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后,全国各试点城市、地区陆续出台实施办法,针对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等推行了系列本土化举措。其中,课后服务因其需发挥托管功能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作用,而广受关注。为更好挖掘课后服务实践意义,有效落实“双减”,促进教育生态回归,本文通过对我国“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情况的复盘分析,在比较视域下,从俄罗斯补充教育政策实践经验中探寻有效措施,获得启示。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俄罗斯补充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目标,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古往今来,我国的教育人在社会进步的长河里不懈探索,努力施行适应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领域也屡屡出现新问题。近几年,由于作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的“野蛮生长”产生的不良教育生态,破坏了教育基本秩序,并引发了社会性焦虑,这显然有悖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铿锵落地。自此,全国各试点城市、地区纷纷出台本土化实施办法,对辖区内教育单位的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教育等方面工作推行多项举措。其中,“学校课后服务”引起了广泛关注。关注点在于,学校课后服务一方面是否确实能够有效解决孩子托管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当学生不再去校外机构参加培训,其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家长需求。而这也成了一个十分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
一、我国“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实施进展与问题分析
(一)实施进展
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的直报信息显示,“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表示非常满意”。学生学习回归了校园,在家写作业时间短了,课后生活更丰富了……政策带来的改变使广大学生、家长收获了更多获得感、满足感……
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行“5+2”模式课后服务,即每周开展5天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为例。史家教育集团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为龙头校,携手区内、外多所小学组成的教育公平命运共同体,自2021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以“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调集集团一切资源力量,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具体举措是,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将课后服务分为“五大空间”,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菜单”。五大空间包括律动空间,即15点05分至15点35分全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韵律操、体能训练等);自主空间,即15点40分至16点20分以年级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下自主完成学科作业;16点30分至17点30分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空间的活动,即悦读空间(读书社、话剧、古诗文诵读等)、艺术空间(舞蹈、民乐、合唱等)和创意空间(天文、摄影、机器人等)。
以史家教育集团为代表的北京市中小学校,根据《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以下简称“北京‘双减’措施”)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双减”,着力在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上下大功夫,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实践,对原有校本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整体再梳理、再规划,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
(二)问题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
首先,师资力量配置是一个普遍问题。北京“双减”措施对课后服务提出“全覆盖”要求,即实施范围、实施时间、服务对象均要全覆盖,服务工作则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这使得部分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明显增加。北京“双减”措施还指出,学校可聘请退休教师和具备资质的社会力量,教育部门可组织优秀教师到区域内优质资源不足或有需要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等。此类举措意味着,要对师资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全面盘活。这无疑对学校和教育部门全局组织统筹的策略和能力是巨大考验。
其次,个别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出现简单化现象,吸引力十分不足。例如,有家长反映,从下午3点半到4点40分,学校课后服务的第一阶段安排“全校学生跑步20分钟”,第二阶段安排“主课老师上课30分钟”。这样的方式似乎有些“简单粗暴”,也让家长感觉这样的课后服务有些“鸡肋”,不如让孩子早点回家,和楼下同龄孩子玩一会儿,或者去参加现有的校外培训班……如此现象虽是个例,但确实也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课后服务的实践意义究竟在何处。
按照北京“双减”措施要求,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学校要制定具体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这样能够引导学校立足本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计划,突出和发挥校本特色,但也容易导致课后服务统筹管理不够,恐因自由度较大造成校际课后服务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原本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课后服务反倒变得有失公平,有悖初衷。加之还有一些家长对于“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导致孩子无法参加校外提高性的培训”感到遗憾和焦虑,倘若学校课后服务得不到有效实施,在“考高分”“上名校”的观念尚未根本改变的状况下,势必会产生新的教育问题,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教授针对课后服务的意义这一问题提出,课后服务不仅能将家长下班与孩子放学有效衔接、解决“330难题”,更能使素质教育得以拓展。“以前可能一星期才有一两节音体美课程,现在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补上,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课后服务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看孩子”,而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作补充,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不容小觑。
综上所述,鉴于“双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师资力量调配、内容形式丰富性等问题,更由此引发了对“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实践意义的拷问,那么探寻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就十分必要。
基于对我国实施“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情况的复盘和分析,为能使课后服务的实践意义更加凸显,使更多孩子真正受益,在比较视域下,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教育活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相同目标,或许我们可以从俄罗斯补充教育政策实施经验中获得启示。
二、俄罗斯补充教育政策实施概况
(一)概念界定
在俄罗斯现行的教育法(201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补充教育指的是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детейивзрослых,直译为“儿童与成人补充教育”。其主要针对儿童和成人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旨在满足这部分人群对自身智力水平、道德情操和体能发展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指导建立健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合理利用空闲时间的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与研究,专门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补充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系统化梳理,形成了更具针对性的儿童补充教育,重在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明确职业自我定位、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二)历史沿革
俄罗斯补充教育有100多年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在被明确称为“补充教育”前,苏联时期称此类教育模式为“校外教育”,直至1992年“补充教育”才成为专业术语被广泛使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苏联时期的蓬勃发展和苏联解体后的社会变革,“补充教育”将苏联“校外教育”中最宝贵的价值保留了下来,延续至当代俄罗斯社会。
(三)实施概况
就儿童补充教育而言,以俄罗斯莫斯科的小学为例。各年级放学时间通常为下午2点左右,2点之后为补充教育时间。莫斯科社区周边的实验站、中心、少年宫、俱乐部等从事补充教育的机构能够为孩子提供100多门类别十分丰富的课程,包括科技、体育、艺术、军事、爱国主义等,孩子可根据兴趣爱好就近入学。此外,许多高校也设有免费兴趣小组,此类兴趣小组开设的课程与学校教学内容无关联,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增加与老师相互探讨的机会。
三、俄罗斯补充教育政策实践经验对我国“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启示
补充教育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并在现代俄罗斯教育体系中始终保持重要位置,具有多方面原因。
(一)规范化、系统化的体系建设是基础
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颁布,俄罗斯教育体系中添加了一个新系统,即为“补充教育”—结合终身教育理念,将各级各类校外教育进行规范系统地梳理,从而形成的一个与普通教育大纲和职业教育大纲并行的大纲。补充教育大纲还清晰地分为普通补充教育大纲和职业补充教育大纲。2013年俄罗斯联邦教科部还对普通补充教育大纲下教育活动的目标和特点进行了明确规定,即要促进能力的发展、增强健康体质、促进学生的德育、支持天才儿童的发展、提供未来职业规划、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此外,针对儿童的补充教育大纲还分有不同方向,包括科学技术、体育运动、旅游方志、社会教育、军事爱国主义以及其他更多丰富细化的方向。在《补充教育联邦法案》中还对不应当宣扬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包括暴力、社会优越地位、种族优越地位、语言优越地位、性别特征歧视等。能够看出,俄罗斯补充教育是一套具有较高完备性的系统,体现出俄罗斯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养成、创新培养、情感需要和社会化成长有着独到教育方法,也体现出俄罗斯教育体系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核。由于对学生的评价变得多元,也使得教师的工作重点能够更加专注地放在关注学生成长上,而非放在升学考分压力上。
规范化、系统化的体系建设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课后服务亦是如此。因此,“双减”政策下的学校课后服务,应当更加关注两个核心任务,一是制定更具引领性的规范系统的实施纲要。明确学校课后服务与在少年宫、科技馆等开展校外教育的区别和各自职能定位,明确学校课后服务总任务和不可逾越的“红线”,让学校有遵循做好“规定动作”,有自由做好“自选动作”。二是应当把课后服务作为各学校、教育部门落实“五育”并举的“金名片”。充分利用好每周5天、每天2小时的黄金时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要求,改善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等体质健康情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远大目标,做好做足课后服务。
(二)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力量是支撑
师资队伍是体现(俄罗斯)补充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在俄罗斯的高校设置有专门的“补充教育学专业”,部分高校还设有“初等教育和补充教育”双专业。“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除了初等教育,还包括补充教育专业课程。例如,补充教育发展史、补充教育教师理论与实践、补充教育课程编排及教学方法和补充教育教师从业资格标准等。由此可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俄罗斯补充教育长远发展、深受信赖的重要支撑。
我国“双减”政策的施行,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以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力量为支撑的课后服务智力体系就越发重要。基于此,主要工作方向可以有三个点位,一是加强对承担课后服务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引导其提高站位、强化认识,正确理解课后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二是加强校外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校本化落地,使其符合学校总体教育教学目标,杜绝不良内容进校园,最大限度发挥这部分力量的潜能和价值;三是以区域为单位,统筹管理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增设专门针对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研活动,力求从教学和管理两个角度提高区域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推动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是保障
1992年补充教育首次纳入《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至2012年,补充教育作为独立章节出现在新修订的《教育法》中,这足以体现补充教育在俄罗斯教育体系中不断提升的地位、重要性和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国民终身学习的深远意义。除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俄罗斯有关补充教育的法律法规、纲要文件还包括《补充教育联邦法案》(2001年)、《2002—2005年儿童补充教育体系发展的跨部门联合纲要》(2002年)、《2010年前儿童补充教育体系发展的跨部门联合纲要》(2002年)、《儿童补充教育发展纲要》(2014年)、《补充教育发展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等等。上述各项官方政策文件,在不同时期阶段为俄罗斯补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层面的政策支持。
同时,俄罗斯对补充教育的财政投入也是强有力的。补充教育机构、组织,根据具体情况享有不同层级的税收及其他方面优惠。2014年俄罗斯教科部部长利瓦诺夫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令,未来几年内,将提高补充教育工作者的工资水平;在政府工作计划中,“俄罗斯补充教育的免费性”这一社会保障的规模不仅得到保持,而且有所扩大;针对补充教育的财政资助力度还将加大。俄罗斯从国家层面给予补充教育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撑,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俄罗斯补充教育持续不断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补充教育的根基更加稳固,有效打消各方对其可行性的质疑。
为确保我国“双减”政策切实落地,发挥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价值,有效提升水平,让广大学生、家长普遍受益,促进教育良好生态的回归,在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相信,随着支持投入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化,课后服务发展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课后服务水平会实现切实提升,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课后服务项目活动“菜单”供孩子自主选择,广大家长对课后服务合理性的疑虑也会逐渐消失。
当然,我们也应清楚一点,俄罗斯补充教育政策实施的经验对于我国“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具有一定可借鉴意义,但并不可直接套用,应当全面、客观、辩证地进行比较研究,要掌握两者的共通之处,更要深刻理解相互间的差别。
(四)差异性带来的启示
在俄罗斯,有权利进行补充教育的场所非常丰富,不同类型的补充教育机构的所有权形式、部门隶属关系、制度结构特征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大部分孩子接受补充教育的场所并不局限于“上学的学校”。这源于俄罗斯补充教育的“前身”—苏联时期形成的校外教育。当时的社会状况使一部分人无法接受初等教育,只能在工厂、公园等学校之外的地方进行课程学习,在这些地方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文盲。随着社会发展,学习需求和教育资源日渐丰富,苏联时期校外教育实现了蓬勃发展。但在苏联解体后,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此种学习方式也受到了较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强对补充教育的建设,在学校、社区、家庭之间建立补充教育的社会化管理委员会,协调这三者的关系,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相比而言,我国“双减”政策下实施课后服务的场所则是在“上学的学校”。这与俄罗斯补充教育实施场所有本质差别。由于“双减”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对校外培训加以治理。因此“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要牢牢把握“在校内”这个立足点和大前提,再来进行统筹安排。
俄罗斯补充教育有着与我国“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相同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带有部分校外教育的功能。虽然实施场域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在此差异下,俄罗斯补充教育建立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化管理委员会的做法,恰与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理念有所契合,值得进一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Федеральныйзакон“Обобразовании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OL].2012-1229.http://www.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 140174/
[2]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79-90.
[3]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69-78.
[4]张立岩,姜君.俄罗斯补充教育的发展和特色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52-56.
[5]邵海昆.俄罗斯创新发展儿童补充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22):76.
[6]李静.俄罗斯儿童补充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82-188.
[7]郭任静.俄罗斯儿童补充教育中的政府保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8]赵世峰.俄罗斯将加大补充教育财政支持力度[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15):76.
[9]贾银科.特色鲜明的莫斯科基础教育[J].群众,2021(10):66-67.
[10]课后服务如何成为最优解—记者调查“双减”后各地推广课后服务情况[N/OL].法制日报—法制网,2021-9-14.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1-09/14/
content_8600286.htm.
[11]北京市教委:课后服务面向所有学生包括课业答疑、辅导[OL].2021-8-31.https://m.gmw.cn/baijia/2021-08/31/1302525290.html.
[12]肖甦,朋腾.俄罗斯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周世祥.“双减”组合拳如何直击减负难点[N].光明日报,2021-10-8.
[14]曹蕾.普京签署《俄罗斯联邦教育法》[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7):110.
[15]史家教育集团.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共启集团发展新篇[OL].2021-9-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779 101006055203&wfr=spider&for=pc.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