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资格实行“国考”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论文以小教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索科学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机制,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优质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解决问题、满足学习需求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易松华.小教专业“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基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学生的实习教学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10):169-171.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Problem-Driven"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 in Primary Education
——Based on Students'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ational Examination"for Teacher Qualification
YI Song-hua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China)
Abstract:The"national examination"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quires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teachers.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teach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blem driven mode.We will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blem driven teaching mechanism;To form effective teaching results in a 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meeting learning needs.
Key words:Teacher qualification“national examination”;“Problem driven”teaching model;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alleviation
教师资格实行“国考”制度、打破终身制,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从业者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单纯的“讲授—接受式教学”为问题引导和驱动式教学。本研究重点以所带小教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积极探索科学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甚至认为“一个问题的提出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国宋代教育家张载也认为,在可疑处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于不疑处疑,方是进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越来越重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20世纪后半叶,苏联教育学家马赫莫托夫提出“问题教学”理论,并构建了“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为“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创设问题情境后以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发现问题,再通过问题驱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培养高级思维的教学模式[2]。从实践成效来看,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以新课标为出发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立足点,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支撑,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为纽带,以学生的发展和生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为目标。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中,加深了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加速了从知识传授到学力提升的教学转变。
二是能够减少传统说教题海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的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学生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讨、解决、分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是实施该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充分占有资料,精心设计问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性,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一)探究课教学案例展示
《求瓶子的容积》的片断教学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你会想到什么?生:计算体积可以把水导入一个量杯中,看刻度。师:还有办法求出瓶子容积么?如何没有量杯的情况下也能测量出容积呢?师:(现场喝掉一部分水,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有想法了吗?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设计一个“求瓶子的容积”的解决方案:师:(交流反馈两个问题)第一,求瓶子容积的方法有哪些。第二,瓶子的容积是谁和谁之和?为什么在同学们的讨论中,老师知道了:要求瓶子的容积,先求出水的体积,再加上空气的体积,因为空气的体积不规则,想到了把瓶子倒过来转化成规则的圆柱体,在转化后空气的形状变了。但体积没有变。(不规则)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圆柱体)师:(给出数据,计算并整理)现在要精确地求出这个瓶子的容积,你认为至少需要测量那些数据?生:需要测量圆柱的底面直径。水的高度和倒过来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同学们真厉害,想到了把瓶子倒过来这个巧妙的方法,求得了瓶子的容积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我们组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在原先7cm的位置刻上标记,算出水的体积。
2.把瓶子倒过来,再在倒过来水面上刻上标记。
3.把中间那块高量出来,算出体积。
4.因为水的体积没有改变,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体积相同,所以瓶子的容积是水的体积*2+中间圆柱的体积。
生:水很少的时候,水的体积*2+中间圆柱的体积=瓶子的容积。
生:水比较多的时候,水的体积*2-重叠的圆柱的体积=瓶子的容积(请一位同学边演示边说)
师:大家能想想吗?用这种方法也能算出瓶子的容积,但没有直接用水的体积和空气的体积简便。
(二)探究课教学案例分析
本案例体现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上,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结合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呈现出问题的层次性、探究性、生成性。
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化,具体体现了问题的丰富性、情景性和系统性。以问题驱动学习,随着问题的展开与深入,不断有新问题的产生,不断去解决,最终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本课的亮点:第一是所涉及的问题,第二是所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运用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地回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以及对其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形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对教师来说,有利于把握教学的进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体上来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相容。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讨
(一)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出调动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投入是很难设计的。即使在教学目标界定明确的条件下,教师如何用具有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中,仍然存在难题。
1.对“问题”理解惯性很大。一个“问题”应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并不是书本、网络、参考资料现成的答案,也不是学生通过记忆便可以获得的知识。
2.对“问题的大小”缺乏理性的认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将问题化成许多零零散散的问题,问题过于琐碎。不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在教师或者成人的引导下,或与同伴共同合作才可以解决的。
3.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自己的独特理解进行作答。但低年级儿童容易出现“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前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后一位同学随着前一位同学进行作答,无论作答的结果是否对错,这样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
(二)基于现存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只有精致的数学问题才能打造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师应紧扣数学活动的本质核心,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以精致的问题撬动高效的数学思考,让数学课堂因问题而增色。因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
1.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掌握教学问题的设计以及方法、类型和目的。课前,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于课堂教学中不同水平学生所提出的疑问以及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做到及时反馈;课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课堂教学中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突出教学重难点和问题的指向性,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师应该把课堂创设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互相借鉴、教学相长、互相质疑有所获的教学氛围,使得每位学生都有质疑解疑的时间。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参与度、积极性等变化,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处理课堂教学所发生的生成性问题。
4.教师应该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例如运用成长记录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等,来评价学生,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中心和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在实施“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时,学生应该做到:
1.主动融入课堂学习,学会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懂得与他人分享、合作。学会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例如图书馆、网络、人际等,自觉树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主动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学会主动将自己的方法与他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吸取其他解决问题方法的优点。
学校管理应该做到:
1.转变个别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师观念。引导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要预防脱离教师对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启发引导的作用。可以开展专门的校本研究课程。
2.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可以多组织教研活动、特级教师专题座谈会、观摩学习,也要引导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
总之,只有精致的数学问题才能打造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师应紧扣数学活动的本质核心,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以精致的问题撬动高效的数学思考,让数学课堂因问题而增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层次较高的问题,连续不断的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探究与验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机会,这样既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又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的养成[3-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吕贺华.问题导学—小学数学的“对话式教学”模式[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4(1):47.
[3]陈荦,谭洁,熊伟.基于建构主义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9):59-61.
[4]Junyi Meng,Tao Zhao,Athithay Chat touphonexay.Teacher Question in a Content—based Classroom for EFL Young Learners[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2,212.
[5]储冬生.问题驱动教学探究生成智慧[J].小学数学教师,2017(3):9-14.
[6]余淑英.渗透数学思想形成问题意识[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2):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