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课文教学难以适应当前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要求,而单元整合教学可以将单元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现状,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从而实现“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自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回归教育初心,在明确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积极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下教材内容之间的限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在提升个人思维能力的同时,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如何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有效运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师需重点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一)凸显教学重点任务,增强教学实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而展开。通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关注教材单元体系和整体体系,深入分析和探讨单元体系的实施策略和所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和精准定位,对每一课时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最终让单元教学目标梯度发展、整体统筹、有效落地。整体教学方法使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有效的落实,更能凸显知识、技能等教学重点任务,延伸学生的长期学习体验,从而切实增强教学实效,真正达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加强知识体系联系,深入理解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其认知水平。分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结构和有关内容后,可以发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较强。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单篇教学,便会拆散小学语文教材知识所具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单元整体教学突出了单元知识、价值观念与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单元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为指导思想,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完善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其个人表达和阅读理解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而单元整体教学恰好符合这一教学要求,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在系统分析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现状
(一)单元知识分散化,忽视教学整体性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和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都会习惯性地针对单篇课文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作者的介绍、写作主旨的提炼以及中心思想的表达与总结等碎片化教学,忽视了教学的整体性,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分散、知识零散化,再加上短暂的课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这对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带来很大阻碍。
(二)师生互动较缺乏,课程联系不紧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课堂提问,且互动时间较短、形式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学生就容易出神,难以集中课堂注意力。同时,教师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工作,在一节课结束后,后一节课与前一节课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存在忽视单元总体介绍和讲解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违背了统编版教材编者的意图,缺乏对课程教学紧密性的分析和应用,会严重影响到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
(三)学生主动性不足,学习意识较欠缺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学生会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意识不强的情况,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再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单向进行知识输出,很少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且每单元知识较零碎,学生的知识积累往往是“东拼西凑”起来的,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得个人能力和语文素养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四)忽视学生主体性,缺少动态性评价
与其将以往小学语文教师讲述的内容称作教案,还不如将这些内容当作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案。这是因为学生应该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实效,在课堂上很少会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同时,在完成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段的教学后,很少有教师会主动思考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多地呈现出“下课就意味着授课结束”的现象,导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割裂了学生的完整体验,再加上缺少动态性的评价环节,学生很少会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出有效的反馈。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1.整体解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在“双减”背景下,要想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顺利推进,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发掘出单元整体教学的本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将其细化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如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基础的生字词和句式,并结合阅读板块和写作板块的主线任务,使学生掌握“自然流露真情”的写作方法。
(2)思维能力目标:围绕单元主题内容,讲解和剖析文本内容,并结合关键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本情感。例如在《匆匆》教学中,使学生感悟“匆匆”一词的真正含义,知道时间易逝,懂得时间的宝贵。
(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在学生全面把握单元主题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梳理单元教学主线,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文本主题与单元主题,最后将主旨落在“让真情自然流露”的写作训练中。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进行重点学练,并指导学生将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2.把握语文要素,加强语言运用
通过深入研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从三年级课本开始,就能够从单元导语部分中提炼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单元导语部分,带领学生认真分析,使学生透过简短的文字介绍,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厘清主旨大意,从而为后续的单元整体教学奠定基础。同时,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具体表现,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单元导语带领学生分析语文要素,在后续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操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感受丰富的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单元导语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明确本单元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博大胸怀,了解文章是如何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场面进行描写的,并试着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描写有关具体活动。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开国大典、长征的历史图片或文献等资料,增强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对单元主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再次,围绕单元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坚强不屈、坠落、崎岖、磅礴”等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对这些字词进行分类识记,了解其具体的应用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利用本单元文章的表达方式或好词佳句展开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本单元围绕语文要素设计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机会,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整合内容,构建单元教学框架
1.科学整合,提升单元内容关联性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的模块是固定的,但其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每个单元的主题也大不相同。对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加以科学的整合,增强单元内容间的关联,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单元语文知识,更有效地把握重难点内容,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由于本单元主要编排了几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之后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展开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对不同动物的性格和特点进行思考,分析作者在描绘这些内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品读文章,使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不同文章的思想情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描写动物”这一类型的文章进行重点分析,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表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具体体会和感受。当然,在学生细细品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将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以“我的动物朋友”为题进行写作。依据阅读中所学知识丰富写作手法和内容,从而真正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2.循序渐进,搭建各板块教学框架
就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是听说读写等活动的综合,需要教师给予有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在分析单元各个板块核心内容与主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各板块之间的价值定位和关联性,积极搭建各板块教学框架,形成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思路,为后续循序渐进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使学生在系统性的教学框架设计中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单元知识点,并灵活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教学需以“读写”为主线,教师要在深入分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精心搭建阅读和写作理论支架,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深入探索童话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童话写作学习框架。在搭建好精读课文支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自主阅读,在分析文章情感的过程中积淀写作理论;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和交流平台渗透到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阅读对童话阅读经验、方法进行分析和交流,并总结写作理论,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在文本阅读教学和语文园地教学中,教师还要配套进行片段写作活动,最后将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帮助学生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文章;利用“快乐读书吧”为学生创造丰富的阅读实践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童话类文本阅读水平。
(三)创新方式,构建单元教学活动
1.实施多元教学,加大教学力度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效果,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多元教学,如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课堂讲解等,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展开思考和探究,提升学习的深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如科普读物、动漫书、文学作品、图画书等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阅读体验,拓展学习的广度。
例如,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研究历史文献、小组讨论演练、观看影视作品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董存瑞的精神内涵,深切感受他的牺牲精神。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如展览、演讲、朗读、写作等主题活动,实现对学生个人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我眼中的董存瑞”这一主题进行写作,将读写结合起来,写一篇感受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文章,或者让学生以“我眼中的英雄”为题进行即兴演讲,表达自己对董存瑞或其他英雄人物的敬意。
2.活用思维导图,做好归纳总结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将更多有效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教授给学生,使其更高效地完成整体学习任务,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重点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与单元主题,基于自身在本单元阅读中所习得的知识和获得的感悟,自主地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其阅读思路进行有效的梳理,总结归纳单元知识点,从而确保学生自身的认知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在学生综合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本单元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对不同文章风景描述的学习,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科学构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围绕“文本所描述的风景特点”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要点,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复习,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自身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把握“双减”精神,设计可选作业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是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是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加强知识运用的有效方法。因此,作业设计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灵活设计具有选择性、差异性的作业,以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可选性作业:①对生字词的基础性考查作业,帮助学生打好基础;②包括阅读理解在内的提升性作业,助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③以群文阅读为核心的拓展性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特点,采取差异化标准,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在减轻学生作业压力的同时,保障单元整体教学效果。
(四)优化评价,提升单元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以提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阶段性评价,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为单元整体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各项课堂准备工作展开评价,如课文背景资料、拓展资料等材料准备情况。第二阶段为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展开评价,以此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课堂所学内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单元课程内容,把不会的内容以及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第三阶段为单元整体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小测试或要求学生整理单元知识体系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评价。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以及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懈怠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使其重新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要积极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发现别人问题的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短板。与之相对应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提高单元整体教学能力和个人专业水平,从而在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也可以使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的“双减”要求,实现我国教育“减负增效”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梅钦.“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3(11):22-24.
[2]朱勤筱.“双减”背景下习作单元教学解读与整体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阅读,2023(23):11-14.
[3]吴月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探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5):188-190.
[4]吴国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要素的实现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28):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