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方法。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文 章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生本性原则出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令学生在 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思维,在解决问题后感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若要发挥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教 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有充分认识,并基于此创 设问题情境, 否则会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效果。因此, 小 学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设计符 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优质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在面对数学课 堂时能够充满参与热情 [1]。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一)体现数学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主导意识 较强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即便所讲述的内容体现了数 学价值,也难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感。而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 价值,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的主观意识 [2]。
(二)活跃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关键方法,但若 按照题海战术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不会活跃学 生思维,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设计新颖 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 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理解,也能够优化学生解决数学 问题的能力水平。
(三)渗透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倡导立德树人教育举措以来的重要任务。而创设问题情境符合数学学科本质特 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 的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 题情境,需要注重提问方式, 发挥问题情境的育人价值。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先进教育 理念,以不给学生造成身心负担为前提,将教学内容 与学生认知相融合, 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引 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数学 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提 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教学目的 [4]。
(一)以夯实基础为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 入分析,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这就导 致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去探究数学问题,给学生造成一 定的负担,阻碍了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也给课堂教学 质量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背 景下,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了 解基础知识对达成教学目标的积极作用,通过创设合 理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推动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发展。
例如, 在“比多少”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 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一一对应”,在认识“一一对应”的基础上懂得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 多与少的含义。从小学数学课程分析,这一节课属于 基础知识,旨在为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活动导入环节,教师可先对学生讲述“小猪小 兔盖房子”的故事,接着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 问题:“故事中有几只小兔, 每只小兔搬多少砖?”然后, 依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大家说一只小兔搬 一块砖,所以我们知道小兔子没有多余的,砖头也没 有多余的,那么小兔和砖头是不是同样多呢?”从而帮 助学生在认识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的 含义。然后,教师重新回到故事上来,对学生提出问 题:“故事中的小猪有几只?木头有几根?小猪多还是 木头多?”由于问题难度上升了,教师可引领学生动手 操作,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 理解多与少的概念。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 平,设计其他与动物数量关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 思考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感。
这样,教师以夯实基础为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并 指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探 究数学问题的乐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令学生 形成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自信,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5]。
(二)以现实生活为媒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生活事物的好奇心较大,而低 年级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实践技能 高度相符,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育教学要同现实生 活联系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作 为媒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以主观能动的态度探 究数学知识,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数学核心 素养,于问题情境下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的目的。
例如,“上、下、前、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 养学生的方位感,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运用于生 活中,能够通过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理解 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数学知识形成积 极的学习情感。
在活动导入阶段,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提 出问题:“你们的课桌上面有什么?课桌下面又有什 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 理解上、下两个方位,有利于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积 极性。然后,教师结合上、下两个方位,利用信息技 术出示不同的生活情景, 让不同的学生用“上”“下”描 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对学生的准确描述进行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依据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引导学生 用“前”“后”准确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使他们在真 实的情境中加深对方位感的认识。接着,教师可升华 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是和你们面 对面站着的,你们判断一下老师举出的手是左手还是 右手?”由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结束 阶段,教师可设计描述物体位置的生活作业,从而增 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样, 教师以现实生活为媒介, 创设问题情境, 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 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感走进数学课堂,培养了学生的 相对思想,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技能,促进了学生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充分发展了数学学 科核心素养,最终极大地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 践活动效果。
(三)以合作交流为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而课堂时间较 长,若无法让学生保持专注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影响 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课堂 环境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基于生本性原 则,以主导者身份将学生划分学习小组,以合作交流 为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感 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数学知识 的意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 ”这一课的教学实践 活动中,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 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能力,使学生初 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合作探究、进 行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初始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各种 各样的图形,并在每个图形下面标上序号,让学生按 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分类, 从而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 划 分科学互助小组,揭示课题。然后,为各个小组分发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让学生在触摸的 过程中认识常见图形的名称,用语言交流这些图形的 特征,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然后,教师可为学生 提供学具——积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并提出活动 任务:“大家能不能利用积木,制作一个漂亮的小房子 呢?”这能够充分唤醒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学习兴趣。接 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制作差异,引导学生设计其他东 西,从而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 所学内容的记忆。最后, 教师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组内对所学内容做详细整理,并要求学生课 下利用思维导图加以巩固。
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了 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思考数学问题的乐 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核心素养,在落实生本 理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了本节知识,切实促 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以分层指导为理念,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会有智力 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除了以夯实基 础为目标以外,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否 则会给很大一部分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影响学生数学 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阻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 开展。因此,教师可以以分层指导为理念,分别创设 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越来越自信, 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越来越浓厚, 有 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效率。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中,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准 确辨认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币 的颜色、图案、种类以及用途,并利用相关情境,渗 透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培养学生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
在活动初始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不同 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并基 于此将学生划分为 A 、B 、C 三个层次,为不同层次的 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推动班级学生整体数学 能力的发展。
对 C 层次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如下任务:
(1)人民币的用途是什么?
(2)你们的各种文具分别要用多大面额的人民币 才能买到?
(3)课下尝试归纳不同面值人民币的颜色、图案 以及种类。
通过上述任务,C 层次学生熟悉了人民币在生活 中的作用,这为该层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人民币 购买物品奠定了基础,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思维。
对 B 层次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如下任务:
(1)互相提问 100 元、50 元、20 元、10 元的颜色、 图案以及种类。
(2)组内创建购买家乡特产的情境,练习正确使 用人民币。
上述任务使 B 层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了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的成就感,增强了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对 A 层次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如下任务:
(1)买一支铅笔和一个文具盒需要多大面额的人 民币?
(2) 帮助 B 、C 层次的学生解决他们难以解决的 问题。
上述任务既让 A 层次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也让 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学习的挑战性,使该层次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强的动力。
这样以分层指导为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了 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保持学习数学 知识的自信心,对数学问题充满探究热情,大大提高 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应继续 从学科特点出发,寻找以夯实基础为目标、以现实生 活为媒介、以合作交流为方式、以分层指导为理念的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数 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充 分落实,发挥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育人价值,充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 臧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思 考[J].学苑教育,2020(18):53.
[2] 黄卫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 策略[J].读写算,2019(29):54.
[3] 段爱香.基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探索[J].新课程,2018(12):194.
[4] 张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 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8(11):111.
[5] 付红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8):90-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