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22: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三全育人”,然后分析了“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最后论述了“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包括完善教学大纲,建设思 政团队;改革教学模式,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坚持因材施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随着国际话语权的日益增强,我国对于国际化复 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新时代的高等教育 要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充足准备,既需要承 担其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还应当引领学生道 德规范及价值导向的建立与健全,使学生会讲中国故 事、传播中国声音,进而沟通中国与世界[1]。大学英语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人文学科公共基础课,旨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及运用能力,承担着为新 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 要使命。

  面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甚至是不同的价值观 念带来的文化差异,如何因势利导,有效应对文化差 异带给学生的思想冲击,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师需要思 考的重要问题[2]。要想培养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要 肩负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堂始 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内容的中心环节。基于此, 本文主要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考虑大学英语课 程学科特点的前提下,以“三全育人 ”要求为指导,引 导学生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拥 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

  一、“三全育人”概述

  “三全育人 ”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7年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具体是指全员育 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 ”要求高校将 思政教育融入人、时间和空间三个层面,并要求高校视培育既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社会 主义优秀接班人为己任。 同时,《意见》也明确强调, “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 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3]。杨国 萍、王毅[4]认为,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教育 者需要在宏观的教育体系下,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机 制,包括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及学科的综合素养课 程,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向立体化、全方位育人的方向 转化[5]。

  “三全育人 ”具备互融性、协同性、系统性三个特 点,该模式具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 教育者 必须从教学制度、授课平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建 设等多个层面同行同向推进[6],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 “三全育人 ”模式,才能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长久助 力,进而可以确保教育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行。 自“三 全育人 ”综合改革实践的布局提出以来,学界对其进 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并结合教学改革的各项 实践为“三全育人 ”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概念和实践支 撑。例如,陈蓓[7]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多个维度,依托“三全育人 ”体系,对课程进行全方位 优化和构建;刘志伟等[8]也根据课程特点和“三全育 人”理念的指导,提出“三层面八要素 ”的课程思政育 人模式。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 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辩 证地对待西方文化与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师应将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知识内容与思政课程内容有 机结合,守好教育主阵地[9]。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特 别是随着新媒体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英语课程思 政教育的实施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如下。

  第一,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不足。李晓旭认 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多“配合 ”而少“融 合 ”,即部分教师在讲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仍然认为思 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应为互补关系,认为只要配合 课程思政的要求在课堂上添加思政内容即可,既不考 虑内容的时效性,也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因而准 备的思政教育内容比较陈旧、单调、枯燥,无法调动学 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改革浮于表面。另外,比起自 己准备思政内容,大部分教师更愿意将思政教育的责 任交给专职思政教师,从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与课堂内 容相结合的重要性。

  李晓旭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考察了云南 两所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数据表明, 仅有 3.6%的学生认为教师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 贯穿课堂始终;高达 60.0%的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 政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 由此可 以看出, 尽管课程思政改革在高校已推行了一段时 间,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重教轻育”这一现象仍然 普遍存在。部分教师虽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容中植入 课程思政,却也是“大水漫灌 ”或手段单一,忽视了学 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课程思政内容需求的多样性, 未能成功地将思政内容与时代发展规律相结合,同 时也忽略了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 大学英语课堂的方方面面。

  第二,思政教育内容与授课内容融合路径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都以课本内容 为主,且课本内容更新换代速度慢、呈现形式单一,同 时缺少思政素材。传统课堂中,思政素材与课堂内容 的融合由教师主导,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学生 的课堂体验。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及市场经济的不 断冲击下,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他 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新媒体, 但长期受互联网短视频、 论坛等的影响,难以辩证地区分互联网上输出的观点 内容,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且在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 会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思想行 为方式的影响,这些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将不可避免 地冲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因此,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如果想将课程思 政贯穿课堂始终,既需要考虑到思政内容本身的趣味 性和时效性,也需要考虑到在新媒体冲击下如何“另 辟蹊径 ”,开拓更加吸引学生兴趣的思政内容与课堂 内容的融合路径。

  第三,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参与不足。学生在大 学英语课堂学习的知识都以英文语言体系、文化背 景为主, 而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等的认同感,引导学 生形成全球化视野和大国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 设贡献力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学习 的行为主体,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却不高,主要 表现为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 绪和抵触心态,兴趣泛泛;在参与课程思政活动的过 程中,多为被动参与和消极应付,难以积极主动地进 行深入思考。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英语课 程思政教育的成效。

  概言之,本文将依托以往的“三全育人”实践模 式和经验,探讨“三全育人 ”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 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并有效规避上文提 到的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 难与挑战。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完善教学大纲,建设思政团队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在初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 授课的方式将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实现与社会的快速接轨。随着时 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一 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方 法自然需要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适时调整, 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今后的社会角色[10]。大学英 语作为一门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的公共人文学科, 更加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改 变。从 1985年最初的版本至今,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 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改,并于 2015年最终确 定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 学生的个人学习目标与学习需求,同时也更加注重英 语作为一 门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这是对教师“个 性化教学”的要求。 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 确提到“要培养具备一定英语应用能力、较高文化素 养……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 ”。

  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既要结合 学生的实际需求,也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将积极、正确 的价值观寓于教学内容。

  而要想解决上文提到的课程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及教师“重教轻育 ”等问题,教师首先必须紧密围绕家 国情怀培养的总目标,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定期更 新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只有以紧跟时代步 伐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内 容才可以发挥出应有的育人效果。为了促进教学大纲 与思政内容的融合,笔者认为,可以从大纲中的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到大学英语作为一 门语言课程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的本质 目标,也要综合考虑到思政育人的总目标。因此对于 教学目标的修改,应当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 出发,做出相应调整。知识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学生 做到对于讲授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教师还应当适当 添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容;能力目标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考能力、小组合作精 神等,充分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的中心环节;情感目 标方面,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培养学 生的优良品格[11]。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需 要将知识更新与思政更新融合在一起,即贯彻时效 性的要求。因此,大纲的制定既需要考虑到教材内容 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也需要深入挖 掘教材中具有时效性的思政素材。最后,在教学评价 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大纲应强调过程性考核和形成 性评价。 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 体验,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摒弃 曾经的“成绩决定论 ”,减少终结性评价在课堂所占 比例,以便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倡学生的个性 化发展。概言之,只有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以评促教,相互促进。

  教学大纲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需要每一位大学英 语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考虑到公共课教师课业繁 重这一客观事实,笔者认为可将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 组成思政团队,让其互帮互助、分工协作,搜罗教材内 容外蕴含的课程思政知识,建立本课程专属的思政语 料库。同时,为方便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各高校还 可以建立语料库共享平台,共同促进、通力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高 校也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和专职思政教师中 “牵线搭桥 ”,由专职思政教师提供更具时效性、高度 契合社会热点的思政内容,从而丰富语料库,实现思 政语料的与时俱进。 这种思政语料的积累方式既可 以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师,也可以使其同其他专 业的任课教师互相交流和交换意见,进行资源共享, 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更新,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 内容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这也是“三全育人 ”中全 过程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朱智清[12]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革新相关教 育活动的形式,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 升。因此,在科技进步并推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高校 教师应该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并依托互联网中诸多 的教育媒介,进行教育活动革新。笔者认为,在教育实 践活动中, 除了课堂本身,学校和教师也应当重视第 二课堂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中的重要性。

  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重要社交和娱乐工具。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 有速度快、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等优点,不论是学生 还是教师,都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各类互联网信息之 下,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要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就必须认识到学生对新媒体的强烈依赖, 以及其对 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作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并不 意味着完全摒弃原有的教学和育人模式,教师应当 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 积极挖掘和探索短视频等新 媒体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实 效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思政内容讲授时,可适当插 入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或动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 生兴趣;设置社交媒体账号, 自己进行短视频的拍 摄,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样在寓 教于乐的同时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外,教师 也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以直播、视频 录制或公众号撰写等方式在课下把思政内容传播给 学生,将红色基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给学 生,这样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有 参与感,从而有效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借助新媒体形式,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也必须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 作用。 例如,高校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如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 神。除依托学校举办的英语相关专业比赛,也可以年 级、专业、班级、小组等各种学生组织形式为单位,进 行红色知识英语竞赛、英语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以此继续发挥第二课堂在教 学环节中的重要性,进而实践“三全育人 ”中全方位 的要求。

  (三)坚持因材施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学生是课堂行为的主体, 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在 秉承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这 个课堂主体在课堂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这也是“三全 育人 ”中全员的要求。

  要想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就需要重视学习主体 即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参与过程。也就是说,大学英语 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 理念,适当地应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把课堂主动 权和话语权适当地交予学生,切实尊重学生的想法。 例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 第五单元“OvercomingObstacles(克服困难)”教学中, 教师可以布置课堂讨论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分享自己在生活或媒体中了解到的不怕困难、勇 于克服困难并最终走向成功的案例,并以小组形式进 行课堂展示。像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 技巧的金牌获得者徐梦桃,为了追逐自己的冬奥梦, 日复一 日克服伤病、赛场失意等身体和心理上的重重 困难,最终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这届冬奥赛场 上。 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值得学生学习,学 生也会被徐梦桃的爱国情怀所触动,从而形成一定的 家国情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

  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师也 可以对思政内容进行拓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 生,这样不失为一种双赢的教育实践。在以学生为主 体的课堂思政中, 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调节者, 而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当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 时,其学习主动性也随之提高,并最终回馈到自身的 专业文化知识及文化素养中。因此,坚持育人为本,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 时,可以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水漫灌 ”的教 学形式,如此一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寻 找感兴趣的思政素材,并将自己的素材分享给其他学生,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课堂成果中积累和更新思政 语料库,从而实现双赢,最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怀有爱国情怀 的接班人,高校教师既要以教书为己任,又要承担起 育人的伟大使命。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环节,而“三全育人 ”是指导思政教育的总体方 针。实践证明,“三全育人 ”具有其先进性和实效性。大 学英语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 人才的责任,还应当成为一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课程。因此,在“三全育 人”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师需要通过强化自身 的政治引领作用、价值观导向并创新育人方法,将“三 全育人 ”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要求体现在教学 环节的方方面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培 养出来的人才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有坚强的爱 国意志。

  参考文献:

  [1]李晓旭.“三全育人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生态链构建[J].武 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97-101.
  [2]董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现状述评[J].文 教资料,2020(35):130-131.17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 工 作的 意见》[EB/OL].(2017-02-27)[2023-05-10].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
  [4]杨国萍,王毅.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专业“三全育人”路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40(3):141-144.
  [5]史艳芬,朱梦皎,杨毅,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 路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研究,2021.51(1):101-106.
  [6]张仙智.高校“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实践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 育,2020(7):97-101.
  [7]陈蓓.“三全育人 ”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开 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4):32-34.
  [8]刘志伟,焦纬洲,祁贵生,等.“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化工热力 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4):54-59.79.
  [9]方欢欢.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对策研究:以《新视野 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20-23.
  [10]罗国珍.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再认识:教学大纲变化视角[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41(3):69-72.
  [11]徐媛媛,李潇.思政育人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反思与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125-126.
  [12]朱智清.试论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J].湖 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78-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2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