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传统文学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中的作用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02 09:44: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阅读素养的提升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阅读教学内容和模式与阅读素养体系构建之间存在明显的适应性问题。在此情况下,为实现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基于传统文学的阅读内容和方式得到了全面推广,学校应该加强传统文学的教学和推广,使小学生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本文就传统文学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学   阅读素养   阅读能力   作用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中关于字、词和语法的掌握,还应当具备基本的阅读素养,如此,才能够实现“三全育人”的根本目标。传统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多角度不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够对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阅读素养概述

  阅读素养是新时期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对人的语言、行为等具有一定影响,同时还会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阅读素养的形成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关联,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广泛阅读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受到不同类型文化的浸润。如此,小学生不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最终形成对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其阅读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二、小学生阅读素养现状

  阅读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内容作为支撑。但在现行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阅读素养主要表现为自主阅读意识偏低、情境感知能力不足和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一)自主阅读意识偏低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多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由于小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相关阅读行为和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受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此情况下,小学生难以形成自主阅读意识,这在空间、时间上限制了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

  (二)情境感知能力不足

  所谓情境感知能力,是指读者能够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强调对内容的掌握,而教师并未就深层次的情境进行剖析,如此,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仅停留在文学作品表面。情境感知能力是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情境感知能力的不足将对语文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小学生也无法掌握个人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三)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良好的阅读素养表现在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之间并未建立有效衔接,语文教师将阅读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却忽略了对多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并且,针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文学作品选择与其接受能力存在明显的适应性问题,小学生基础写作素养培养过程中缺少传统文学作品的渗透,导致小学生协作能力提升较为缓慢。

  三、基于传统文学的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原则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关键阶段,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以传统文学为代表的阅读内容在丰富小学生阅读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包括阅读素养在内的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语文学科特点,基于传统文学的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较为复杂,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学作品对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保证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则需要在传统文学作品的选择方面坚持整体性原则。通过区分传统文学作品与小学生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不同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素养模型,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学作品,从而保证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开放性原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文学作品选择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走出教材”所构建的传统课堂,进一步放开可选择的阅读对象,即开放原则。开放性原则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涉猎更多的传统文学作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主动阅读意识,为阅读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然而,为保证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效率,在坚持开放性原则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具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传统文学作品进行“简化”,使之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相符。

  (三)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随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加强,教师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学作品和阅读方式,以实现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持续提升。发展性原则是建立在小学生阅读素养动态提升的基础之上,通过为每一名小学生建立阅读素养规划方案,并制定阶段性考核评价指标,使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四、传统文学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在传统学科体系中,传统文学和语文之间的关联最为密切,这为传统文学与小学语文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学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自主阅读意识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多依赖于教材,由于教材更新周期较长,这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构成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学的渗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小学生综合文学素养的提升为目标,通过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其自主阅读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节中,语文教师通过课前引导的方式使小学生了解《三五历纪》《述异记》等有关盘古的传统文学作品,在考虑到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等方面问题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扩展阅读内容进行“演绎”,如通过绘本、动画等方式引导小学生完成传统文化阅读,针对小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语文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解答,并最大限度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如此,则能够在扩展课堂内容的基础上,使其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这对小学生主动阅读意识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

  将传统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补充,虽能够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构成,但依然需要对传统文学内容进行筛选,遵守阅读素养提升的发展性原则,实现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阶段性提升。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现代文学的普及和推广,更要将传统文学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丰富课堂内容并传承文化精髓。然而,在将传统文学作品纳入教学时,我们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遵循阅读素养提升的发展性原则。这意味着要确保所选作品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在阅读素养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可以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并对小学生所选择的传统文学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制订个性化方案。

\

  (二)强化学生语文功底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作为支撑,而传统文学作品在词语运用、语言组织和写作逻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学作品将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功底的强化。

  首先,增加识字量。文字的识记是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建立的,而教材所提供的阅读内容有限,反复识记将导致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降低。在此情况下,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学作品阅读使小学生对所学文字进行巩固。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精卫填海》一节学习中,小学生需要掌握“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等字,在完成教材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白话文版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文中描述的“仙石崩裂”“翘首盼望”等词句使小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如此,小学生的兴趣将被调动起来,识字量也将因此不断增加。

  其次,掌握阅读技巧。传统文学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中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提升识字量,阅读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同阅读内容所需要的技巧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合理地断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融入个人情感。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鉴赏课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读该古诗,为提高小学生对此类古诗词的阅读效果,教师还可以将杜甫经典作品《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作为阅读教学的素材,使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能够掌握古诗词解析和阅读技巧。

  最后,实现以读促写。阅读素养是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除以上所提到的识字量、阅读技巧外,基于传统文学的阅读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强化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介绍,使小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作技巧,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例如,《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一节中,教师对“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排比句阅读技巧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排比技巧使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同时,在写作中熟练使用排比,增加其作品的可读性、艺术性。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中国传统文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底蕴极其深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学能够实现文学内容和思想的传承。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小学生文化储备与生活阅历相对不足,而传统文学多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在可读性、易读性、理解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文学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小学生将具备一定的自我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随着小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其阅读意识也将随之形成,在可支配的时间里,能够自主阅读传统文学作品。

  其次,读后交流习惯的养成。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对内容的正确理解,除教师主导的阅读教学外,小学生还能够自主开展读后交流活动。相比较教材来说,传统文学作品所赋予的开放性更高,不同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有着明显差异,在此情况下,小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将有助于其更好地开展阅读。

  最后,辅助阅读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学在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中的作用还包括学会使用字典、成语词典、互联网搜索引擎等进行辅助阅读,从而解决小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字词辨识、成语典故分析、长难句理解等问题。例如,在阅读白话版《西游记》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辅助阅读实现对内容的理解,从而为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小学生应能够准确区分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教师应及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检查,并邀请家长进行配合,从而在快速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

  五、结语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基于传统文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素养。实践证明,传统文学对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自主阅读意识的形成、语文功底的进一步强化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传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理念等都会随着阅读的过程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勇军.提高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和阅读品质的几个建议—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例[J].人民教育,2020(20):57-61.

  [2]汪静.经典阅读浸润学童心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4):59.

  [3]符秦.基于线上教学的蒙学经典阅读实践探究—以《三字经·常识篇三》为例[J].求知导刊,2021(52):40-42.

  [4]薛淑云.快乐阅读,轻松写作—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J].华夏教师,2022(30):70-72.

  [5]张玲玲,郑晓茹.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经典阅读推进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10):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5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