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 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意识等素养的重要任务。在“双减”背景下, 数学教学的方向和形式皆需做出调整和变化。文章以“双减”教育理念为指导, 秉承“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 从 单元整体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角度,落实精准教学的任务,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减轻小学生 的负担,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精准教学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 学业负担,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政策的指 导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之间出 现隔阂,这就需要教师从创新和改革的角度入手,对 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 和成长需求, 让学生在单元教学、自主探究、课后作业、 课后服务体系中展开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从而真正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双减”政策的思想和理念逐步融入基础教育领 域,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从学生的学情 角度展开分析可知,部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满 足“双减”的真实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单一、教 学方法固定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中,学生难以感受到 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欲望和兴趣都不 强,也未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这降低了数学 教学的有效性,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书 面作业比例过高, 学生的作业负担未能得到明显减轻; 在课余时间,小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实践探索时间不 足,所以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自然也就 不足。种种因素表明,若教师不能对教学模式进行创 新,“双减”教育理念就难以融入数学教学中,学生的 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显著增强。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施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将“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 律”等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真正 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减轻他们的身心 压力,让学生在平等、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展开深度 学习和探究,从而为构建精准高效的数学教学模式奠 定基础。
(一)精准整合单元教材,让知识“联”起来
“双减”政策的工作原则便是“坚持学生为本”,也 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以 学生的纵深发展为目标,建设效率高、质量优的教学 模式, 让学生在此模式中展开思考和论证。基于此, 教 师可以从单元整体教学入手,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 合和重组,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关联性的知识体 系,让他们全面认知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灵活 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 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
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 三单元中分别设置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 方面的内容,综合来看,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间具有 紧密的联系, 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法, 将“分 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的内容结合起来 [1] 。 首先,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整合两个单元的内容,构 成一个教学大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分数乘法的意 义”,了解“分数的计算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在此 基础上认识“倒数”的基本概念,随之引入“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法的运算方式”。将两个单元 的内容置于同一背景中进行解析,能使学生对分数乘 除法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为了让学生树立起单元整体学习意识,驱动他 们展开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将“分数乘法”和“分数 除法”融合起来,设计一个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数学问 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形成单元整体意识, 具体如下:
问题 1:学校即将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已知一个大 礼堂可容纳 400 人,每一个小礼堂容纳人数比大礼堂 少,那么一个小礼堂能容纳多少人?
问题 2:一个小礼堂可容纳 80 人,比每一个大 礼堂的容纳数量少,那么一个大礼堂的容纳人数是 多少?
教师将如上两个问题以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 他们仔细区分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在这一过程中,学 生利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方面的知识,辨 析题目的考查方向和蕴含的数量关系,他们也能认识 到两个单元的知识存在的内在关联。通过单元整体教 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明确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 系,还能借助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 基础上,他们的概念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加强。
(二)创设多元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 的好奇心,并且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兴趣”因 素的影响。如果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学生会全身心投 入其中, 结合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相反, 若 是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则很难调动积极性,无法保 证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根据“双 减”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 授课手段,在实践活动中融入趣味性因素。这不仅能 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营造活跃的班 级氛围,使学生快乐学习, 达到缓解学业压力的目的, 真 正意义上让课堂“活”起来。在“双减”政策和以学 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应对班级同学有全面了解,结 合他们的基本学情、领悟能力、学习方式以及兴趣爱 好等多个方面创设多元化课堂,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 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并 愿意主动针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 课要求学生掌握同一级运算的正确顺序,养成认真审 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先在大 屏幕上播放一段游乐园的视频,以多彩的图画快速引 起他们的注意力,随后补充说明:游乐园上午有74人,中 午离开 52 人,又有 86 人到来,那么现在有多少人在 场内?大数据显示 3 天共接待了 987 人,未来 5 天预 计能接待多少人?教师引导大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列 出算式,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由组内 其他成员点评,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请教,经 过商议总结出最后的答案,派出 一名代表发言。第 一个问题的解答是 74-52+86=108(人), 第二个则是 987÷3×5=1645(人),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在没有括 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那么按照 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方 式先行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又借助小组合作培养团 结协作精神,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将寓教于乐落实 到实践中,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符合“双减”政策的要 求,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实施自主探究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 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 学的指导思想。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实施自主 探究教学计划,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模型思想、 直观想象意识等,并能有效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自此,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深度学 习意识能够不断加强。
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 法”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让学 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乐趣,缓解学生的心 理压力,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 在数形转化的过程中,明确“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 概念和运算方式[2]。首先,在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 算方式前,学生需了解“几分之几”的概念。基于此 诉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白纸上绘制长方形,按照实际 的分数如 “

”,将长方形平均分成 5 分,并将其中的 3 份涂成同样的颜色,以此表示分数的意义。其次,待 学生充分明确分数的概念后,教师引出分母相同的分 数“

”,要求学生在图形中表示 “

+

”的关系,最 终得出 “

+

=

”的结论。在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 出更高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绘图法表示分数不同 的加减关系,如 “

-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生需 要掌握“通分”的概念,然后在白纸上将长方形平均 分为 12 份,并将“

”通分为“

”,将“

”通分为“

”, 以不同颜色的小方格表示 “

-

”的关系。最后, 教 师针对学生的图形转换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 准确解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式, 掌握运用图形解题的思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习 得了本课的知识,还增强了几何直观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建 趣味化和直观化的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 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改变陈旧的学习方 法, 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技巧。在这一过程中, 学 生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他们也能在“双减”背景下 达成“减负”和“增效”的学习目标。
(四)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让思维“亮”起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 用于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多媒体设备因丰 富的教育资源和便捷的操作设备深受师生喜爱。在互 联网没有得到普及之前,教师在课堂上依赖粉笔和黑 板这样原始的手段展开教学,对于抽象的内容单凭语 言的转述很难表达清楚,尤其是几何问题,手绘图形 不够严谨,无法展现动态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理解。 小学生身心发育还未成熟,他们正处于思维形成阶 段,习惯依靠直观的感受来判断事物,缺乏空间想象 力和逻辑思维意识,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保证教学质 量。“双减”政策强调精准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借 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图片、声 音、视频的形式有效降低知识难度,在视觉和听觉的 双重刺激下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锻炼思考问 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 为 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 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能 够熟练地求出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节主要引导学生 以割补、拼摆等方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教 师在大屏幕上以动态的形式展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的转变,在计算时,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 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由此推断出 来“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和“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原本抽象的几何问题以 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清晰地掌握不同图形的 转换,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顺利地运用所学内 容解决实际问题。
(五)优化课后作业体系,将课内与课外“合” 起来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应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减少书面作业的数量等要求。 因此,基于“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程教学,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不断优化课后作业体系,将课后 作业与课后服务融合起来,通过设置驱动性和实践性 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社会领域完成数学学习任 务,并在此过程中深化数据意识和逻辑思维,这样的 数学教学方能达到减轻小学生负担的目的。
例如, 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 为了践行“双 减”政策中的教育理念,教师可在作业设计方面花费 精力,将实践性质的作业作为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强 化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主要载体。依据“折线统计图”的 教学内容,结合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内容,教师可以设 计“统计我国奥运代表团从 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到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派出运动员的数量以及取得奖牌的 情况”的作业。在该作业的引领下,学生将关注点聚 焦于体育新闻, 通过查阅线上平台中的素材和资源, 提 取有效数据,并按照实际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展示 我国奥运代表团在冬奥会上取得的好成绩。
以“双减”政策为起点,教师改变了陈旧的教育 思想,借助内容精练的实践型作业,指引学生开展实 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收集和整合信息,并借 助数据分析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 既能掌握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也 能从现实生活和社会领域中汲取能量,进而优化自身 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秉承 着以学生为本、以素养为先、以活动为基的原则,通 过单元整体教学、自主探究教学和课后作业体系等方 式,构建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的优质教学模式, 不 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 数学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课堂模式 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最终形成深度探索、精 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娜,芮志成.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 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2(14):47-51.
[2] 许文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研 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9):112-114.
[3] 闫战民.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设计策略[J].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2022(4):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