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诗歌是中国文学体系中出现最早、历史最悠久、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语言精练、意味深 远、情感丰富、韵律鲜明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诗歌鉴赏是重要的组成 部分,但由于教材上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学生理解欣赏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帮 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诗歌。文章对诗歌鉴赏教学的价值和要点进行阐述, 提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的诗歌鉴赏教学与《普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 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存 在一些问题, 如过于注重字词讲解, 忽视整体解读, 破 坏了诗歌的意境,或者重视字面意思而轻视审美欣赏 等。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诗歌鉴赏的意义与要点, 根 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价值
(一)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诗歌不仅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途径,也是记录文化 的工具 [1]。我国的古代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包 括衣食住行、传统节日、科举职官、古代礼仪等,许 多作品还体现了儒、释、道等思想文化。学生通过阅 读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可以走进特定的 历史环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文化氛围,透过作品理解 我国的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同时,语言本身就 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反 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的思考,而古典诗歌的语言是 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 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而诗歌就 是学生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 好的文学作品鉴赏态度,关注他们的审美体验。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文化导向,包含 了《诗经》、《楚辞》及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 典诗歌类课文的内容、体裁、创作时期均较为丰富, 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的风格。学生通过学习这 些经典的诗歌,可以让古代著名的诗人对话,理解他 们对于不同时代思想文化的感悟,传承诗中的优秀民 族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作品 中的丰富形象,品味优秀作品中的巧妙语言,体会文 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由此可见,阅读鉴赏能力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对作品 语言的理解、对艺术风格的体会等 [2]。相较于现代文 学作品,古典诗歌的理解难度更高,但同时也可以更 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语文教师采用恰当的 方法, 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阅读, 能让学生的情感、 思维与诗歌内容相融合,形成共鸣,是一种自发参与 的自主体验过程。诗歌鉴赏的方式和角度也是多元化 的,例如,可以从诗人着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人 生经历、写作特点、创作动机等,感悟诗人写下诗篇 的本意。又如,可以从现实世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 诗歌中流露的品质、观点,或从历史、民俗、心理等 角度来解读诗歌。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对 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判断,在与诗歌对话的过程 中,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提升学生审美趣味
审美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但“美”的 概念比较虚幻,不好琢磨,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事实上,“美”就蕴含在文学作 品中,当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时,读者会产生美的感 受,而诗歌更是多种美的集合体, 包括语言美、韵律美、 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等,不同诗歌在美的表达与 诠释上各具特色 [3]。教师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可以使 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激发他们发现美、追求美的动力, 引 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审美观念, 学会分辨真伪、善恶、 美丑。《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 要充分发挥诗歌作品的优势,引导学生感受美,提升 他们的审美品位与鉴赏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要点
(一)讲解与感悟的结合
诗歌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需要教师耐 心讲解与分析;但诗歌鉴赏又是一个自主体会与领悟 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采取讲解与感悟结合的方 式,既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本身的思考,也要 适当提点和指示学生,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新的定 义,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布置任 务、语言提示等多种方式,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而 学生则要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力,发挥主体的作用。语 文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师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处 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诗歌鉴赏的重点在 于感悟,“感”指的是感性体会,包括学生对诗歌的诵 读、欣赏、想象等;“悟”指的是学生对诗歌作品深 层次的阐释、品鉴和评价,需要学生主动探究,是教 师难以替代的 [4]。同时,教师的讲解也是必要的,适 当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要注意的 是,教师的“讲”不应是翻译字面意思,而是要从整 体层面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与诗歌文本之间形成 有效的交流感应。例如, 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 教 师如果逐字逐句讲解,反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情 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曹操创作这篇诗歌的背景 与动机,然后将“朝露”“明月”“乌鹊”等意象与作 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歌中求贤若渴的主旨与情感 [5]。
(二)自主与互动的协调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主动参与的过 程中,实现学习水平的提升。怎样处理好自主思考与合作互动的关系,是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需要思考 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 析判断”。教师需要将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作 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 本身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审美观念不同,所以感 悟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当尊重这种差异,并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对 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延展与补充。但由于高中生本身 的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比较有限,所以他们在分析诗 歌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片面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 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 动,让他们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表 达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整合起来并进行 总结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答案,将学生的思想凝聚起 来,多角度、立体化地分析诗歌。
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教师提出 任务:从人物焦仲卿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悲剧故事 的原因。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与同学讨论说出了许多 与教参资料截然不同的观点,如有的学生从心理学的 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焦仲卿从小跟随母亲长大,所以 可能会过于依赖母亲,存在“恋母情结”;有的学生 认为焦仲卿的做法不够周全,他可以带妻子一同去办 事,或者和妻子一起回娘家,说明缘由,这样刘兰芝 的母亲、兄长就不会产生误解,也不会急着为刘兰芝 安排新的郎君;有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刘焦 婚姻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古代社会的思想环境 下,刘兰芝的母亲对女儿回到娘家的事情感到悲痛和 耻辱,兄长也急切地想让刘兰芝嫁出去,刘兰芝既不 能回到丈夫家,又无法在娘家容身,最终导致悲剧结 果;而如果放到现代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悲剧或许就 不会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自己的思考和观 点,又能够积极交流,相互分享,有利于打开阅读鉴 赏的思路,对文章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
(三)语言与审美的交融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既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水平,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6]。教师要从语言和审 美两个方面来设计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案。诗歌具有语 言简洁凝练的特点,由于字数较少,所以诗人往往在 遣词用句上十分斟酌,力求用最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 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同时还要考虑韵律、平仄等因素。 诗歌对于字词的运用更加挑剔,语言艺术水平也相对 较高。然而,许多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过于注重对 语言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样反而破坏了诗歌整体的美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 诗歌的审美性,通过多方法诵读、多媒体教学、联想 与想象等方法, 引导学生走进诗歌, 体会其中的美感。 教师要处理好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也是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体现。
(四)主导与主体的平衡
新课程改革将教师定义为课堂中的“主导”,要求 教师平等地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向导、同伴,要运用恰当的 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语文教师要认 真思考自身与学生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作用,保证主 导与主体之间的平衡。例如,在教学《登高》时,教 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杜甫的资料,可以是杜甫 的生平经历,可以是杜甫的其他诗作,也可以是关于 杜甫的历史故事等。学生将这些资料拿到课堂上来分 享交流,而教师则负责整体的活动设计与引导,将学 生表述的主要内容整理记录下来,并进行补充和总 结,从而使学生对诗人杜甫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然 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分句品读、意境想 象等方法,对《登高》这首诗进行深入详细的品鉴。 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 能力,又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高 效有序地进行。
三、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
(一)朗读吟唱,感受诗词之韵
古人十分重视“读”的学习方法, 如“诗读百遍, 其 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等。通过诵读的方式,学 生能够不断深化对诗歌的记忆, 对其中的节奏、韵律、 字词读音等形成感性的认识,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 体会其中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将“读”作为诗 歌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诵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划分为音读、意读和情 读三个层面。音读指的是正确朗读诗歌中的字词,读 准全部的字音,特别是一些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 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 内容。同时,音读还包括诗歌整体的节奏,要让学生 了解停顿的地方,掌握诗歌的节奏。四言诗的节奏大 多为“2/2”,如“青青 / 子衿,悠悠 / 我心”;五言诗 大多为“2/3”,如“涉江 / 采芙蓉,兰泽 / 多芳草”; 七言诗的节奏通常为“2/2/3”,如“舍南 / 舍北 / 皆春水, 但见 / 群鸥 / 日日来”。节奏上的划分有助于深化学生 对诗歌的理解,让读诗的声音朗朗入耳。
意读指的是理解性的朗读,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 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 的引导,通过语言提示、提供参考资料等方式,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如在读《登高》的时候, 教 师可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孤身站在高处,耳边疾风呼 啸, 放眼望去, 看到的是无边的落叶与滚滚长江水, 然 后让学生用较缓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进行诵读,感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作风格。
情读指的是要读出诗歌中的情感,这也是诗歌诵 读的最高标准。学生只有与诗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将 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过程, 才能充分彰显诗歌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教 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诗歌改编的现代歌曲。例如, 在 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 教师可播放《经典咏流传》 节目中的歌曲《将进酒》,歌曲时而低沉柔缓,时而高 亢激昂, 既表现出了李白政治道路遭遇挫折的忧愁, 又 体现了他豪放不羁、洒脱饮乐的人生态度,舞台与表 演的渲染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教 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过程,从而使朗 读更具感染力。
(二)领悟意象,体味诗词之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构建 诗歌意境的关键。许多诗人并不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 想法,而是借助一定的景物进行表达。在诗歌艺术发 展的过程中,一些景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成为诗 歌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例如,月亮在诗歌中通常代表 着对故乡、亲友的思念;红豆通常有相思之意;柳树、 柳枝经常被用在离别诗中,代表挽留、惜别的意思。
意象不仅赋予了诗歌更高的审美价值,还能够承 载更加丰富的信息。例如,李煜在创作《虞美人·春 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亡国之君。诗 人作为南唐后主,见证了国家的沦丧,自己也落入敌 人之手,时刻有性命之忧。面对这样凄楚的境遇,似 乎用再多的笔墨也难以书写内心的忧愁。然而,诗人 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苦楚,而是用“一江春水”的意 象承载了无限的愁绪, 表达了对故国缠绵不尽的哀思。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其中的意象,引 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含义,从而体会诗歌中的意境,了 解诗人的所思所感。
(三)咀嚼打磨,品读诗词之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品读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关键。 但诗歌艺术与其他的文学形式不同,具有“含蓄隽 永”的特点, 是一种含而不漏、意在言外的艺术形式。
受到格律的限制,诗歌的字数有限,所以诗人在创作 时往往会字斟句酌,揣摩推敲每一个字,尽可能准确 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 细细地品读诗歌中的一字一词,体会诗人遣词用字的 心思,对诗歌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分析。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十分形象传神地描写了作者 眼中的景色。在品读这一句的时候, 教师可提出问题:如 果更换一个字, 写成“浪涛拍岸”,你们觉得好不好?让 学生进行对比探讨,分析两个字不同的含义和感受。 经过仔细的分析, 学生可以发现, 虽然“惊涛”与“浪 涛”描写的景物相同,但“惊”字更能够体现浪潮的 汹涌澎湃, 给人以震撼的感受。又如, 在教学《登高》 一诗的时候,教师可提出问题:“落木与落叶有什么区 别?”让学生围绕“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进行重点 品读, 通过反复、对比朗读的方式, 感受其中的差异。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做出一定的提示:“落叶”通常 是指春夏交替之际包含着水分的树叶;“落木”则添了 一层干燥的意味,更加凸显秋尽冬至、万物萧条的气 氛。“叶”字还具有一丝清秋、绵密的意思, 而“落木”则 显得干枯、枯燥, 给人一种深秋时节、寒风凛冽的感受。 在古典诗歌中,替换一个字就可能导致整体意境的变 化,而用好一个字,可能会拔高诗歌的境界。语文教 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 态度,深入分析其中的字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推敲 与揣摩,实现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提高学 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四)深度思考,探寻诗词之界
许多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 语言艺术与审美价值高, 还因为其中蕴含着思想哲理。 我国古代向来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许多诗人 都会将自己对人生、国家、社会的思考融入诗歌,所 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经常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 身世和所处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创作时 候的想法,深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例如,李白的诗 歌大多洒脱飘逸,这与当时大唐盛世的背景是分不开 的,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许 多诗歌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 风格。曹操生活在动乱的时代,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招 揽人才,统一天下,结束纷乱的战争。苏轼在政治道 路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到了人生的后半段更是接连被 贬,而他也逐渐看淡了功名,将人生重心从政治转移 到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思考上,所以苏轼的许多诗作中虽然蕴含着淡淡的愁绪,但更多的是一种豪放洒 脱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了解作者生平是深入体会 诗歌思想精神的重要前提。
在介绍诗人生平经历的时候,教师不能像流水账 一样进行叙述,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人的经历,了 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与诗人产生心灵上的沟通。例如, 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 简要讲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并提出一些问题,如“陶 渊明曾经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 职,可见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求官对他来说不是一 件难事,那么他为什么宁愿选择田园生活,也不做官 呢?”“如果你是陶渊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等。问 题引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将诗人经历、 作品、学生连接起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诗 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气节和品质,通过诗文来感受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也 是一个难点。《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诗歌作品的特点 和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讲解与感悟、自主 与互动、语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通过朗读吟唱、理 解意象、细细品读、深度思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由 浅入深地赏析诗歌作品,对诗歌的语言、节奏、意境、 情感、思想等形成深入的体会,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鉴 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学虎.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达 能力[J].语文天地,2020(28):26-28.
[2] 徐晓璇. “文本细读法”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大学,2020.
[3] 唐飞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 学[J].广西教育,2020(30):124-125.
[4] 罗艳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鉴赏能力的培 养[J].考试与评价,2020(7):7.
[5] 费静珠.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应 对策略[D].宁波:宁波大学,2020.
[6] 罗朴.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与教 学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0.
作者简介:郭群英(1976.8-),女, 湖南郴州人, 任教于福建惠安第三中学, 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