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实施学区制改革的区域基础教育治理单元,青龙桥学区基于区域的社会资源梳理,探索并开发以颐和 园、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地区区域资源,开发服务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共享“园趣”课程群,并尝试进行课程的实践,以 期给学区制背景下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资源梳理,三山五园,课程群
一、学区课程群建设的初衷
(一)基于课程育人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实 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主导的“三 权并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用以提 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需求的适切性。地方和学校 在国家意志的授权下获得了相对的课 程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 求开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 内容、安排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 等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这就为区域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核心载体,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 志。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全面落 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学习要求,强化重大主题教育进课 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帮助 学生厚植文化底蕴、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家国情怀,做堂 堂正正中国人。
(二)基于传承文化的使命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 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 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 春园和圆明园。为系统保护“三山五 园”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市规自委联 合海淀区政府组织编制了《三山五园地 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2035 年)》(以 下简称“规划”)。作为传统历史文化与 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拥有以世 界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 群,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 底蕴和优美生态环境,集中了“四个中 心”的首都功能的三山五园地区,将划 定六个保护重点。其中明确提出“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展示,丰富各类文 化资源展示利用手段和传承方式,讲 好三山五园故事”。青龙桥学区地处海 淀区“三山五园”核心区,覆盖颐和 园、圆明园等多家世界闻名的资源单 位。经调研,以颐和园和圆明园为代表 的资源单位十分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建 设;地区街镇也希望发挥区域优势,加 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 名片。因此,学区作为区域教育治理单 元,进行“园趣”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能更加充分地挖掘区域内教育资源,且 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实践,让更多的 师生都来了解、欣赏并通过积极参与到 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利用中,以增 强文化自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区域内学校内涵发展的 需要
青龙桥学区区域内有 10 所小学 (校区)、7 所中学、1 所一贯制学校。 学区内的学校大多进行过校本课程的 开发,有些学校也在结合区域资源进 行校本课程开发,如西苑小学开发了 颐和园小导游课程,清华附中上地学 校开发了走进圆明园文学、地理、历 史、政治、美术等校本课程,八一学 校附属玉泉中学开发了“三山五园” 校本课程。虽各学校作为单一主体进 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但调研发现总体 对于相关资源的开发表现为不充分、 不完整。有些学校是针对单一活动的 开发;有些虽针对圆明园和颐和园为 核心分别进行了不同学科的开发,但 往往是没有进行资源分类的、没有系 统统筹的单主题、单内容的活动,开 发呈现不完整、不充分的现象。于是,学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原有校本课程的实践,整合研发 以“园趣”为主题的课程群建设,使 其成为区域内各校内涵发展的抓手。
二、学区“园趣”课程群的建设 的思路
学区作为区域教育治理的基层 单位,在实践中探索出“SR to ER” (Social Resources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的资源开发与转换模式。 其核心是与社会各界共建共享优质均 衡基础教育,发挥基础教育的社会价 值、反哺区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理 念是以资源统筹为核心来服务学校教 育教学工作。路径是统筹社会资源、 调研学校需求,找到二者契合点,合 作开发、整合、处理专业、学术、场 地、自然等社会资源,生成符合教育 规律和实际需要的教学课程、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等资源,实现资源利用 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此,通过调研,学区积极对 接区域内资源单位,进行以“三山五 园”为核心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整合, 生成教育资源。希望通过设计规划学 区“园趣”课程群的行动路线图,设 计资源开发、利用与实践的各个关键 环节的内容与操作要领。进而进行 “园趣”课程各模块的开发,并通过多 种形式推进多元、多样的教育教学实 践,通过活动评价实施推广与改进。
学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边研 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改进、改进后再实 践。运用“SR to ER”模式对接社会资 源单位,进行社会资源的开发、转化; 并在区域内中小学实验校中进行实践,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实践,进一 步评价相关资源开发使用模式及其效 果,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见下图 1)。
三、学区“园趣”课程群建设的 实践探索
(一) 学区“园趣”课程群核心概 念的界定
“园趣”:园趣中的“园”主要指 以颐和园、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 园”的区域资源单元及资源单位中所 涉及的资源。“趣”不仅仅指乐趣,更 指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兴趣,对红色基因探寻的志趣,以 及对这一核心区所传递的历史文化遗 产传承的雅趣,进而找到自己作为中 华文明传承人的相映成趣。趣不是玩, 是课程育人的体现。
课程群:课程群是以培养学生为 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 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 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 课程建设模式,是中小学校深化课程 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一种有效 途径。本研究所指的课程群更倾向于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文献和资 源单位的资源对接,开发不同的主题, 并进行多样化的组合,形成适合中小 学学生的课程。
(二)学区“园趣”课程群实践案例
自课题研究以来,在社会资源梳 理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社会资源梳理 转化为学校可使用的资源,并在区域 内尝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跟踪实施 效果。现以“园趣之建筑之美”这一 主题为例,介绍学区“园趣”课程群 的建构与实践探索。
1. 资源的梳理与聚焦
课题组在文献梳理中,面对“三 山五园”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载体,进一步细化梳理,更加 聚焦在“适合性”,选择更加适合中小 学年龄段的文献,突出故事性、趣味 性、知识性,寓教于乐,传承好中华 优秀文化。结合三山五园和区域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将“一切 造园艺术”典范的圆明园、世界文化 遗产“中国的园林博物馆”—颐和 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 春园等闻名遐迩的“三山五园”生动 地诠释出来。
2. 课程群的架构与开发
在资源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学 区进一步梳理区域社会资源,聚焦三山 五园中的“建筑之美”主题进行进一步梳理、挖掘和开发,建构跨学科、跨 学段的课程实践与实施体系。既包含 专家视频课程,还开发了教师研学课 程,以及教师进而开发的学生跨学科综 合性实践课程表(见 1)。围绕“建筑 之美”这一主题,分别邀请专家、带领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视频课程、现场 实景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 涵盖文学、历史、园林、建筑、绘画、 演讲等多种学科样态,进行课程架构。
3. 课程的实践与评价
结合前期开发的架构,学区围绕 “园趣”课程群中“建筑之美”主题进 行了区域课程群的实践。
通过专家视频课程和专家现场指 导进行课程实践。学区课题组邀请圆 明园、颐和园等专家学者,录制视频 课程并进行走进校园的指导课程。
通过活动和现场实景课进行课程 实践。学区课题组在视频课程的基础 上,进一步向区域内师生进行作品征 集,邀请师生利用假期,围绕建筑之 美,发现“园趣”。学区共收到区域各 学校师生提交的作品数百份,涉及书 法、画作、游记、文创作品和研学活 动方案等。同时,课题组举行“学做 讲述人 当好传承人— 圆明园讲述 人大赛青龙桥学区专场”活动,引导区域师生从身边的“圆明园”入手, 做好圆明园故事的讲述人。师生讲述 走进“四十景” — “仙境”福海、 田字房,圆明园的桥(山形水系)等 共计 209 人次获得大赛一二等奖。
通过研学课程的开展,围绕“园 趣”进行课程实践。美术学科教师也结 合三山五园开发了相关课程资源包,进 一步丰富了学区“园趣”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教 师访谈和调研的方式进行了课程实施 评价。同时,通过学生、教师的作品 和感想,我们看到区域师生整体对课 程的喜爱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逐步攀升。 教师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总之,笔者所在的学区始终尝试 以资源统筹和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 资源的思路,围绕区域“三山五园”资源优势,不断研究探索推动促进区 域共享课程群的建设,并尝试进行 实践。虽然在课程实践探索中,仍面 临着发动学生、学校,激活学生、教 师、学校自主参与动力不足的情况, 但学区课程群建设将不断探索,聚焦 课程育人的价值,加强区域学校师生 的参与实践,在一草一木一文物一景 观中感悟园林美景、深挖文化内涵、 直抒学习感受。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 人、实践育人,引导区域广大师生借 助区域优质资源,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文化渊源、更广泛地传承精神底蕴。 跟踪实施效果,关注课程评价,发现 问题,进一步调整、完善课程群建设, 以期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真正为区 域师生喜爱的课程群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 员会 . 《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 (2019—2035 年)》. [EB/OL]http://ghzrzyw. beijing. gov. cn/chengxiangguihua/ghlgg/sj_ ghlgg/202107/t20210713_2435480.html.
[2]王凯、郭蒙蒙 . 学科课程群: 概念辨析、类别梳理与系统设计 .[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0(11):4-12.
[3]蒋雄超 . 从“让学生适合教 育”走向“让教育适合学生”[J].教学 月刊 · 小学版 ,2017(10):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