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学校以优雅环境浸润心灵、以特色墙体濡染精神、以经典书籍滋养生命,三位一体打造校园文化新样态,实现文化育人目标;以入学、游学、毕业三大课程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同时关注学业生涯规划,在落实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学有所向、心知所往;以“体美劳并重、多方联合、师生共进”三者齐驱共促学生成长,达成活动育人目标;以课程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升教师各项技能,打造师生成长新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角、行政为主力,三维一体,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多元文化空间,提升全体师生的自主成长意识。
[关键词]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基地建设,学校治理
江苏省仪征中学始建于1942年,坐落于宁镇扬“金三角”几何中心、史称“风物淮南第一州”的仪征市,迄今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目前共有48个教学班,学生总数2337人,专任教师281人。
一、环境优雅,书香四溢,文化育人高品位
80年栉风沐雨,80载薪火相传,学校始终践行“唯真唯实”的校训,秉持“唯真唯实,传承‘和文化’历史底蕴;立德树人,办好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办学思想,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治学精神,确立了“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深知,所有的宏观思想均需落实在微观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为此,我们致力于从细节出发,打造文化特色,发挥育人优势。
(一)每一处景都能育人
我校始终致力于创设典雅精致的学习情境。建筑群为振翅欲飞的雄鹰造型,象征着仪中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对仪中学子的厚望。建筑之间打造出让整个校园绿树成荫、浓翠遍地的四大主题园区:春园、夏园、秋园、冬园。这里枝高草低,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水汽氤氲;茂林修竹,任人欣赏;曲水芳甸,尽情徜徉。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布置,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建了樱花林,添加了熊猫、仙鹤、考拉等栩栩如生的雕塑;在泮池投放了活泼灵动的锦鲤,给孩子们创造化育心灵的美好环境。
(二)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我校努力创设具有仪中特色的廊道、墙体文化。立在每栋楼楼梯口的正冠镜时刻提醒所有师生都要照镜子,正衣冠,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创设“从远古走来”“弘毅励志”“妙笔生辉”“修身明德”等文化长廊,图书馆大厅设有学生画廊,下沉式广场墙面雕刻了“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等关乎传统文化的学生美术作品,遍布教学区廊道的优秀毕业生感言等宣传材料,张贴于教室内外墙面的“核心价值观”“四礼八仪”“最美仪中人”等宣传材料,对教师、学生起到文化浸润的作用。
(三)每一个点都有书香
我校为“创设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结合省“‘问题情境化’阅读课程基地”建设需要,为每个学科建了专业阅览室,在楼宇的廊道设立了阅读书柜400多个,摆放书籍和期刊20000余册,每月更新其中的1/5,设置廊道阅读长椅150多张,安装露天阅读长椅150多张。为广大师生提供舒心的阅读环境,实现全天候在校园内都可以阅读的目标,让阅读随时发生。
二、规划学涯,体验人生,课程育人高水准
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需要,我校重点打造了入学、研学、毕业三大特色课程。
(一)入学课程
注重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扣好高中学习生活的第一粒扣子。在新生入学前实施为期12天的入学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做好初高中衔接、新生军训、拓展训练、适应性教育、开学典礼、成果展示等。
(二)研学课程
研学课程主要在春秋季和暑假实施。课程由五个部分构成:走向大自然、走进德育基地、参加研学夏令营、走进知名高校、走出国门看世界。借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伙伴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
(三)毕业课程
在高三学生冲刺阶段实施毕业课程。学校整合社会、家庭、学校资源,精心设计七个环节:理想前途教育、临别相互赠言、寄语学弟学妹、撰写毕业心得、赠送学习笔记、举行毕业典礼、指导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与自信,正确对待离别,懂得感恩,学会生活。
同时,在三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努力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指导。
1.高一重在培养职业兴趣
在新生入学“自我潜能测试”的基础上,开设相关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医院、社区和工业园区等,体验职业角色,培养职业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形成相对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对不同职业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2.高二重在明确职业方向
通过家校合力,借助社会资源,邀请从事工程师、医生、警察等工作的家长来校,就工作内容、薪酬水平、工作前景等进行交流,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知晓从事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为现阶段的学业提供方向和动力。
3.高三重在指导专业选择
通过专家的指导、学长的分享,进一步了解与职业相关的大学专业、主要课程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突破瓶颈,实现梦想。学校分享有关高校的专业数据库,以图文、视频的模式供学生查询,让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阅读相关专业信息,了解未来就业前景。
三、满足个性,促进成长,活动育人高成效
学校长期致力于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适应时代的能力、精神和品质,让每个生命都怡然绽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基,智育先行,体美劳并重,全方位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全面育人效果。
(一)体美劳并重,提升素养
体育方面,我校以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新柳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努力构建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届毕业生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成绩都位列扬州前列;大力发展篮球运动,荣获“全国篮球特色学校”称号;开发富有动感、节奏性强、运动负荷适中的“兔子舞”和广场健身操,其中大课间“兔子舞”的活动设计被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评为高中大课间优质资源,并编入《江苏省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丛书》。
美育方面,学校每年举办文化体育艺术科技节,包括书画大赛暨书画展、校园好声音、三行诗大赛等;有模联、手工社、陶艺社等76个学生社团,利用回收材料和环保材料创造出了《书中有路》《生命之花》等作品,其中《书中有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第11届夏季建造节暨2021“百年芳华”塑料中空板建筑设计与建造竞赛中,斩获全国中学组一等奖;开发了针对高中生和课间特点的相对适切的课间音乐课程12套,帮助同学们理解音乐内涵,享受音乐魅力。
劳动教育方面,推行“校园卫生轮值”活动,每天早晨安排两个班,全员参加,对学校进行全方位打扫;高二、高三选修生物学科的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的智慧物联网农场的植物培育、动物养殖过程之中,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开发学校智慧物联网农场的系列课程;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积极联手合作,打造一系列工农业、市政服务等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栽培、采摘鲜果体验、参与智能化生产、除冰扫雪、疏淤排涝等劳动;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进村镇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等。
(二)多方联合,发展特长
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外在创新竞赛方面经验丰富的学校、竞赛培训机构结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加大与南大等高校在数学、物理竞赛方面的合作力度;积极与专业国际模联团队费城之窗开展合作共建等,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贴近学生学习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三)师生共进,提升品格
构建“一核双向三标四体”的仪中学子“真·实”品格涵育工程。“一核”指以培养具有“真·实”品格的仪中学子为核心。“双向”指一方面学生通过接受同伴、师长、社会的帮助,尽快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实现规划自设、管理自治、成长自觉;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激励同伴,实现经验共享、活动共创、品格共进。“三标”指从品行乐学、精神励志、实践强能三个维度实施品格涵育。“四体”构建全程乐学、全员励志、全面强能、全新评价体系。利用“仪中小讲堂”“创意小能手”“辩论小专家”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表达,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开发“商”系列课程:“自救自护”课程指向生存质量,以自觉行为提升学生的健商;“新柳阳光”课程指向心理健康,以自信姿态提高学生的心商;“行走世界”课程指向人际交往,以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情商;“看听做演”课程指向灵感激发,以自主欣赏培育学生的灵商。STEM课程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机器人创客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概念产品发布会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素养和创新理念。
四、立足校本,着眼长远,基地建设高视点
大力推进课程基地建设,打造师生成长的新平台。我校现有三个课程基地—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问题情境化”阅读课程基地、基于云智能纸笔终端的数学课程基地,一个前瞻性项目—“普通高中云智能纸笔课堂支撑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学校不断完善这些项目研究,打造内涵项目建设品牌。
(一)深化立德树人思想
立德树人要尊重人的认识过程基本规律,增强实践在教育中的分量。课程基地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既是课程的参与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以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建设为例,每年的校园课本剧会演,剧本编写、剧目排演、服装道具,基本由学生自行策划和准备。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文化精神的满足。学生用心排演,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真正把这场会演打造成文化的视听盛宴。
(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在课程基地的申报、规划、建设过程中,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如申报“问题情境化”阅读课程基地时,各学科教师都针对“问题情境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本学科“问题情境化”阅读的需求与构想;在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们以各种方式参与研究,出版了9本校本课程教材,各教研室编写了课本剧阅读与鉴赏手册。同时,学校聘请专家来校,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纲要撰写、课程内容教学、课程评价实施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提升课程基地教学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三)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为加强基于云智能纸笔终端的数学课程基地和“普通高中云智能纸笔课堂支撑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的建设,学校先后购置了12套、每套60台的云智能纸笔终端,在原先多功能录播教室的基础上,又开辟了4个学习研究室,师生可以随时利用云智能纸笔终端开展教学,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五、以人为本,以行为要,学校治理高定位
重视激活全体师生的自主成长意识,努力搭建话语平台,积极创设参与途径,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多元文化空间,激励全体师生朝着更美好、更高远的人生目标迈进。
(一)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体
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表达,提出“三严禁”要求,即严禁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打断学生发言,严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规定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打断学生思考,严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规定时间做教师布置的练习过程中打断学生练习。促成“三大变化”,即学生由听教师讲转变为自己动手做、由个体自己学转变为师生共同学、由一次性听课转变为多轮次参与,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对话、有思考、有深度的高效课堂。
(二)让教师成为教学生长的主角
定期组织“仪中大讲堂”“学术沙龙”等活动。“仪中大讲堂”每两周开展一个主题演讲活动,旨在为所有教师搭建一个参与学校管理、释放个性心声的平台。借助此活动,学校管理层了解了教师的真实想法,其他同事了解了演讲者的思想和追求。“学术沙龙”每学期举办两次,沙龙围绕“多元化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与会教师以自己遵循课程改革精神,积极尝试、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一系列举措、经验和成果为切入点,畅所欲言,交流心得。每年举办两次“书香溢满人生,体验教育幸福”教师读书演讲比赛,引导教师静心读书,深入思考。
普通高中教育,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高校。我们的办学品质,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我校将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内涵提升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李忠衡.秉承学校文化坚守立德树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养正德育”校本行动掠影[J].江苏教育,2019(74):81.
[2]秦伟.种下校园文化生根的种子[J].生活教育,2018(1):41-42.
[3]区柱相.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谈学校特色教育品牌的建设[J].生活教育,2015(14):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