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造机 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应用,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能够改进 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以推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为目的, 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并从课堂任务开始 前、实施时以及完成后三个阶段给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任务组织教学,在 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 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 他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 所学,进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效果的一种教学 模式.当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任务型教学模式 引入中职物理课堂教学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 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中职物理教育工作者可以 按照以下流程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任务型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任务型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 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 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 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 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 来.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 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 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进而在任务 中实现有效发展.当然,任务对于教与学的驱动十分 重要,而在课堂上有效引入任务、激发学生探究任务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中职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 任 务”进入教学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这种 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 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 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 同化”或“顺应”所学 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重力”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围 绕重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设计了学习 任务.而为了让学生顺利接受任务,教师在课堂导入 环节创设了情境,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重力探究中 来.其中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语言引出活动, 构建情境: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 戏,老师这有两根木棍,一根长一根短,我们要尽量 让它立在指尖,请两位同学来比试一下,让木棍在手 指上竖立时间更长的同学赢得比赛.两位学生积极 参与比赛,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评出输赢.教师则 根据游戏结果提出问题,进行过渡:请问比赛的结果 和木棍的长短有关系吗? 如果有,那应该是怎样的 关系呢?下面请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 生的思考,为后续任务的呈现和探究做铺垫.
接下来,教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联系学生之前 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构建新的问题情境.在情境创 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力,并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哪些因素会影响 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展现力的大 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 对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回答,一方面回顾了已经掌握 的物理知识,并透过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 改变的过程来思考物体所受的力;另一方面基于力 学知识,对重力这一特殊的力产生进一步思考,初步 理清认识力的基本思路.教师则根据问题为学生设 计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将学习的思路聚 焦在重力上,一引出本节课主题.
综上,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是构建任务型教学模 式的开始.在中职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准确把握 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探索情境创设的有效方 式,良好呈现任务驱动下的情境化高效课堂,使学生 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也让课程教学质量 得到进一步发展.
2 任务驱动,引导探究
任务教学强调的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而在课堂上如 何实现任务驱动是关键.就像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 那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 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物理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找到一 个支点,教师也可以同学生一起撬动整个课堂,而这 个支点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任务.有了这样的任 务,学生就能够找到学习的方向和支点,进而实现对 物理知识的探究学习.基于此,在中职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 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 究的方式与任务展开深入互动,同时加强教学指导 和激励,驱动学生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整合所学知 识,为完成任务设计完整有效的方案[1] .
例如在围绕“重力”展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 过构建情境引出了任务,接下来则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探究任务的机会,促使学生自主突破难点、生成 知识.具体来讲教师围绕以下四个任务驱动学生探 究学习:任务一:体会重力产生原因.教师设计问题 驱动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是如何定义重力?通过 定义,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重力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施力物体又是什么? 这一任务相对简单,学生通过 阅读材料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在与教师的问答互 动中,学生认识到“ 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了解到“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引 力”,也知道了“重力施力的物体是地球”.在此基础 上,教师利用语言过渡引出第二个任务;任务二:明 确重力的大小特点.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相 互作用的初步知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图示等 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知道 G = mg , g 取 9. 8N/kg. 但部分学生对重力大小的特点理解不深,思维深度 不够,对重力没有形成较好的理性认识.针对此,教 师展现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即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 砝码的重量,引导学生运用初中所学的重力相关知 识进行解答,然后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这 一情境你能说一说我们该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吗? 学生纷纷回答用弹簧测力计.教师追问:根据这一情 境,说一说物体质量测量的原理是什么? 说一说为 什么不能读出测力计上的数值? 学生通过讨论,回 答重力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根据二力平 衡原理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体的质量.此外,经 过观察,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上下震动,钩码没有平 衡,无法准确判断物体质量.教师再次追问:如何才 能让钩码保持平衡?平衡后的数值就是物体的质量 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为可以将钩码固定,稍作 等待,在钩码平衡时读出数值.教师肯定了学生的任 务探究结果,引导学生根据 G = mg 进一步理解重力 大小的特点;任务三:明确重力的方向特点.多数学 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了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的.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 物体自由落体 运动”“重锤线”等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对重力 方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完成任 务要求[2] ; 任务四:理解重力作用点——重心.
综上,促进任务的实施、驱动任务的完成是课堂 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在中职物理课堂指导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 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更大 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这 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 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也能够培养出学生独立 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更能够发展学生 的学科核心素养[3] .
3 评价反思,优化教学
评价与反思活动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主要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 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协作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协 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 不同风格的学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 相补充、共同反思,在互相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 而教师也 可 以 从 学 生 的 一 些 创 意 作 品 中 得 到 启 发,对教 学 中 存 在 的 不 足 主 动 反 思,探 究 改 进 方 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中职物理课堂教 学中,教师应设计评价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维 度的交流对任务完成情况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让自己的教学反思有的放矢,真正促进教 学的不断优化.
例如在上述“重力”相关内容的课堂指导中,教 师在学生完成主要任务后设计了评价环节,对各组 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同时也引导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填写评价量表,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总结. 具体来讲,师生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目标是 否清晰明了.通常来讲,教学目标越具体、清晰、易于 落实,教学任务与教学效果就越容易实现.因此,教 师通过量表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对每一个任务中需要 完成的目标是否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完成目标过程 中遇到的困难是否得到了有效突破等,这样才能有 效展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的掌握情 况;第二,方法是否合理恰当.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与 手段多种多样,用什么教、怎么教,需要教师细细推 敲与取舍.在这维度的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量 表评价自己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方法中 的体验,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以形成更加全 面的评价信息;第三,任务设计是否新颖独到.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每一个任务是否引人入胜、是否启发 了思考、是否对探究新知产生了积极作用、是否对综 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有效的引导等内容,以此形成评 价信息,分析任务的有效性;第四,状态是否积极饱 满.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是否精神饱满、是否态度 积极、是否全程参与等问题都在评价量表中得到展 现,为学生小组互评创造条件.
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感受 形成了教学反思,对学生任务探究中分组实验的 设计进行了分析,对师生在任务实施中的互动进 行了研究;对学生小组互动情况以及师生问答情 况进行了回顾,明确了其中的不足,并决定在后续 的教学设计中做出优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 富有挑战性又要符合他们的实力的任务,给予他 们展现自我的机会.
综上,在中职物理的任务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 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从多方面展现学生在任务中的成长.同时教师也做 好反思,总结任务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找出有利于 强化任务驱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后续的 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即创设情境,启发思考;优 化流程,引导探究;评价反思,优化教学.上述策略为 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当然其中也存 在诸多不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职物理教师应 积极展开教研,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继续探 索,不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以促进中职物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艳晶.利用极课激发高三数学课堂教学活力[ J] . 新课程研究,2021(01) : 25 - 26 .
[2] 陆玉竹.在交流中碰撞解题智慧—以一 节高 三函数试题的讲评课为例[ J] . 数理化解题研 究,2015(19) : 25 .
[3] 孙丽.高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J] . 中学语文,2018(06) : 14 - 15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