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地方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地方 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包括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梳理教学内容,融入思政 教学案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等等。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 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 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 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形成协同效应”[1]。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 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不同课程开展课 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2],从而为高校各 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 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途径[3]。课程思政担负着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化教育中,高校课程思政 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此,课程思政实践正逐步贯穿 各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西藏农牧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素有“西藏 江南”之称的西藏林芝,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现代高等 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西藏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 学科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农业院校。我校地处国 家边陲地区,始终坚持把“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落到实处 。作为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防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林学类、地学类、资源环 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4-5],“地质地貌学”课程开展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思 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拟以我校为例, 在分析地方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的 基础上,对地方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加以论述。
一、地方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我校现有 36 个本科专业,广泛涉及农 、牧 、林 、 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等领域,与全区经济建 设紧密相关,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有 3 个、教育部卓 越农林人才模式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有 4 个、自治 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有 4 个、自治区特 色专业建设点有 20 个,另外还有新工科建设项目有 7 个、新农科建设项目有 5 个、新文科建设项目有 2 个。 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专业课 、思政课及通识课。 其中,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教育的主课程,也是实现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维“树人”功能的 主体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需求的变化,国家要求高 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故我校的专 业课 、通识课也要发挥“ 立德 ”功能,即思政教育功 能 。基于此,在我校各类专业课、通识课实施课程思 政教学,使这些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 应,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就现实情况而言,我校开设的“地质地貌学”课程 是实施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 。 由于学时精减需求,我 校“地质地貌学”课程的学时由 64 学时变为 32 学时。 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与地貌学两大板 块的结合,故课程讲授内容繁多,而学时的压缩,使得 教师的授课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学生的学习任务越发 繁重 。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我校“地质 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 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不足 。教师是“地质 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 。基于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引领及支持,“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师虽然 已经认识到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但课程思 政教学能力不足,以致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把控 不够主动、不够灵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对“地质地貌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 掘不充分 。在“地质地貌学”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授课 教师主要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对于思政教育方 面难免有所欠缺,因而很容易陷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 教学完全割离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对思政元素挖掘 不充分,也并未总结整合适合“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思 政教学案例,从而难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 ” 的统一。
再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单 一。实际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 听,并辅以 PPT,易造成学生对于理论课程内容理解 不深入、不到位的现象,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难以让学生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地质地貌 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
最后,“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欠缺 。对 于“地质地貌学”课程而言,强化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离不开评价环节,但目前“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 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融入思政元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 不健全,对“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及“如何评价”等并 未有明确的标准。这是现阶段开展“地质地貌学”课程 思政教学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地方院校“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路径
针对上文指出的我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 学的现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地质地 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 手,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 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 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6]。《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推 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提 升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是思政课程顺利开展的 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是育人的主体,也是“地质地貌 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的关键 。即地方院校在实 施“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觉悟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提升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 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觉悟 。学校要组建师德 建设委员会,由其负责针对教师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计 划,让教师通过上专题党课,以及参加“三会一课”、党 员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涵养师德师风,筑牢思想根 基。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每年评选师德标兵,借由榜 样引领、典型示范,让教师得到激励,从而促使教师结 合师德师风十项准则,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 想觉悟和素养。
2.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的课程思 政教学能力是其教学水平的主要体现。学校可从以下 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第一, 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教学论坛 。 即以教研室为单 位,以集中研讨、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开展 系列主题的课程思政大讨论,让教师尤其是“地质地 貌学”课程教师了解到思政教学的作用及相关教学理 念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而为实施“地质 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 比如,“地质地 貌学”课程教学组成员近年来积极参加我校教务处组 织的“全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暨纲要解读、案例 剖析、课程设计及示范课建设专题培训会”“高校课程 思政示范项目申报剖析说课比赛技巧实操及专业课 实施案例分享专题会议”“ 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系 列专题研修”等,从中获取先进教学理念、积累教学经 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第二,组织集体备课、集 体磨课。“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师组成集体学习小组, 围绕“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于每月进行集体备 课、磨课 。期间,要让骨干教师作为主备教师,由其带 领其他教师对“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包括教学设计方案调整、教学方 法选用、思政元素提取等,磨炼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 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第三,开展有关思政教学 的校际竞赛活动。鼓励“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师参加各 类思政教学竞赛,让教师有机会进行互学互鉴、技能 训练,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此外,高校应基于教师政治素养和觉悟的提升 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高而采取相应措施 , 使其 能够以身作则,在完成传道、授业 、解惑教学要求的 同时,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更灵活的方式有效开展“ 地 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从而增强“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二)梳理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学案例
“ 地质地貌学”课程涉及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蕴含着许多思政元 素,这是实施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基于此,“地 质地貌学”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系统梳理教学 内容,有机融入思政教学案例,从而认真落实课程思 政改革的教学标准。“地质地貌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 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地学时空观,具备 地质和地貌方面的基本调查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 点,因此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纲要》中提出的 “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为依据,对标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老西藏精神、“两路”精 神、大国工匠、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梳理出“地质地 貌学”课程内容中的价值点,并据此引入相关的典型 案例、人物事迹等思政教学案例,实现思政元素与地 质地貌学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从而突显“地质地貌 学”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
就“地质地貌学”课程内容而言,地质学和地貌学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源于相关研究,同时地质地 貌学相关研究是一项极其艰苦和危险的工作,特别是 在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危险,所 以教师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就可以引入 一些为地质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典型案例, 借由案例说明执着专注、严格自律、追求卓越的工匠 精神、奉献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 陶 。 比如,在介绍西藏高原主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地 貌类型时,教师可引入西藏著名地质学家—多吉院 士的事迹作为思政教学案例。多吉院士在地质理论创 新和地质找矿突破领域建树颇深,在把西藏建成国家 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方面不懈努力,为青藏高原 乃至全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 。他作为 老西藏精神的践行者,为青藏高原地质科学奉献的精 神值得青年人学习,激励着后来人不畏艰险、砥砺前 行[8-10] 。通过这一思政教学案例的呈现,可促使学生在 掌握西藏高原主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地貌类型等专 业知识的基础上 , 有效培养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同 时通过深化学生对祖国地质地貌的认知,可增强其家 国情怀。
概言之,“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避 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分离和割裂 , 即教师需要 找到思政元素得以有效渗透的靶点 。对此,教师只有认真梳理“ 地质地貌学”课程内容,引入思政教学案 例并予以细化呈现,才能真正保证“ 地质地貌学”课 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 地质地貌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为 22 学时,实验 部分为 10 学时,理论课程内容多,实习实践部分任务 重,所以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之后,若依然采用传统 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成效不理想 。面对这一实际 状况,教师应基于“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需 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的 创新 。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创新后 的思政教学形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 关注学生的兴趣 点,真正做到育人有温度。通常,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 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教师可选择以下两种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以便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渠道,达到育 人目的。
第一,依托信息技术,综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 演教学法,形成“思政协同效应”。教学中,教师在课前 先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地质学和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基础的认识,然后 将地质地貌学思政内容转换成剧本, 编排出“ 情景 剧”,并在课上通过动态音频、视频呈现情景,让学生 在具体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投入其中 。当学生完成 角色扮演后,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从中获取的认知、态度、情感提升点, 然后再评析其中的思政内核,并鼓励学生在讨论区进 行交流,以获取地质地貌学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接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升“地质地 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第二,实施体验式教学法,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成 效。“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地 质和地貌方面的基本调查技能,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 现依赖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依托实践活动来落实体 验式教学法,即把思政元素融入“地质地貌学”课程实 践活动, 围绕思政主题组织有关地质地貌的参观考 察、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 悟,在亲历中获得情感共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 而提高“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概言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是“地质地貌学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实 际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全面落实和贯穿思政元素的教学思维来选取教学 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地质地貌学”课 程思政教学形式创新是一项动态的、长期性的工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发挥 其价值,提高“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 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评价是 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改革后的“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 教学评价体系需兼顾对学生地质地貌学知识和技能 的掌握及价值观塑造的评价,以及对教师课程思政教 学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 性 。具体而言,在评价主体上,要将教师、学生及参与 指导学生地质地貌学实习的基层工作者纳入其中,通 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的自评及教师和实习 指导者对学生的总评, 全面地评价学生团队协作、综 合表达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地质地貌学相关知 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在评价指标上,关于学习过程 的评价指标可涵盖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学习过程的互 动表现、课堂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模拟实践或实习表 现等,并在一级指标的框架下,设置二级指标,如针对 课前预习情况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是否完成对当节 课基础知识的了解,是否有与他人合作探究及表现如 何等;针对模拟实践或实习表现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 知识应用状况,团队意识、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由此确保设置的指标既关注学 生知识、能力的水平,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变化发展;关于学习成果评价指标,可涵盖期中考 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习报告、日常测验成绩及与 “ 地质地貌学”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结果等,且为了合 理量化思政教育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的育人 作用,要在期中考试、日常测验、期末考试中增加有关 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 以便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 况。例如,在考试的论述题中可设置“西藏某地发生地 质灾害,请对这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形成的地貌进行 分析,并对当地政府、基层党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即评 价其职业素养)”的题目,由此了解学生对地质地貌学 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了解学生的生态保护、绿色 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观 察、记录、谈心谈话或问卷调查、网上反馈等方式,集 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以便监测学生的成长轨迹, 对学生关于本门课程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掌握 程度加以评判,从而实现全面衡量“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目的 。除此之外,针对教师课程思政 教学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应当按照教学开展 的实际内容提取指标予以量化,具体可对学生是否在 本门课程中受到思政素养的引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加以评判 。 由此便可形成一套可行性高的“地质地貌 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为后续思政教育的开展 和优化提供依据。

三、结语
本文以我校为例,在分析“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 教学现状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学生 的就业方向,寻求可行性高的“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路径。“地质地貌学”是地方院校林学类、资 环类、地质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教学中 实施课程思政,要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 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基于此,“地质地貌学”课程教 师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升自身 的思政素养及思政教学水平,并从内容、方法、评价方 面入手,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课程思政的“ 润物细无 声”,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这样,通过“地质地貌学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专业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可 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方 向性问题,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 日报,2016-12-09(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3-02-1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刘西军,徐小牛,于珍珍,等.林学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 践[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97-199.205.
[4] 张志伟,尹惠妍,张博.高等院校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176-177.
[5] 左建,孔庆瑞.地质地貌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6]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 03-08)[2023-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 5374831.htm?cid=303.
[7]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投身地质勘探踏遍青藏高原[N].光明日 报,2020-06-14(1).
[8] 登顶珠峰的“无腿勇士”夏伯渝:一定要攀到我攀不动为止[EB/ OL].(2021-12-02)[2023-02-19].https://www.sohu.com/a/504991105_ 162758.
[9] 张云飞,李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J].城市与环境研 究,2022(1):12-30.
[10] 探秘第三极:“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成功登顶创多项新纪录[EB/ OL].(2022-05-05)[2023-02-19].https://k.sina.com.cn/article_20905123 90_7c9ab00602001xrq3.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