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05 14:13: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与 思维逻辑的发展。思辨性阅读是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复推理与论证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 活跃人的思维和培养人的思辨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

  相较于传统的以赏析理解为主的 阅读教学方法,思辨性阅读将学生在 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判断也作为教学 内容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 主动思考,并站在客观视角下全面分 析文章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思辨性思维,另一方面有利于帮 助学生理解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 点与情感。事实上, “思辨性阅读与 表达”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学习任 务群中的一部分,也是语文学科课程 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反思与总 结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 与辩证思考能力培养缺失的情况,分 析了“思辨”这一学生成长中重要思 维运动的培养路径。广大语文教师也 需要抓住初中学生这一思维迅速发展 的阶段,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

 
  一、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从概念上来看,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借助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发展思维的活动,阅读的广度与深 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思维的 广度与深度,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改革中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 的过程中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 解表达能力的提升,以生为本,让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活动跳出传统教 学背景下知识传授的固有框架,更 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学生的思辨 精神,是对核心素养理念的实践。 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开展思 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意义就体现在 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思 维方式的过渡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专业素质的 提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 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主要在知识传授和技巧教学这两个层面发力,具有极强的目 的性与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习 变成了考试的附庸。部分课堂内容单 一且枯燥,课堂教学质量自然难以提 升。初中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思辨 能力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一门综合 性极强的人文学科更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

  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完 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让 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理性思考与辩证 分析来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帮助学 生从文章阅读中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本质上不仅丰富了语文阅读 教学的内容,也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进 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 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思辨 性阅读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 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从根本上 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潜能、培养想象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渡。

  思辨性阅读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 进行辩证思考来改变学生在阅读活 动中的思维、认知方式, 以对文本的 创造性建构与个性化解读来推动学 生进行深度阅读, 最终让学生学会用 理性思维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也是知识的传播者与讲授者,在学生思 维能力与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初中阶 段,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会直接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个人成长。

  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教 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 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 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 况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在不断的尝 试与探索中形成一套适用学情和教情 的教学模式。这一学习过程也是教师 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革新的过程,能 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素 养的提升。


\

 
  二、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路径

  教师若想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 积极作用,提升教学效率,在进行思 辨性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 遵循如亲历性、主体性、反思性、情 感性等科学的原则。亲历性是思辨性 阅读的典型特征,强调学生在阅读活 动中的亲身参与;主体性是指要突出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 学生的参与、感受、操作、实践与反 思;反思性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 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强调学生与 文本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情感性则 是指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让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综 上,教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要结 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遵循以上 的科学原则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一)提前设定问题,引导学生 在阅读中思索与探究

  思辨本身是指用概念推出概念的 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层面上的运 动,需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或者主题 展开。而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造就了 每个人不同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 阅读领域中说的“ 一千个读者心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现的正是这一 道理。基于此,在设计思辨性阅读教 学活动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到 学生思维之间的差异性,将阅读的第 一视角与第一印象还给学生,实现结 合文本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来设定问 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开展的阅读活动 中主动思考与探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 开始阅读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 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孔乙己的悲剧 命运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是什么 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让学生 带着问题任务去阅读文本内容,并 对故事的情节与发展展开深度的探 究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 要保留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的权利, 学生不仅可以就问题的答案展开探 究,也可以就问题本身展开探究。 思辨性阅读强调思考与探索的过程。 学生可以不认同问题中提到的孔乙 己的悲剧,但背后必须要具备有说 服力的论证作为支撑。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和 精读语段的过程中做好批注,将自 己的观点与感想都记录下来,提交答案后在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 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 与其他人进行观点碰撞。

  (二)多元解读文本,引导学生 从不同视角思考

  阅读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优 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可以从多个不同 的方面进行解读,但传统的应试教育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与教师的思 维都框定在了一个所谓正确的方向 上,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在阅读各类 文本时,进行多元解读和培养学生的 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最基本的要求。对此,在开展思辨性 阅读教学活动时,初中语文教师便要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站在多个不同的视 角下进行思考,对文本内容进行横向 或者纵向的对比分析,促进学生辩证 性思维习惯的养成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的提升。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为例,这篇课文有 着极为严密的逻辑,作者在文中不 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通过道理 和举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是一篇 具有辩证思考价值的文章。教师在 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 仅要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理解作者的 论证思路,也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经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提出自己 的看法。作者生于战国时期,是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 “性善论”。在《鱼我所欲也》这 篇课文中,作者对比了重义轻利和 见利忘义的两种生死观,告诫人们 不要迷失本性。从作者的生活背景 来看,战国中期正是兼并战争十分 激烈的时期,各个国家的百姓都面 临着关乎生死存亡的抉择,一个小人物或许不能对国家的存亡产生巨 大影响, 但一群小人物聚集在一起, 能够产生极为强大的力量,因此作 者主张一个人要在道德层面上具备 “仁、义、礼、智”等高尚的素质 与情操。舍生取义是一种高尚的品 质,如今我们身处在和平年代, 一 部分人可能很难达到这一思想高度, 教师需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 考、论证这种生死观和价值观在不 同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

  (三)活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 拓宽视角与思辨空间

  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凭 借强大的信息储备与检索功能进入了 各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设备也 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开展教学活动的方 法与路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也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在 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活用信 息技术手段与设备进行新课导入,激 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通 过创建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 入更加广阔与真实的阅读空间,进行 深度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角与思 辨空间,保证学生阅读效果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 几种方式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一 是利用视频或者图画进行更加直观的 呈现,将单一的文字转化为形象和生 动的画面;二是利用音乐来渲染环境 和营造氛围,将视听语言结合起来, 提升阅读感染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构建一个这样的教 学情境:一只小船漂浮在一望无际的 海面上,往左看是一座小岛,往右看 是连绵的海岸线,飞鸟嘴里叼着牛皮 纸的信封在天空盘旋。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实景视频或者动画视 频的方式,将文本中所描绘的场景与 内容制作成一个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 片,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多 媒体设备上呈现出来的内容来进行思 考,体会作者所要传达出的那一份思 乡之情及其底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 理解。

  (四)激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 联系生活与阅读文本

  体会情感是有效阅读最基本的标 准,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能否被记住 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 鸣。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 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对此,在开展 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 实际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将生活中 的经验、感悟与阅读文本之间建立联 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为例,这篇文章的核心是父 亲对作者深沉的爱,通过车站里父 亲赶着时间穿过铁道去给“我”买橘 子时的一个背影,将父亲深沉的爱体 现得淋漓尽致。爱是文学创作中一个 永恒的主题,而父爱与母爱则是学生 最容易产生共鸣的一种情感,教师在 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时,就 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父亲哪些 行为让自己体会到了浓浓的父爱,结 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来体会作者笔下的 父亲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车站送别 “我”的。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拓展 与延伸其他同样描写父爱的文章,深 化父爱这个主题,多角度激发学生的 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中 获得更加真切的人生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契合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需求和人才培 养要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 理解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也是对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 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实践与落实, 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丰富和完整 的语言知识体系,同时发展学生的 辩证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基于此,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思辨性阅读教 学的理念与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 习需求与成长需求来推进思辨性阅 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融合,引 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打破认知冲突 与认知矛盾,在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与阅读能力, 形成用理性思维看待问题与处理问 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余本武 . 线上线下融合的高中 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6):113-115.

  [2] 何敏 .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 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路径 [J]. 文教资料 ,2023(3):143-146.

  [3] 滕汉斌 . 思辨性阅读在初中语 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J]. 知识文库 ,2023(1):97-99.

  [4] 张莉莉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 教 学 策 略 [J]. 试题 与研 究,2022(25):113-115.

  [5] 林燕 . 穿越成长小说的“三重 门”——探索成长小说的教学路径 [J].语文建设 ,2022(12):36-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7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