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11:19: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问题驱动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用提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建构的 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问题具有驱动学生思考的重要功能,教师要利用这个功能,引导学生分析与解 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对问题驱动 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问题驱动法可以实现以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 更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 可以激活学生质疑思维,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总 结出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 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 入问题情境,加深学生体验,内化学生认知,从而实 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

  1 问题驱动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问题驱动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思 维的发展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常以问题为主线组织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前准备 阶段,教师要全面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知识接受能力 及知识掌握情况,使问题地设置更接近学生认知.同 时,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分析,设计由易到难的层 次性问题,建立逻辑性强、联系紧密的问题体系.如 对于函数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函数入手, 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函数基础知识,最后延伸拓展到 比较复杂的函数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展 学生思维.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有启发性的 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有效 率的解决问题,需要让学生理解与明确问题内容,进 行自主学习并构建知识框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 纳,并且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探求答案,这对学生数 学综合能力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问题驱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原则

  2.1 问题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

  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让学生具有针 对性地探究问题.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领下,能逐步 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 脉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要注重问 题的设计.数学是一 门抽象的学科,教师要在问题设 计过程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不仅可以用问题驱动学 生积极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数学问题探究的 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与设计,要摸清学生的兴趣点,分析学情,考虑哪些 元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哪些元素能够引发学 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要想把问题设计得具有趣味性,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直观情 境接受数 学 知 识,在 教 学 中 密 切 联 系 生 活 实 际,使数学知识更简洁与形象,让数学思想方法得以 渗透与形成.

  2.2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想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在 问题的难度上把控好.教师要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不能提出与 学生实际能力悬殊的问题,即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 也不宜太简单.如果过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脱 离,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距很远,学生尽最大努力也 难以回答与解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很难引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难度过低,学生也没有兴趣回 答,只是使提问流于形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无益 处.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好不好”“是不是”等随意 性的无效问题,学生不仅不需要回答,也不乐于回答,并且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向是一种干扰,很难使学生理顺思维,也就无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 重选择提问的时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 的思维动向,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达到了怎样的程 度.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需要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对 旧知识进行回顾及与新知识进行对接的问题,以促 进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 认知能力,还体现在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部分教师在 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特别多,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 无所适从.问题地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体 现在问题具有层次性,提出的问题是由易到难,由浅 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理顺学生思维,使学生从 认知水平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规律.此外,问题的设 计不能“一刀切”,要分层设计.对于难度较高的问 题可以由优秀学生来回答或解决,对于中等难度的 问题则由中等生来回答或解决,对于难度较低的问 题可以由学困生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解决.这样可 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 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3 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保障其具有导向性.问题 具有启发性,才能激发的学生探究动力,才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方向与思路,才能体现数学知识的逻 辑性与规律性.问题具有启发性还表现在学生通过 进入问题情境,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与思 想方法,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启发与诱导,从而使学生 在探究中能够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

  3 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根据教材设置问题,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学 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问题成为驱动学生思考 的动力,使学生的探究更有针对性,有效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教材基础知识,并且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找到解决思路,最终得出答案.

  例如,理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是高中数学教学 的重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基础知识提 出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由基础切入,促 进学生探究的深入.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学生常见 的几何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空间几何体的特 征是什么? 不同的几何体有相同的面吗? 请举例说 明.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并且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对几何体的结构认真 研究.然后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探究情况进行矫正反馈,归纳与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 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 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 习数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知识点是必要的,但 这并不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了,要提高学生应用 能力,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让学生从具体 问题入手,分析融合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 问题的全面性与缜密性,使逻辑思维更为严密,避免知 识漏洞的产生.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要从细 节处着想,从基础知识入手,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各 层次学生都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数学学 习内容的整体知识体系,更好地体验数学,提高数学应 用能力.

  3.2 设置提问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 数学知识点更是呈现繁杂、密集的特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感觉十分深奥难懂,所以对数学知 识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 学习主动 性 的 提 高.所 以,教 学 前 教 师 需 要 分 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是为了明确教学目标及重 点,了解学情是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 问题进行 预 判,找 出 解 决 措 施.教 师 要 致 力 于 教 学改革,不 仅 提 出 问 题 驱 动 学 生 思 考,还 要 让 学 生主动提 出 问 题,主 动 分 析,难 点 问 题 要 通 过 合 作探究解 决.在 初 步 接 触 新 知 识 点 的 时 候,可 以 给学生提出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学生掌握基础 性知识,在 学 生 对 基 础 知 识 有 一 定 地 了 解 后,可 以设置中 等 难 度 的 题 目,开 阔 学 生 视 野,循 序 渐 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例如,《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 容,为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与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P 是抛 物线 y2 =4x 上一点,点 P 到点 Q(2.- 1) 的距离与点 P 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 P 坐 标是多少? 因为本题看起来十分复杂,存在着两个 距离的变化.但是,如果学生在探究中融入数形结合思想,问题 就 迎 刃 而 解 了.在 学 生 对 这 个 问 题 进 行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 方法,认识 到 以 形 辅 数 、数 形 结 合 分 析 方 法 的 重 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思想方 法的重要 性,在 分 析 数 学 题 目 时,要 自 觉 地 运 用 数学思想方法,否则往往面对问题时找不到解决 问题的思路,也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理顺思维, 找到解决 方 法.学 生 面 对 问 题 产 生 畏 难 情 绪,就是没有掌握分析方法及没有注重总结数学规律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数学分析 方式的优化,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3.3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法强调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 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并且 能够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可以提高问题的 难度,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要有 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组学生以 5 人左右为宜,同一个小组内要上中下 各层次学生都有,这样学生在互动交流时,可以实现 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扶作用,学困生可以向优秀生请教交流,释疑解惑,相互借鉴,共同提升,促进学生 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的提高.

  例如,学习《 数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 究学习任务单,列举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数 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接下来,教师列举具 体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数列的含义,在学生对 于数列有了比较深入地认知时,教师可以出示含有 基础性并在难度上具有一定“拔高”的数列经典题目,进一步 拓 展 学 生 对 数 列 的 认 识,并 且 能 够 利 用数列知 识 正 确 解 决 问 题.学 生 在 问 题 驱 动 下, 逐步探究,交 流 讨 论,结 合 给 出 的 条 件 进 行 逐 一 求值,由已 知 数 列 到 未 知 数 列,这 虽 然 对 于 学 习 能力不高的学生是 一 种考验,但是在浓厚的探究 氛围中,优 秀 生 可 以 帮 助 学 习 相 对 困 难 的 学 生, 共同实现知识的升华与内化.
\

  总之,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 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在问 题的驱动下学习积极性能够得以有效激发.教师要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提出基础 性问题、中等难度问题及难度较高的问题,有序拓展 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 用,适时调整与优化问题设置,以问题贯穿教学过 程,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参考文献:

  [ 1 ] 王英迪.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研 究 [ J ].中国校外教育,2018 ( 32 ):58 +60.
  [ 2 ] 周鑫.解读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 式[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 ( 19 ):69.
  [ 3 ] 李向芬.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6.3 ( 39 ):294-295.
  [ 4 ] 宋长明,李吉娜,高冉.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 《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赤峰 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 ( 20):242-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7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