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新课标为指导的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9 13:59: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习题课不仅要促使学生巩固、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促使他们灵活应用 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以提高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课 标指导下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从习题选择、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立足学生发展, 合理选择习题;指导习题探究,促进深度学习;做好评价反馈,培养解题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 要模式,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 一个重要环节。习题教学的作用在于, 学生能够在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下对 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对解题方法进行 梳理,从而深化知识理解、掌握学习方 法,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 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对课程教 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也提出了建议。 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习题课的过程中 应根据新课标的指导调整思路,打破传 统习题课侧重机械训练的弊端,为学生 提供科学有效地训练指导,以发展学生 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立足学生发展,合理选择 习题

  习题是构成一节习题课的核心要 素。在新课标指导下,习题课的设计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科 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教师在选 择习题的过程中自然也要以学情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在课 前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经具备 的知识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并从学科 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设计发展目标。 进而根据目标要求选择优质习题,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复习以往所学 内容,将以往所学知识与本节课的知 识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更好地了 解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以及在 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确保学生 的课堂训练有的放矢,从而在潜移默 化中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相 关知识后,教师需要整合单元内容设 计习题课,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并进 一步认识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在 选择习题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 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学情分析了解,从认知层面来看, 学生基本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 道常见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但是其 形成的物理观念不能准确联系生活实 际活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从科学思维 发展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会用特殊光线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但是在分析 实际问题时不能将现实原型转化为理 想模型;从科学探究能力来看,学生 经历了“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实验, 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具备了一定的观 察、分析、推理能力,但是在分析数 据时还不能推理出完整的、逻辑性强 的结论。从科学态度来看,学生通过 之前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崇尚科学、 乐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但是不善于根 据物理原理进行实践与创新,探索科 学的热情也有待提高。

  对此,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学 生在此次习题课上的发展目标进行了 设计: (1)学生能够通过看图判断 物距和像距的大小,了解凸透镜的应 用,加深对常见光学仪器成像原理的 理解,完善知识的构建,为形成物理 观念奠定基础。(2)学生能通过分 析照相机、投影仪的动态成像问题, 及水杯后手指成像的性质,能将凸透 镜成像规律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形 成以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通过探究“变焦”问题,知道焦距对照相机成像的影响, 从分 析问题、获取证据、进行解释这三 方面形成科学探究能力。(4)学生 能通过做光路图理解变焦问题的原 理,形成利用模型构建、抓住事物 关键要素的科学思维能力。(5)学 生能够结合照相机原理和放大镜原 理,制作望远镜,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 乐于思考与实践的科学态度。

  根据目标要求,教师选择了典型 的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 题型一:根据光具座上物距、像距 大小判断凸透镜的应用。这一习题 主要针对目标(1) ,目的是让学生 复习旧知, 巩固物理观念。题型二: 照相机成像动态变化。如选择题, 当用照相机拍完二寸照,改拍一寸 照时,拍摄人员应该( )。A、照 相机离人远些,镜头缩进一些;B、 照相机离人近些,镜头伸出; C、照 相机离人近些,镜头缩进;D、照相 机离人远些,镜头伸出 一些。这一 题型主要针对目标(2)和(3) , 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题型三:照相机成像变焦问题。 如填空题,用镜头焦距可变的照相机 拍出一张正常大小的静物照片,现要 拍出一张放大的静物照片,保持照相 机到静物的距离不变,换( )焦距 的镜头, ( )镜头和底片的距离。 这一题型主要针对目标(3) 和(4) , 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题型 四:投影仪成像动态变化。这一题型 主要针对目标(4) ,侧重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维能力。题型五:看图识别 生活中的放大镜。这一题型侧重培养 学生根据理论联系生活的能力,促使 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

  上述课例中, 教师通过分析学情、 设计发展目标着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发展设计了不同类 型的习题,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指导 的主要内容。在习题设计中,教师坚 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细化习题选择 的标准,突出习题的典型性、层次性 和启发性,避免让学生陷入题海,将 太多的精力放在难题、怪题上,以保 证学生夯实物理基础。


\

 
  二、指导习题探究,促进深度 学习

  习题课作为物理学科教学的一个 重要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活化、 深化所学知识。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 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 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 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 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 就要求学生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思考, 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使已有知识系统化并同化到己有认知 结构中, 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所以, 教师在设计习题课的过程中,应根据 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指导学生进行自 主探究,体会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 验,达到巩固强化、活化拓展的学习 效果。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总结习题经 验,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 讨,通过互相交流促使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主动性得以提升,增强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这一 习题课上, 为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第一,重现原 理。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 的内容和公式: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 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 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表达为: F浮 =G排 =ρ 液 V排 g。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顾知识,教师还给出习题:一 个体积为300cm3 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它的 2/3 体积露出水面,它受的浮力 是多大? (g 取 10 N/kg)

  第二,生成解题逻辑。在解答习 题的过程中,教师先给予学生时间, 让他们自主运用知识。有的学生根据 阿基米德原理解到:F浮 =G排液 =ρ 液 gV 排 , 据 题 意 V 排 =V/3F 浮 =ρ 液 gV 排 =1.0×103kg/m3 ×10N/kg× 10-4m3=1N。但是有的学生在此过程 中遇到困难,教师应适时点拨,帮助 学生打通从理论理解到实际运用之间 的通道,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此 外,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习题进行发 散,与学生共同归纳解题的逻辑:首 先,在提供的情景描述中提取有效信 息。有效信息的提供可能以物理量的 形式、文字陈述的形式、图片的形式、 数学语言的形式等。其次,把提取的 有效信息与储备的知识内容建立纵向、 横向、多分枝的连接,并确保这个连 接必须是完整的、正确的。最后,明 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知识 连接,提取真正的有效信息,奠定解 题基础。

  第三,实践练习。在梳理了解题 逻辑后,教师再次出示习题,要求 学生借助上述方法进行训练:一边 长为 10cm 的正方体物体,不吸水, 放入一个盛有适量水的柱形容器中, 物体露出的高度为 4cm。求: (1) 物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2)此 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3)将物体全 部按入水中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 教师给出提示: 明确有效信息是什么, 有效信息所对 应的知识连接是什么?学生根据提 示顺利找到有效信息,并与阿基米 德原理建立连接, 完成了解答任务。

  第四,总结提升。教师一方面利 用课件总结本课内容,促使学生通过 回顾习题探究过程,厘清解题逻辑; 另一方面设计课后习题,为学生提供 知识巩固、实践探索的机会,并提醒 其运用本课所掌握的解题逻辑进行分 析,提高解题效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复 习原理——提供解题逻辑(提取有 效信息、建立知识连接) —— 实践 练习—— 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环环 相扣的教学过程,从单一信息过渡 到多个信息,由静态问题过渡到动 态问题,潜移默化地渗透解题过程 的逻辑,让学生认识到夯实物理知 识是根本,探究解题逻辑则是掌握 解题方法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生 在习题课上实现深度学习,达到学 以致用的目的。


\

 
  三、做好评价反馈,培养解题 能力

  评价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上,教师应针对学 生的解题情况及时做出评价,并采用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方法,有 效反馈学生的解题效果,让学生在评 价中形成反思,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进而提升 自身的解题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 通过学习他人的解题经验拓宽自身的 解题思路。

  例如,在“杠杆”这一课的习题 课设计中,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化理 念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 然后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评价, 促使学生反思, 探究更加合理的解题 方法。在课堂开始时, 教师利用多媒 体出示图片, 图片中的人用木棍背书包,教师引入习题并提问:为什么 书包放在木棍不同的位置肩膀的感 受会不一样呢?请你根据所学的杠 杆知识进行回答。在习题的引导下, 学生回顾并梳理了杠杆的定义和五 个要素。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能够准确回顾杠杆五要素的 学生给予肯定,对理论知识不够扎 实的学生则利用课件上的思维导图 帮助他们梳理、复习。接下来,教 师出示考试真题:一轻质杠杆 AB, 长 1m,支点在中点 O,将重力分别 为 10N 和 2N 的正方体 M、N 用细 绳系于 B 点和 C 点,OC:OB=1:2. M 的边长为 L=0.1m。(1) 求此时 M 对地面的压强;(2)若沿竖直方 向将 M 左右两边各切去厚度为 1/2h 的部分,然后将 C 点处系着 N 的细 绳向右移动 h 时,M 对地面的压强 减小了 60Pa, 求 h 为多少;(3) 若 将物体N 以0.1m/s 的速度向左运动, 同时将物体 M 向左匀速运动,若使 杠杆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求物体 M 向左匀速运动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 度。这一习题具有层次性, 教师可以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解答,并根据学生的答题结果对学 生做出点评, 肯定学生的解题思路。 同时针对存在错误的学生也给予一 定的鼓励,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题, 从错误中发现自己在知识运用中存 在的不足,进而帮助学生共同探究 解题方法。最后,教师组织课堂小 结,要求学生回顾习题课全过程, 并做出自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 学生巩固了杠杆相关知识内容,也 对自己在相关知识上存在的短板有 了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逐渐 改进提升。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上,教师既要 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要进行实践分 享, 还要重视评价的作用, 通过师评、 自评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 性,也让学生在积累中前行,在反思 中完善,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初中物理习题课 教学指导对落实新课标有着重要意 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继 续深入研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设 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习题 练习,并通过精讲精练和讲练结合的 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通过变式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 导,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为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莎 . 促进减量提质的初中物 理习题教学策略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2(35):1-3.

  [2] 吴之洋 , 李劝 , 苏毅 . 促进学 生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J]. 广西教育 ,2022(31):68-70+93.

  [3] 毛永良 . 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J]. 湖南中学物理 ,2022(6):37-39+54.

  [4] 王广珍 .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习 题课的教学策略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8):95-97.

  [5] 唐薇 .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有 效教学策略研究 [D]. 重庆 : 西南大学 ,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5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