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极具艺术和文化感染力的音乐形式,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民族音乐文 化传承视角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本文通过丰富教学形式, 借助听赏、教唱及创造活动,促进学生发现、体验和创造民族音乐之美。通过民族音乐解析,传播其背后文化内涵。借助艺 术实践,为学生创造民族音乐文化表达和升华的机会,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 初中音乐 教学 策略
民族音乐泛指形成于民间、流传 于民间、反映民间百姓风土人情并能 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乐曲或歌曲。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编入了很多中 国民族乐曲和歌曲。《义务教育艺术课 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新 课标”)要求,通过中国音乐的学习, 使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体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等,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 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热爱中国音乐 文化,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 文化自信。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 蕴,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 音乐教学策略,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 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同时,促进中华民 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丰富教学形式,发掘音乐之美
(一)听赏感受,感受民族音乐之美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初中生学习 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课堂上通过生 动活泼的音乐鉴赏活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激活。初中生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些生 活经验,通过音乐“感受和听赏”很 容易浸润学生的内心世界,借助音乐 特有的表现力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唤 醒生活情感,令其获得最为直接、鲜 活的体会,体悟民族音乐之美。教师 需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发挥引导职能,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在提升音乐鉴 赏力的同时,令其感受民族音乐之美。
例如,《乌苏里船歌》是一首体现 我国北方黑龙江地区生活气息和地方 特色的经典歌曲,表达了赫哲族百姓 在迎来美好生活、过上幸福日子时的 幸福之情。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民 族乐器演奏出的装饰音和琶音,彰显 了音乐作品的独特性,让音乐旋律更 加优美流畅。在引导鉴赏本歌曲时, 教师可事前通过网络下载乌苏里江沿 岸青山秀水的美好画面,让学生直观 看到宽阔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 微波轻澜中成群结队的候鸟或展翅盘 旋,或戏水觅食,让学生产生一种代 入感。接下来,可借助现代教学设备的音效功能营造立体、环绕的音乐氛 围,让学生闭上眼睛,辨析音乐中栩 栩如生的大自然之音,感受音乐中舒 畅、欢快的旋律,在头脑中重塑“乌 苏里江”自然景观的秀美、流动的画 面,体会《乌苏里船歌》中民族乐器 演奏出的跳跃音符,进而感受民族音 乐的旋律美和意境美。音乐鉴赏是鉴 赏者多种感官的直接作用,是穿透心 底的一种独特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 音乐课堂的单纯分析和讲述,这种具 有强大渗透力的教学更加符合初中生 音乐学习的心理需求,随着音乐鉴赏 频次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民族 音乐的感受,在提升其音乐鉴赏力时, 丰富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感知实践,体验民族音乐之美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过程是音 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基于民族音乐文 化传承的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艺术 实践,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令其在模 仿、歌唱、演奏等活动中受到良好的 感觉熏陶,发挥自身潜能,体验民族 音乐之美。
例如,《采花》是广泛流传于我国 四川地区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小调, 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纯朴、生动的特 点,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一年四季 里不同时间采摘什么花,呈现出典型 的并置型三句体结构,语言具有较强 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唱《采花》歌曲 时可借助多媒体反复播放音乐。通过 初听音乐,让学生辨识歌曲节奏;再 次播放歌曲时,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 体态律动练习节奏,比如,打响指、 拍手、敲击桌面等,以此让学生掌握 气氛节奏型。通过多次聆听音乐,加 之体态律动的辅助,体会乐曲中我国 传统的五声调式(do 、re 、mi 、sol、 la),歌曲的第一句采用了回返式旋 律,与第二句开放式旋律形成了鲜明 对比,表现出情感的起伏,而第三句 则比较收拢,让歌曲中欣喜之情趋于 内敛。进而让学生逐渐感受到音乐中 蕴含的情绪,为后续学唱民族歌曲做 好铺垫。反复聆听歌曲后,可采用 “随乐哼唱—逐句学唱—随乐演唱”的 渐进教学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采花》 歌曲的唱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引 发学生对这首民族歌曲的思考,比 如:“每段歌词包含了几句话?”“第 一句歌词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歌词的开 头音具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经过了 反复“听”“学”“唱”,在教师的引 导下不难发现《采花》歌曲的第一句 结尾音和第二句的开头音相同,进而 体会到《采花》这首民族音乐独特的 “鱼咬尾”创作手法。民族音乐中的 音乐要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音乐的 韵味只有依赖于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和 感知。因此,学生是音乐“学”的主 体,教师只有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 通过参与和实践才能感受民族音乐的 表现力,体验其中的文化之美、韵律之美。
(三)发挥创造,体现民族音乐之美
新课标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 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通过 音乐丰富其形象思维,开发出创造性 潜质。继音乐鉴赏与歌曲学唱之后, 教师可引发学生发挥出自身想象力, 开展音乐创造活动,培养和挖掘创造 性思维。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 式。其一,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 创造性发挥,创新音乐表达形式,进 行即兴创造;其二,在学生掌握民族 音乐特点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的音乐 知识进行大胆创作,形成具有个性化 特点的音乐作品。
例如,仍以《采花》这首民族歌 曲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反复聆听、 感受和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已 经对《采花》歌曲节奏、旋律和内涵 具有了深刻了解,形成了自己个性化 认知。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学生 分为若干音乐兴趣小组,分组进行表 演。在创造性的表演活动中,每个小 组成员都可以成为音乐表演的执导者 和表演者,他们可以围绕《采花》歌 曲反映的民族文化设计表演头饰或服 饰,自主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比如, 个人独唱、男女对唱,亦可边唱边舞。 教师可以借助钢琴为其“个性化表 演”进行伴奏,在小组表演时,其他 同学作为“观众”,利用掌声和赞扬声 形成对创造性表演者的精神激励。再 如,在《采花》教学中学生已经学到 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教师可引导 学生用 do 、re 、mi 、sol 、la 五个基本 音创编带有切分节奏的简单乐句,根 据本课所学民族歌曲《采花》的旋律,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跨学科知识为 其改编歌词。通过这种创造性实践活 动不但有助于初中生对民族音乐的全 面了解,深化认知,更加准确地掌握民族音乐的特点,还能活跃音乐课堂 教学氛围,让音乐课堂成为“有思 考”“有创造”“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进而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发挥出音乐 教学应有价值。
二、强化教学指导,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承载着民族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 任何一部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都带有 深深的文化印痕。初中生虽然出于自 身兴趣需求和认知特点,对音乐具有 一定情感,但缺乏对音乐背后的深层 次文化的感知。教师需要强化音乐教 学指导,普及民族音乐文化,在提升 初中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促进民族音 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深掘音乐作品,探索人文内涵
民族音乐作品往往是创造者思想 和情感的表达,而创作者的思想、情 感又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紧密相连, 忽视音乐作品人文内涵的音乐教学是 不完整的教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深挖 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 人文内涵,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历 史的理解。
例如,《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旋律 高亢爽朗、节奏坚定、跳跃性较强的 陕西民歌,歌曲采用了连续重复的方 式,表现了与黄河惊涛骇浪奋勇搏斗 的船夫们在风平浪静时心态的自由与 舒展。从歌曲整体来看,分为两段, 采用了前问、后答的方式体现了歌词 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黄河 船夫曲》作者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黄河 岸边的老船夫李思命,李思命一家祖 孙三代依靠闹船为生,1891 年李思命 出生,其父按照“思”字辈的“长命 富贵”为其取名为“思命”,他十七八 岁就开始从事水运生涯,对黄河迂回曲折、九转千回的复杂地形了如指掌, 几乎每天都要面对黄河奔涌咆哮的巨 浪,继而养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 1920 年,李思命在当地春节活动中演 出了《搬水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 弯”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选段,因其 词曲优美而宏大,节奏明快而跳跃, 便在黄河沿岸迅速流传,成为富有 黄河文化底蕴的经典民间音乐作品。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前,鲁艺学 院组织学生到黄河延安收集民歌,便 将此民间流传已久的民歌整理成《黄 河船夫曲》。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民族音乐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能够 将学生带入民族歌曲创作的时代和生 活中,让民族文化渗透学生心灵,一 方面提高民族音乐鉴赏力,另一方面 令其深深体会音乐背后深沉、质朴、 浓郁的民族情感,增进民族音乐文化 的理解和体验。
(二)讲解音乐历史,升华爱国情愫
民族音乐从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 践中而来,透过民族音乐,能够看清 一段历史,了解一段特殊时期人们思 想、情感的特点。教师可通过讲解民 族音乐背后的历史,升华初中生的爱 国情愫,从而借助民族音乐实现“立 德树人”教育,将民族精神深深印刻 在初中生头脑中,在促进民族音乐文 化传承的同时,使其发挥更高的教育 价值。
例如,《红旗颂》是一首典型的 民族音乐,这首乐曲采用了管弦乐合 奏的方式,以庄严、宏伟的旋律和风 格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在天 安门上高高升起的情景,表现了中华 民族为了祖国繁荣与富强奋发向上的 革命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创作于 1965 年,乐曲开始阶段,小号演奏出的具 有国歌风格的引子能够将鉴赏者带入 无尽的回想中。教师可借此向学生讲述从屈辱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奋 斗历程。1925 年,为民族事业奋斗一 生的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年后,以蒋 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背叛革命,掀起了 十年内战。1937 年,日军侵华,在共 产党的努力下实现了国共合作,掉转 枪口,一致对外,经历了为时八年的 抗日战争;抗战结束后,又迎来为时 三年的解放战争。1949 年,在党的领 导下终于掀翻了压在人们身上的三座 大山,通过中华民族的不懈努力和革 命先驱的英勇奋斗迎来了新中国的成 立。随着《祖国颂》进入连接部,仿 佛能够在音乐中看到在红旗指引下, 中华民族在昂首前行,在乐曲结尾处 的号角声中,一起奔向明天的辉煌。 讲解民族音乐,回顾沧桑历史,能够 在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潜移默 化地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感, 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的同时,升华 爱国情愫,确立正确“三观”,达到音 乐教学“立德树人”效果。
三、开展艺术实践,促进传承与 发扬
新课标指出,需要积极引导学生 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音乐活动作为 音乐学习和体验的基本途径。基于民 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 需要在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认知、 感受和体验的同时,通过有效开展艺 术实践活动,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多 样的表达,从而达到传承和发扬民族 文化的目的。例如,在“音乐兴趣小 组”的基础上,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 用在学校、班级范围内组建民族乐团,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借助“课后 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民族音乐 文化会演”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性, 进行统一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遴选, 在原有民族音乐基础上发挥创造精神,进行传唱、改编、创编、彩排、会演 等实践活动,将音乐教学向第二课堂 延伸。通过常态性开展多样化的艺术 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初中生的民 族音乐文化表达,还能令其在创造性 活动中,自主、自觉地将民族音乐文 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形成富有现 代感、符合当代初中生个性需求的优 秀民族音乐作品,从而促进民族音乐 的传承和弘扬。
四、结语
民族音乐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民族 史,表达了民族思想和情感,体现了 民族精神和情感。初中阶段是学生价 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学因其 学科性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欣赏、 体验和表达中舒缓情感,与音乐作品 中的情感共鸣,焕发爱党、爱国、爱 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乐观积极的态 度,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 需在新课标指导下基于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优化音乐教学形式,解析文化内 涵,促进艺术实践,在提升学生音乐 素养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 弘扬。
参考文献:
[1] 毛为 , 杜亚雄 . 培养民族音乐文 化自信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J]. 人民音乐 ,2022(2):40-44.
[2] 于峰 , 卢美娜 , 蔡云菲 . 中国民 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传 承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S1):150-151+171.
[3] 周甜甜 . 民族传统音乐与当代 城市精神建构 [J]. 民俗研究 , 2021(6):126-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