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 ”政策和 “生活教育 ”理论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9 11:58: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 “双 减 ”政策的要求和陶行知 “生活教育 ”理论的启发下 , 小学数学应当优化作业 设计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当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 学 作 业 时 存 在 内 容 浅 表 化 、形式单 一化及学科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等问题 。 为解决此类困境 , 本文提出小学数学 教师应当在融汇生活情境 、贯彻因材施教理念的基础上链接理论与实践 , 促进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减量增质并创新创优 。

  2021年 7月 , 中 共 中 央 办 公 厅 、 国 务 院 办 公 厅印发《关于进 一 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 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 意 见》, 文 件 旨 在 将 学 生 从 高 压性 、机械化的作业及补习活动中解放出来 , 使之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符合个人志趣且具有认知优势 的素养培养领域中 。 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 ”理论倡导 “活的教育 ”, 坚决抵制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 的教育理念 , 转而呼吁学生 “抬头乐干 ”, 做学习的 主人 。“双减 ”精神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有着理 念契合性与价值一致性 , 对教师提高义务教育阶段 作业设计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

  小学数学 作 为 符 号 化 知 识 与 生 活 经 验 的 聚 合 体 , 要想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 就 必须在作业设计中落实 “双减 ”政策与陶行知教育理 念 , 强化学生提出问题 、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 , 推动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个体乃至受教育者群 体中的养成 。

  一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作业是教师检测教学成果 、 了解课程 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方式 。“双减 ”政策着重指出了 应减轻课后作业 、补习对学生造成的负担 。为有效 避免学生的课堂压力顺延到课后 , 教师需要将小学数学作业当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通过设计 合理 、科学的作业 , 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完成 自测 、 自省的知识检测活动 , 达到巩 固 已 有 知 识 、 筑牢数学知识结构的目的 。
\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老师不教书 , 而是教学生 学 。教师需要优 化 小 学 数 学 作 业 设 计 的 理 念 与 方 式 , 延伸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 , 促进学生复习 旧知 、接触新知 , 并在从基础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过 程中强化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 , 为核心素养的生成 打下牢固基础 。

  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且过程有趣的数学作业设 计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效率 , 还能让学生 在持之以恒的作业书写活动中养成专心致志 、心无 旁骛的学习习惯 , 并进一 步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 力 、增强他们为人处世的韧性 , 实现学生数学成绩 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

  此外 , 育人 必 先 育 己 , 教 育 工 作 者 也 要 经 常 反思自身教育方 法 的 不 足 之 处 , 在 不 断 探 索 中 提 升自身育人能力 。 而 科 学 合 理 的 小 学 数 学 作 业 设 计能够帮助教师 找 到 教 学 方 法 漏 洞 的 平 台 。 教 师 应将学 生 的 认 知 特 点 作 为 教 学 方 式 优 化 的 参 照 物 , 不断找出作 业 设 计 中 的 不 足 之 处 , 完 善 自 身 的教育方法 , 助力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 。

  二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

  1. 作业设置学科本位观念浓厚


  “双减 ”政策的显性要求是缩短学生作业与课外 培训的时间 , 其 核 心 理 念 是 要 求 教 师 突 破 课 程 限 制 , 形塑学生健全人格 , 推动他们朝着全面化 、个 性化方向发展 。虽然学生的作业量 、作业时间得到 了有效控制 , 但在他们的卷面成绩 、教学评价方面 的竞争却变得更加激烈 。究其原因 , 是部分数学教 师浓厚的学科本位观念遮蔽了 “生本理念 ”, 数学教 育成了学生比拼智力的赛道 , 教师将作业的作用仅 看成巩固基础知识 、提升数学成绩的必要手段 , 忽 视了数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作用 , 难以通过丰 富的作业形式与多样的知识内容为学生的活动经验 积累 、逻辑思维培养提供助力 。

  2. 作业内容浅表化趋势明显

  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 ”理论认为 “生活 即 教 育 ”, 提倡“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也应 当贯彻该理念 , 设计出贴近内容关联生活 、理论结 合实际的作业 。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却呈现 出浅表化 、虚浮化 , 无法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出 富有探索性 、挑战性 、深刻性的作业 , 导致学生难以 理解题目的重点 、难点 , 致使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体 验欠佳 、缺乏激情 , 作业完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3. 作业形式单 一且缺乏针对性

  “双减 ”政策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化 、弹性化和个 性化 作 业 , 坚 决 杜 绝 重 复 性 、机 械 性 、惩 罚 性 作 业 。然而当前国内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 时并没有吃透 “双减”政策的个性化发展观以及陶行 知先生民主化 、多样性的教育方法 , 设计出的作业 大多角度单一 、 内容重复 。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 , 部 分小学教师愈加关注学生的 “双基”培养 , 但对 “全面 发展”这一理念的贯彻并不深入 , 部分数学教师更倾 向直接从现成的教材 、教辅中找题目 , 忽视学生个 体差异 , 缺乏针对性练习 , 这种 “为了作业而作业 ” 的作业练习形式 ,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

  4. 作业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普 遍存在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深度不够以及过程性评 价缺失等问题 。部分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的时候重数字 、轻 实 质 , 重 结 果 、 轻 过 程 , 重 静 态 、 轻 动态 , 重单方面断言 、轻多主体商讨 。此类评价模式虽然能够以更低的时间成本 、更高的便捷性起到对学生作业任务的监督与敦促的作用 , 但却忽视了作业评价的动态反馈 、实时指导与思维启发作用 , 被评价者难以从评价活动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反馈 , 而评价者也很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出具具有动态性 、指导性的学习建议 。

  三 、“双减 ”背 景 下 的 小 学 数 学 作 业 设 计 优 化策略

  1. 聚焦 “六大解放 ”, 推动作业减量提质


  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 ”教育理念重视民主校园的建设 , 通过解放学生的心 、 眼 、手 、 口 、 时间与空间 , 让学生从学业与考试的沉重压力中 脱 身 ,从而有充裕的时间去接触自身所喜爱的事物 。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念同 “双减 ”政策殊途同归 , 虽然在实施手段 、覆盖范围和执行力度方面不尽相同 , 但就为学生减负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一点来说 , 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借助从陶行知 “六大解放 ”中提炼出的思想 ,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当紧扣数学课程理念 , 通过精简数量 、提升质量强化作业的目的性 , 避免学生做机械性 、重复性 、惩罚性等无用功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实际学习需求 , 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为价值导向 , 创设出内容精简 、形 式 多 样 且 富 有 启 发 性 的 数 学 作业 。教师要规划重组课堂与课后练习题 ,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学有所获 , 摆脱机械重复 、“有劲儿无处使 ”的困境 , 发挥出作业在思维纠错 、知识补充中的助力作用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内习题设置目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优化 , 规避因教材同课程理念 、学生思维习惯不符而产生的认知问题 。

  例如 , 在 “时 、分 、秒 ”一课的作业设计中 , 教师可将本节课后练习中的各类考查项目结合起来 ,布置作业为 : 任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 执行该项运动直至疲惫 , 估算运动时间并测试你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 。 该 作 业 让 学 生 从 自 身 实 际 喜 好 出发 , 融合了辨 认 钟 表 、 时 刻 估 算 、 时 间 计 算 等 知 识 , 起到了减负提质 、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 有效 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2. 关注全面发展 , 融会贯通生活情境

  深入研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不难提炼出两个 核心观 点 : 实 践 第 一 和 全 面 发 展 。 陶 行 知 强 调 要 “重视全面的教育 , 克服片面的教育 ”, 以此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双减 ”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可 以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与全面发展观 , 设 计出多维度 、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具体而言 , 教师 应当将作业 设 计 的 目 光 聚 焦 在 学 生 的 生 活 体 验 感 上 , 布置综合类家庭作业 , 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课内 外知识 , 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建立起 数学与生活的关联 , 丰富自身的学习经验 。

  例如 , 在完成 “条形统计图 ”的课堂教学后 , 教 师可以将家庭作业布置为 : 请同学们下课后帮助父 母买菜 , 并将各类菜品花费资金情况绘制成条形统 计图 。 由于此类作业涉及自身的家庭生活 , 大部分 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许多学生看到这一题目后 会立刻理解题目的关键是要同父母一起完成家庭活 动 , 而不是仅依靠纸币计算 。 通过完成 此 类 作 业 , 学生不仅能得到家务锻炼 , 还能在与父母的交流合 作中收获和睦的家庭关系 , 在增强学生的幸福感的 同时使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从而提升他们 对数学的迁移应用能力 , 回应了 “双减 ”政策对学生 全面发展的要求 。

  3. 理论联结实践 , 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的 “生活教 育 ”理 论 主 张 “教 学 做 合 一 ”, 强调 “知行合一 ”, 并着重指出 “行 ”先于 “知 ”的基本 教学思维 。 除重视实践外 , 陶行知也高度肯定兴趣 的重要性 , 他认为 “玩 ”对于孩童来说 “既是他们的 生活的主式 , 也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方法 ”。因此 ,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融入 “生活教育 ”理念 , 就要 提升实践的地位 , 引领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实践 中成长 。

  为此 , 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兴 趣爱好 , 在作业中融入绘制 、调查 、动手操作等多 种要素 , 将数学理论同学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 帮 助学生 扩 展 思 维 水 平 , 让 学 生 学 以 致 用 、发 挥 潜能 , 使其在多角度 、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生成核心素养 。

  例如 , 在学习 “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 , 作业可 以设计为动手实操 : 请你通过绘制 、拆 解 圆 柱 体 , 探索并总结出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 随后 , 教师 不再提出指导性意见 , 而是通过旁敲侧击 、引而不 发等方式进行侧面影响 ,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美工工 具进行自主探究 , 完成对圆柱体的绘制 、裁切 、分 析 、拆解 , 最终总结出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在 完成该作业的过程中 , 有些学生可能会懵懂地认识 到圆柱体底面直径与侧面长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 教师应当秉持陶行知先生对 “愤悱 ”状态的催发式教 育理念 , 激 发 学 生 求 知 若 渴 、不 吐 不 快 的 学 习 状 态 。在实践类作业的加持下 , 学生 “在 学 中 做 、在 做中学 ”, 身体力行地挖掘数学知识要点 , 切 实 回 应了 “双减 ”政策与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念 ”的倡议 。

  4. 注重因材施教 , 强化学生探索能力

  孔子主张 “因材施教 ”, 跨越了两千年后 , 陶行 知重提该理念 , 他认为教育学生就像种植花木 , 必 须理解其特点 , 根据每一种植物不同的生长情况给 予施肥浇水 。“双减 ”政策所提倡的个性化发展正是 对这一理念的延伸 。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 , 许多教师往往 为了批改 、评价 的 方 便 而 让 所 有 学 生 做 同 一 套 习 题 , 忽略了学生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差异 , 无法 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诉求 。为扭转此类困境 , 小 学数学教师 应 当 在 作 业 设 计 中 考 虑 学 生 的 个 体 差 异 , 通过深入了 解 每 一 位 学 生 的 数 学 思 维 建 构 程 度 , 设计出差异性 、多元化的作业内容 , 满足不同 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 让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 业后均能充满学习的信心与成功的喜悦 。

  例如 , 在 “运算定律 ”的教学中 , 教师可以设置 以 下 三 种 题 型 。 对 照 题 : 287 - (148 - 50) 与 287- (148+50) , (23+8) ×15与 23×8×4; 进阶 题 128+45+180. 652- 78- 356. 4500÷90×7. 38×69+6×(45+92) ; 挑 战 题 : 1+2+3+4+ 5+ … +99. 1×11×111×1111×11111. 100+ 100×100- 100÷100×(100+100) 等 。教师可以要 求学生自我归类 , 随后进行自行选择 。知识水平掌握较差的学生做对照题 , 通过比对题目间的异同点 总结运算规律 , 为知识进阶打好基础 ; 知识水平掌 握中等的学生做进阶题 , 强化他们的运算能力 ; 逻 辑能力强 、数学思维深厚的学生做挑战题 , 使其不 断健全自身的 知 识 框 架 , 达 到 突 破 自 我 的 学 习 效 果 。如此一来 , 教师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 况 , 调整后续课程与作业的难度 , 使得全体学生均 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

  5. 丰富评价形式 , 实时反馈学业水平

  陶行知曾 在《杀 人 的 会 考 与 创 造 的 考 成》中 指 出 , 如果教师将评价活动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卷面成 绩上 , 那么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只是 “学生是学会考 ” “教员是教人会考 ”。可以看出 , 陶行知对这种唯分 数 、唯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持否定态度 。小学数学 作业评价不应当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 必须注 重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 确保作业回归设计的初 衷 , 为 “双减 ”政策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需要 明确的是 , 数学作业需要聚焦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的发展 , 而不是局限于卷面成绩 、做题速度与正确 率 。例如 , 在学习 “常见的数量关系 ”时 , 教师不应 当将作业设计重点放在做题 、评分上 , 而是要根据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实际感知能力评价学生的数感与 量感 , 根据对问题变体的解题思路衡量学生逻辑思 维与迁移应用能力 。

  作业评价的尺度不应仅放在对与错这两个维度 上 , 教师要重视动态性 、过程性评价 , 将学生做作 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灵感 、积极态度与进步趋势纳入评价范畴 。可以采用描述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 将作业评价变成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促进师生理性交流的载体 。得益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 教师作业评价的方式日渐多样化 。例如 , 可以利用大数 据 技 术 采 集 、归 纳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 再利用云计算 、人工智能完成对学生完整作业过程的诊断与评估 , 精准定位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 , 使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有的放矢 , 推动学生调整作业完成策略以解决学习困局并巩固已有知识 。在所有的信息技术门类中 ,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数学作业设计的助力作用尤为显著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 积极学习以 ChatGPT技术内核为主导的多样化人工智能技术 , 借助 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提炼单元作业共性 , 设计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的个性化 问 题 ,切实发挥出作业评价的诊断与指导作用 。

  四 、结语

  作业 既 是 巩 固 学 生 已 有 知 识 结 构 的 主 要 方式 , 又是反馈学 生 学 习 情 况 的 优 质 手 段 , 也 是 师生进 行 心 灵 沟 通 的 重 要 渠 道 。 在 “双 减 ”政 策 下 ,结合 “生活教育 ”理 念 , 小 学 数 学 教 师 应 当 认 真 钻研教材设计意图 , 在 掌 握 学 生 个 体 发 展 差 异 的 基础上全面 整 合 校 内 、 校 外 以 及 线 上 、线 下 教 学 资源 , 立足新时代小学生心理特点 , 将作业设计当成一类学问乃至一 门艺术来追求 , 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

  参考文献

  [1] 朱月萍 . 总量控制与分量实施 :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探究[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 43(5) : 54- 57.
  [2] 孙方友 . 基于专题长作业的小学数学课程融合教学研究述评[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3(S1) : 68- 70.
  [3] 孙丽娟 .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三个 “关键字 ”[J]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22. 38(5) : 120- 124.
  [4]邢超 . “双减 ”背景下以数学 “说题 ”使作业具有 “弹性 ”[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S1) : 139- 140.
  [5] 潘美娟 .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 业 设 计 实 践 探 索[J] . 淮 阴 师 范 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2022. 21(3) :281- 282.
  [6] 严奕峰 , 周佳璇 . 近 20年来我国小学数学作业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基于 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 . 教育理论 与实践 , 2023. 43(8) : 50- 55.
  [7] 张思明. 提高效率减负担 , 数学作业也能有趣又有料[J] . 人民教育 , 2021(Z1) : 59- 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5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