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梅芳.问题驱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34):13.
[2]潘伟锋,李玲玲.借助问题驱动促进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21(7):51-55.
[3]宗慧.也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8):84-86.
[4]张译元.问题驱动下的开放式小学科学课堂构建[J].小学教学研究,2019(20):49-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