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实施策略与实践思考— 以 “ 反比例函数中的等积变形 ” 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09:55: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双减”背景下,要以课堂为根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减负为起点,以增质为目的.而深度学习让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浅层观察到语言叙述,再到数学思想内化建构过程,真正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优化思维,提升思维,达到减负增质的效果.因此,文章基于“双减”背景下以“反比例函数中的等积变形”为例,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实施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深度学习;初中生

  2021年中央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优效课堂”迫在眉睫,着力减负提质,在课堂上下功夫,在效率上上台阶.课堂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生命线,深度学习是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亦是助力“双减”政策走深走实的有效条件.

  1基于“双减”背景下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实施策略

  1.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师应秉承“增效不增量,减负不减质”理念,郑霞曾说:“双减之下,从创设优质情境和设计精典习题开始,让学生在‘减’中提‘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手段,这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应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合作和生活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1.2问题引领,鼓励以点促思

  希尔伯特曾说:“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问题设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思维碰撞亦是围绕问题开展的,而问题链是指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有层次的、灵活的主干问题串[1],问题链的设计可以提示和引导自主学习,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尤其在“起点、支点、拐点、断点”处设置问题链,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双减”政策稳步落实的关键一步.因此,问题链是“双减”背景下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1.3变式整合,提倡自编诱错

  “双减”背景下,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时间,对教师提出“轻负高质”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从传统的“大满灌”教学模式向“沉浸式”教学模式过渡.沉浸性和高投入性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深度教学应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真正的学习与课程,意味着登山式的挑战与冲刺.”真正有效的变式整合应注重变式之间的关联与变式之间的梯度,提倡自编诱错,把握对知识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真正让深度学习发生.

  1.4巧用导图,强化知识体系

  “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数学学习成效,从理清学科基础知识、自主整合课堂要点、建构有机知识体系开始,思维导图是“双减”背景下开展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的差异性,强化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孤立化,达到了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初中数学学习中通过构建思维导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数学品质;另一方面理顺知识脉络结构,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能力.

  2基于“双减”背景下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2.1情境创设

\

  设计意图: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从学反比例函数基本知识转化到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2.2观察思考

\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解决曲线中的面积问题还比较陌生,出现困难是常态.教师适度地提示和引导,学生找寻对策,运用转化思想将曲线问题转化成点的问题来考虑,使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从特殊反比例函数y=6/x,y=-6/x入手,体会“k”值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影响,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3探索发现

  教师预设:①猜想是需要验证,怎么验证?②如果A点在第二、三、四象限,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的认知过程,为使研究的问题具备完整性,从具体的y=6/x和y=-6/x到一般的y=(k≠0)的分析与思考,降低学生理解上的困难;②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深度思考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实现从知识建构到思维建构的飞跃[2];③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几何问题常用的方法解析法过渡到k的几何含义的运用.

\

  设计意图:变式1是在问题1的基础上的一种变形,一方面需结合小学学习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基本图形“同底图和同高图”来解决问题,或需要结合初中学习的平移知识,实质仍是k的几何含义的运用;另一方面初中阶段动点问题是难点,让学生掌握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是动中求静,以静制动.同时,问题串的设计可以提示和引导自主学习,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

  设计意图:变式2是在变式1的基础上的一种变形,学会从图形整体观察对称,从而找到中点,利用三角形中线快速得出结果.

\

  设计意图:变式2-1是在变式2的基础上的一种变形,体会反比例函数与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在解题中的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
\

  设计意图:变式3中问题3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如图4(i)~4(k),①割补法是解决面积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此题中涉及的点多,计算繁琐;②解析法是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几何问题有效方法,但在此题中涉及的点多,计算繁琐;③利用k的几何含义解此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k的几何含义进行解题的优越性[2].

\

  设计意图:创造条件,让学生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自觉形成问题意识,进行数学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反馈是教师调整教学的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教师可适度的开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对话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4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双曲线的条数提升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蜕变,设计具备探究价值的拓展性问题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储备的检验,利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可促进“双减”背景下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

\
\

  2.5课堂小结

  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强化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孤立化,达到了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深度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志洲.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反比例函数等积模型”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0(20):27-28,75.

  [2]莫蓉丹.拓展初中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反比例函数中的等积变形”为例[J].中学教研(数学),2019(06):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9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