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维度,小学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黄金阶段。教师加强对小学生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给学生创建和谐的成长环境。文章主要采用学情调查 法和实验教育研究法,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从开设校本课程、关注行为表现、开展教育活动、完善 心理咨询、推进家校共育五个方面,论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阶段,知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内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小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阻碍了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因此,相关教育主体应明晰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根据学生心理素养发展需求,采用创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干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下面笔者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浅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首先, 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调查研究表明, 有 7% 左右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孤独、厌学、焦虑、恐惧、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导致学生陷入心理和情感失调状态,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教育主体提高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障碍后,及时展开心理辅导和补偿性关爱,能够妥善修复学生的心理创伤,使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参与学习和人际交往,从而更好地抵御压力,适应社会。再者,重点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学生身心成长环境的现实需要。心理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学生创造释放压力、施展才能、参与 交往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心理、身体、智力、情感发 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在乐活、阳光的环境 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开设校本课程,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基础常识
新时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系统性,即从 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入手,逐步提高学生关注、 察觉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学生的认知经验较为匮乏,缺少 心理保健意识,无法及时发现心理和情感上的失衡问 题。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 校本课程。目前大部分小学都能实现每两周一次的心 理健康教育课实施,但是在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建设方 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重点开设心理健 康教育校本课程,策划多样主题的校本课程内容,向 学生渗透心理健康基础常识,指导学生自主调控心理 和情绪,从而预防细微的心理问题趋向严重,促进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发展 [1]。例如,在以“我积 极,我自信”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教学中,教 师可以用一则故事做引语:“同学们,有个小伙伴日常表现还算不错,例如,讲卫生,有礼貌,但是参加集 体活动总是不愿意赶在前面,做事也无精打采,有人 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我做不好,反正有别人来做,大 家认为这个小伙伴身上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后反 馈:“不自信,不勇敢,不敢尝试。”教师小结:“同学 们分析得很到位,我们将这名小伙伴的问题统称为消 极态度,消极的态度会使我们的生活失去光彩,那么 如何使自己的情绪常处在积极状态呢?”此时教师再向 学生讲述《谁做得对》和《做自尊向上的人》两则故 事,在学生听完故事后,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克服消极 心理的办法。几分钟后学生汇报:“要想卸下消极的思 想包袱,日常应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关心、宽 容、尊重他人,在想要退缩时告诉自己,我勇敢,我 能行,我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通过心理健康 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展,学生就掌握心理知识和调适 不良心理的方法,形成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生活 态度。
(二)关注行为表现,及时修正学生不良的心理 倾向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 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长期不断累加演变成心理症结。 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往往会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中 露出端倪,如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上课可能出现不专 心听讲、扰乱课堂秩序、不完成作业等行为;学生若 存在自卑心理,行为表现上可能怯懦、畏缩,与同学 交流时语气、表情不自然等。教师在对小学生实施心 理健康教育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 捕获学生可能存在的负面心理因素,然后用谈心的方 式和学生沟通,明确学生心理状态和问题后,进行柔 和的关怀和疏导,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关注学生的行为 表现,选择合适的时机表扬、激励学生,从而消除学 生的心理阴霾,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例 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行为表现,发现某生在和同伴 讨论问题时,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总认为 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导致该生在人际交往中遭 遇很大阻碍。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和蔼的态度与 该生沟通:“能和老师讲讲你不喜欢听取他人意见的原 因吗?”学生表示:“老师,其实我不能理解其他同学 为什么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也很苦恼,因为自己的 固执失去很多朋友。”接下来,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画 杨桃》的故事,并询问学生:“故事里的主人公把杨 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他错了吗?”该生思考后回 答:“没错。”教师追问:“那主人公的同学将杨桃画成其他形状, 有错吗?”学生:“也没错。”教师继续说:“你 和同伴讨论问题也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角度、立场 和体验上看待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意见和结 论,每当你和同伴意见相左时,不妨沿着他的思路想 一想,也许就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即使不能理解,也 应该尊重别人的想法,这样你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 信任。”这样,该生的心理矛盾就被顺利解决,他也认 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懂得换位思考和 尊重理解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三)开展教育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环境
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融洽的成长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心理,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在创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 式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多样 化活动相融合,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基础,优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和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和种类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 动,如心理知识板报大赛、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团队 体育活动、教育电影观影活动、文艺特长会演活动等, 将 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多彩的活动,向学生更广泛且深入 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正向、有活力的心理 生长氛围,从而不断完善学生人格和个性,借助活动 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例如,学校可以举 办“心理知识板报”设计活动,组织每个班出一期关 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黑板报,在公示板上提前公 布活动要求。各班设计的黑板报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标 准、人际相处技巧、心理保健和生理知识等。活动公 示后, 各班班主任倡导学生分工合作, 在互联网平台、 课外书籍、报刊中收集心理板报资料,设计新颖的 版面,还可以让擅长绘画的学生根据板报上的心理知 识,添加生动的配图。各班完成心理知识板报设计后, 各 班主任可以在大课间组织学生到各班轮流参观板报作 品,投票选出年级前三名优秀板报,这样就达到了对 学生普及、宣传心理知识的目的,还能使学生感受到 参加校园集体活动、创意设计的乐趣。
(四)完善心理咨询,跟踪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问题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和 解决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大部分学生调适心理的能 力都比较薄弱,有时学生感到难以承受外界压力,遭 遇心灵创伤及无法解决的学习和生活烦恼,但是自己 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放任自流就容易形成心理健康问题。此时如果学校有校园心理咨询室,就可以 为学生提供倾诉烦恼、宣泄心理压力的出口,对学生 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干预。因此,学校应加紧完善校 园心理咨询室建设,结合心理辅导需要,营造优雅、 温馨的咨询室环境,安排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的教师轮流值班,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展开耐心的心理 洽谈和疏导,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档案,把学生的心理 问题反映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和管理 跟踪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 理困惑。例如,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时可以把咨询室 标识牌改为“心语交流屋”,张贴一些轻松的欢迎标 语,室内布置采用柔和的暖色调,摆放赏心悦目的绿 植,咨询室的座椅上还可以放置学生喜爱的卡通抱枕。 某学生前来咨询:“老师,我每次做题或者回答问题时,都 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说错了,做错了,大脑一片空 白,现在我很恐惧上课,在课堂上不敢抬头和老师对 视。”辅导教师先安抚学生情绪, 播放舒缓的轻音乐, 然 后问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你做错题,或者回答错老 师的问话, 会发生哪些糟糕的事?”学生思考后回答:“同 学可能会嘲笑我,老师可能会批评我,我不确定。”辅 导教师再问:“那么以往发生过你或其他同学被嘲笑和 批评的事吗?”学生回忆后说:“几乎没有。”辅导教师 继续说:“所以你担心的事不会发生。下次再出现情绪 紧张的情况,你可以尝试深呼吸,时刻提醒自己同学 和老师都喜欢你,都会帮助你。”学生离开后,辅导教 师录好学生的咨询档案,并向该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反映他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偏差问题。此后,各 科教师在课堂上对该生提问时都会鼓励他大胆表述, 说 对说错都没有关系。心理咨询教师再对该生进行音乐 放松和情绪宣泄等心理育疗,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克服 心理障碍, 放平心态, 参加课堂学习活动更加游刃有余。
(五)推进家校共育,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参 与度
新时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突 破,必须遵循协同性原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 责任主体,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学校和家庭只有形成 教育合力,才能为小学生心理素养开辟更广阔的发展 通道。目前多数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以及没有意 识到关注孩子心理状况的必要性,对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缺乏有效参与。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发挥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职能,全力推进家校共育,通过 建立线上家校沟通平台以及组织开展家长会、亲子活 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线下活动的方式,引导家长承担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使家长了解和掌握解 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家长对小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例如,某学生在班内与其他 同学相处不好,经常展现出敌意,言语不和就会产生 矛盾。教师及时和学生家长在家校微信群中私聊沟 通,了解到学生的父亲一贯采用批评式、打骂式教育 法,导致该生出现回避型人格和情感淡漠的苗头。教 师立即给学生家长分享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 文章,同时向家长详细介绍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心 理状况,使家长明确批评、责骂的教育方式可能引发 孩子的心理问题和情感缺失。在改善过程中,教师可 以指导该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带孩子开展一些增 进感情的亲子活动,如一起阅读,一起养绿植,一起 玩拼图等,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多赞 赏和鼓励孩子,弥补孩子在自尊、情感和人格方面的 缺陷。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也应多肯定和激励该生, 给 他创造和同伴合作、互助的机会。例如,该生做不出 一道题,教师就对其他学生说:“大家一起来帮帮他 吧。”使学生感知到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善意、关心。这 样学生就能逐渐敞开心扉,消除敌意和回避心理,悦 纳自我,友爱同学。
三、结束语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学生心理 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 需要。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向学生渗透心 理健康基础常识。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及 时修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 动,完善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健 康成长环境,跟踪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同时 全力推进家校共育,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合力,从而构建协同教育机制,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何宇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的矫正策 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23):66-68.
[2] 卢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品 位·经典,2022(11):64-66.
[3] 郑丹,马会萍.体验式教育策略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校长,2022(5):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