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也是值得教师探究、实践和掌握的科学方法。合理利用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提升教师的动力,从而使教与学在活动中达成一致。在创设问题 情境时,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创新策略,在保证对问题情境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注意事项、生活化、趣味性等 角度设计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推动数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价值及创新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新策略
创设情境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意义, 在解决形象思维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矛盾方面有显著价值。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创设各种类型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问题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情境之一,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展开探索,教师可将问题情境灵活且科学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价值
小学阶段学生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奇心较强, 对世界上很多新鲜的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枯燥的课堂教学则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趣味性角度创设问题情境,这对于思维刚刚开始朝着逻辑思维角度发展的学生而言, 学习难度会相对降低。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植树的情境,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植树问题上,借助这个情境指导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基本运算方法,进而准确进行计算。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问题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应用问题情境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思考 问题,便于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符号等知识,用这 些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 力 [1]。由此可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认识 到它的价值,并在教学中保证问题情境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 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在问题 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对问题情境有正确的认识,进 而进行科学的指导。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进行分 析,个别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问 题”和“情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一定要引起 重视。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 师可在学生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之后 出几道习题,如 + 、 + 、 - 等。学生可以从 中选择一题完成,在学生算出结果并自主检查、订正 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将异分母转 化成同分母时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转化成同分母进 行计算?你们能够总结一下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时的技 巧吗?在计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创设合理的问 题情境,能促使教学进入深入讨论阶段,提升课堂教 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应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 求,在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总结等工作中分析问题情境,寻找高效措施,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流程。
(二)明确问题情境创设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 明晰注意事项,这样才能确保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且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
首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注意适用性原则。创设 的问题情境适用说明问题情境适用于当前阶段学生的 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学生可以受情境感染而主动探 索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知识 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就需要遵循适用性原则。 教师可创设动手实践探索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动手绘 制一个圆,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 相关。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发现同 一个圆点绘制不同半径的圆, 获取的圆的大小不同, 周 长也不同,所以周长与半径有关系。
其次,创设的问题情境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教师 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学 情创设情境。当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学主题相符时, 教 学内容可以有效融入情境中,学生也可以通过问题情 境顺势学习和运用教学内容。此时,学生能够对教学 内容产生共鸣,形成主动探究的想法,在探究中充分 调动主观学习能动性,形成正确的解题和理解思维。 例如,在教学“2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创设的问题 情境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使学 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想法与兴趣,主动沉浸在情境中进 行探索学习。
最后,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应注意启发性原则。利 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问题 上,进而展开深入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 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为学生营造自主思考的机会和空 间,使学生主动发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主 动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三)从生活化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教 学内容和目标等因素,还要注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 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够从自身的现实生活出发。 因此,问题情境要具有现实性。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 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也要注意从 浅到深,从抽象逐渐过渡到具体。同时,教师从生活 化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时还需要注意模式的丰富性,并 且需要注意避免出现零散性的特点 [3]。例如,在讲 述“比”这个概念时,在了解班级的人数后,教师询 问学生:“班级中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男生比女生的人数多吗?多多少?”在学生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后, 教 师引出国家统计人数的真实现象。指出男生比女生 多,或者女生比男生多,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随 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告知 学生这些都是数学中的“比”,然后问学生想要了解哪 些知识。教师可以将教材中静态的知识以灵活的方式 呈现出来,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创设 具有现实性特点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的目的。
又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教师可以有目 的、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 究。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利用 CAI 课件构建“拾金不 昧”的情境,随后呈现“失物招领启事”:有人在学校 操场上捡到 “ 元人民币,请失主到少先队认领。学生 对这一环节感到疑惑,不理解教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 播出这样一则启事。于是,教师提问:“情境中的 “ 元 可以是 0 元吗?可以是 1 元吗?可以是 0.5 元、5 元、 10 元、20 元、50 元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可 以进行小结:“情境中的 “ 表示的数是任何大于 0 的数, 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小数。”此时, 教师引出主题“用 字母表示数”。这样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且新颖,加上 教材中的知识源自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 望,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了解字母能够表示很多的 数,为探索更加深奥的知识奠定基础。
(四)从趣味性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对于具有挑 战性的、有用的、趣味性的数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 有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学生的思 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学习机 会,使学生在探究性、开放性的氛围中研究数学知识, 并 且充分展示自我,进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且初 步形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思想 [4]。教师可以从游 戏角度出发,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 以“奇数和偶数”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创设 问题情境时充分利用游戏:“同学们,我的一只手拿着 偶数,一只手拿着奇数,左手的数字乘以 3,右手的数 字乘以 4,然后相加。你们可以通过相加的结果猜出哪 只手是奇数,哪只手是偶数吗?”在这个游戏中,学生 会全心投入游戏中,求知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最终通 过游戏发现奇数与偶数的相关特点:(1)奇数乘以奇 数结果一定是奇数, 偶数乘以偶数结果一定是偶数, 一 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相乘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偶数;(2) 两 个数相加时,若一个是奇数,另一个也是奇数,则和 是偶数;若一个是奇数, 另一个是偶数, 则和是奇数。
(五)创设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进行理 论教学,还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这是问题情境创设的 特点。教师要从实践性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实 际问题出发,有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打 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和总结自己在 生活中预见的现象和事物,积极展开自主训练,同时 要注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以学生主体性为主,促使 学生积极思考 [5]。例如,“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对学 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和认识物体。对此,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 题情境:“同学们思考一下,小李从右侧看到这个物体 是一个三角形,小张从后面看到是一个正方形,想象 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物体,并尝试画出来。”这种形式 的问题情境将理论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且给 出的限定条件较少,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并绘制物体。 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又能够突出问题情 境的价值,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六)利用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有所取舍。 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会的问题,如果还利用大量 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对时间的浪费,会严重影响 课堂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根据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 境。例如,在教学与面积计算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 以利用问题情境进行充分教学。教师先要求学生测量 自己所使用课桌、黑板的长度及宽度,然后要求学生 计算其面积。此时学生会对“面积”这个概念有形象 化的理解,并且会利用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掌 握面积的正确计算方法。又如,在“可能性”的教学 中,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构建问题模型,帮助学 生从系统化的角度了解“可能性”这个理念。教师将 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质量和形状相同的小球, 球上标记出数字, 学生依次将球放在盒子中, 并 根据自己的推测回答问题,然后验证答案的准确性。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并 且了解到相关条件的变化对这种“可能性”的影响, 这 一点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更好的效果。因 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教学的重点内容 出发,以便保证教学效果,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 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状态以及教学目 标等选择合适的方法, 但无论采取的是哪一种方法, 问 题情境都需要具有新颖性、目的性以及障碍性等性 质,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 要考虑学生的情感, 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学习、 深入探索,进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突出问题情 境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付波.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创新策略 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7):107-109.
[2] 赵青艳.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 策略[J].新课程,2021(48):136-137.
[3] 乔志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 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1(36):75-76.
[4] 钱春莉.浅析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 几点策略[J].考试周刊,2021(69):94-96.
[5] 马修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 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6):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