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注重以生活的角度渗透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以生活 的语言解读课程知识,使学生逐步内化相关知识。本文将加强课程生活化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美育,在良好 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关键途 径,以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开展道德与 法治教学,关注到学生在课程中的参 与度和情感获得,使其明确道德是一 种感化力量、法治是一种约束力量, 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同时提升法治意识和 法治观念,在生活中借助相关知识解 决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 程中的应用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凸显了以人为 本的教育原则,教材中体现了中华传 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校园安全、 情绪管理、道德准则、道德素养、正 确价值观等相关内容,充分地关注到 小学生的成长需求、成长困惑。在核 心素养视域下,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 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活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于课程中知 识理论、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不足,常常造成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问题,而生活化是应围绕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展开教学。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情境为主开展的教学活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将学习内容作为行为准则,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规范行为举止,培养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懂法治的新时代青少年。同时以生活化教学丰富教学资源,选择符合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便于教师提升教学深度,使学生强化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目标
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 目标,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应紧 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剖析其教育内涵,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开拓学生的思维, 通过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梳理课程脉络, 使其更好地消化知识内容,以此加强 教学与生活的联动性。同时教师在优 化生活化教学方案中,也应做到与时 俱进,结合当前热议话题引发学生的 话题讨论,体现生活化教学的前瞻性 和延展性,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 思维。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不仅是通过各学科的学习掌 握学习技能,更是通过教学实现育人 价值,且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更强 调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法治 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要从娃娃抓起, 以生活的角度开展教学更易于学生理 解的法治教育。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 治课程教育中,应从生活的角度引发 学生的深思,使其在学习中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勇于探究,不断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道德修 养,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个人生活与公 共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使其具备社 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并树立正确的思 想观念。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渗透生活化 教学的对策
(一)以生活案例导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培育学生健 全的人格,通过生活案例导学的方式, 加强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动,以多元 化的教育方式,构建良好的教学空间, 使学生课程中以生活案例作为约束不良行为的镜子。在生活案例的探索中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塑造良好品格。
以《学会沟通交流》教学为例, 教师通过生活案例导学,促使学生学 会交流、尊重他人意见,当与他人看 法不一致时能够有效沟通、坦率交流。 例如教师以“番茄炒蛋”为生活案例, 引导学生谈论喜欢“咸口的番茄炒蛋” 还是“甜口的番茄炒蛋”,在生活案例 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自己的 喜好和想法。而后教师将学生导入到 “沟通、交流”的教学中,以生活案例 引发生活启示,例如在生活中要正确 对待不同的看法,在案例的分析中可 以了解到,每个人的口味、习惯不同, 一些人喜欢甜的、一些人喜欢咸的, 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甜的而否定“甜 口番茄炒蛋”是好吃的食物,同样在 沟通交流中要真诚坦率,不能因为迎 合他人喜好而说假话,当在沟通交流 中产生分歧要保持冷静,友好地与人 沟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小小的生活 案例引申至思想道德,以小见大,通 过生活小问题探究大道理,敢于表达、 善于倾听,使学生有能力解决成长中 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也 应回归于生活,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生 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 意义,以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法 治意识、道德观念。同时教师综合考 虑教学内涵、学生特点等因素,优化 教学方案,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 化情境,避免因为小学生与成年人思 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造成教学偏差。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结 合教材中的教育内涵剖析与生活实践之 间的联系,以小学生的思维角度设计教 学方案,充分发挥课程中的育人价值。
以《选举产生班委会》教学为例,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置于具有真实 性的教学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课堂体 验感,并在情境中了解班委会的分工 与职责,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同时增 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贡献意识。首先, 教师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 生的讨论,例如“同学们指导班委会 的职责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体 育委员负责组织课间操”“文艺委员负 责制作黑板报”等,而后教师以微课 视频的方式教学生导入到教学情境中, 微课视频内容结合本节课教学主体而 定,如播放班级选举班委会的过程;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不同班委岗 位的职责,并设置“运动会”主题情 境,了解班委会的职责分工,如在运 动会前开展班级动员会需要哪个岗位 的班委组织、运动会项目训练需要哪 位班委组织、运动会班级宣传工作需 要哪位班委组织、运动会现场纪律需 要哪位班委组织等,为一个主题情境 中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班委职责,同时 渗透在班委组织活动中要明确分工、 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最后, 教师围绕着一个主题渗透知识,使学 生在主题情境中剖析其中的道理,明 白在班委工作中要具有服务意识和奉 献精神,进而树立良好班风。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 材中体现个人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 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 几个方面的教学内涵,使学生传承中 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以生活 化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礼貌、 乐于奉献、勤劳勇敢、遵纪守法、诚实 守信、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围绕 着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活动,促使学 生全面参与到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参 与感,同时体现现代教育的交互性。
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为 例,开展法律小课堂,明确法律与纪律、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 确的法治观念与意识,使掌握法律保 护了公民的权利、道德和法律规范着 公民的行为、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民 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 律、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等 主要知识点。例如教师基于本节课主 题组织开展法律小课堂:案例 1 :李 明同学私自使用了王华同学的铅笔; 案例 2 :李明同学的父亲酒后驾驶车 辆,发生交通事故,并驱车逃离;案 例 3 :小丽的父母在小丽 3 岁时离婚, 由小丽母亲抚养其长大,但在小丽 8 岁时,小丽父亲拒绝支付抚养费;案 例 4.李阳邀请同学到一家非常好吃 的馄饨店吃饭,但在就餐中李阳的同 学发现这家馄饨店没有营业执照。教 师将生活中的问题整合成不同的案例, 并引导学生在法律小课堂中辨析不同 案例是道德行为问题、还是违反法律 的案件,使学生明确法律规范着人们 的行为,同样也保护着公民的权利,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与颁布具有强制力 与权威性。
(四)在生活中提取教育素材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注重提取生活中教育素材, 使课程教学系统化,在教学中引发学 生的共鸣与共情,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增强行为意识。另外在学习《道德与 法治》中,小学生很难理解自己没有 参与过的事情,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 较为困难,教师取材于生活,有利于 学生想象和理解,在学习中充分理解 法治要求、道德标准,进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 规范的行为意识。
以《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为例, 在生活中提取教育素材,使学生增强 法律意识与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 己,在生活素材中了解什么是未成年 人、未成年人受到哪些法律保护。例如教师在家庭生活中取材,促使学生 以自身的成长阶段分析不同的权利与 义务,如“小美今年 12 岁,父母作 为小美的法定监护人有保护小美、管 教小美的权利与义务,在小美的成长 中,父母应关注小美的生理、心理变 化,采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小美,并引 导小美参与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 而小美在生活中也应听从父母的教导, 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孝敬父母,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小美 成年后,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与 义务”。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生活视 角取材教育内容,促使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
在生活化教学视角下,教师应建 立教—学—评课程体系,不仅要重视 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把握学情,建 立课程评价,在教—学—评课程体系 体现核心素养内涵,培育学生良好品 德。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 教研工作,一方面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核心素养、人文 素养等联动在一起,另一方面要加强 学情调研,掌握学生的学习优势、性 格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的互动 性,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拉近学生 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以亦师亦友 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促进学生深度 学习、深度探索;在“评”的过程中, 突出教学反馈的重要性,以学生互评 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以教师 点评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正确的知识点 梳理知识结构、以学生反馈的形式促 进教师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 法治教学应围绕着教材内容明确各单 元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联动性, 如跨学科融合、大单元教学等,重新 整合教学资源、规划教学结构,使课 程更加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教师 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也应围绕着 教学目标,优化作业形式和内容,避 免为学生增添学习负担,以生活化作 业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增强学生的 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问 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另外基于明确的 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入挖掘生活化教 学资源、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使学 生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在生活问题 中联动课程知识,从而建立良好的道 德法治观念和意识,并体现道德与法 治课程教学的立体性和全面性。
(三)注重教学联动
道德、法治不仅存在于课本中, 更体现在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注重教 学的联动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断渗 透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要开展家校共育,将校园中 的教学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加强渗透道德观念、法治的意识,实 现课堂知识与家庭生活的无缝衔接, 以校园的小课堂引申至社会的大课堂。 另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联动社 会相关组织、部门为学生提供社会服 务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参与到社会实 践中,譬如到养老院开展慰问演出、 到公园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等,提升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将教学引入到实际 的生活环境中。
(四)注重渗透法治观念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 师应紧紧围绕教这教材内容展开教学, 并将其拓展到生活中,同时将生活问 题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使生活、教学联动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效渗透道德、法治观念,学生也可 以在课程学习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 所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材 内容,从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在教 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个 性化特征优化教学结构,强化学生的 道德修养,使其具备社会生活的基本 规则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在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影响 着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应以生活化 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核心素养内涵 的理解,以良好的教学体系、新颖的 教学视角,提升教学有效性,结合生 活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 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羽 .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作用探 究 —— 以《生命最宝贵》 一课为例 [J]. 考试周刊 ,2021(79):148-150.
[2] 许鹏 .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 德与法治》中的应用—— 以六年级 《我们是公民》为例 [J]. 文渊 ( 高中 版 ),2019(9):31.
[3] 林素娟 .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 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以部 编本三年级上册《过年啦》一课为例 [J]. 考试周刊 ,2019(68):128.
[4] 罗圣梅 . 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小学《道德与 法治》学科为例 [J]. 百科论坛电子杂 志 ,2020(18):1899.
[5] 杨震 . 核心素养导 向下 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1(17):486.
(作者范晓华 , 山东省聊城经济技 术开发区东城小学二级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