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5 15:54: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 , 构建学科教 育 共 同 体 , 是 增 强 语 文 课 程 思 想 性 、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 。 文章以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 , 探究新课标背 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 。 在初中语文教学 中 , 教 师 可 通 过 跨 文 本 组 合 、板块化组合 、 实践性活动等路径实现两者的融合 。

  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 , 构建学科教 育共同体 , 是增强语文课程思想性 , 落实立德树人 任 务 的 重 要 途 径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22年版) 》(以下简称 “新课标 ”) 明确指出 , 语文 课程具有育人的价值 , 要坚持德育为先 , 提升智育 水平 , 加强体育美育 , 落实劳动教育 。 因此 , 语文 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的劳动情感价值 , 探索两者深 度融合 的 有 效 路 径 , 引 领 学 生 从 “课 本 ”走 向 “生 活 ”, 从 “认知 ”走向 “实 践 ”, 在 语 文 学 习 与 实 践 中 获得强有力的 情 感 触 发 与 思 想 引 领 , 激 活 生 命 潜 质 , 实现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 达成 “五育 ”并举 、立 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一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 值重构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 ”, 这与陶 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高度 一 致 。 陶行知主张 “在 劳力上劳心 ”, 将 “劳心 ”和 “劳力 ”有机结合 , 否则 教育就容易出现两个极端 , 培养出 “田呆子 ”和 “书 呆子 ”。他指出 , 在劳力上劳心 , 是一切发明之母 。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 , 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语文教学 融合劳动教育应吃透新课标理念 , 坚持以劳动教育 理论为引领 , 重构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之价值 。
\

  1. 以情育人 , 深挖文本劳动情感价值

  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应立足于语文学科自身 属性 , 使之区别于劳技课 , 用语文的方式达到劳动 教育的目的 。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 , 坚 持以情育人 , 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劳动情感 价 值 , 以语言赏析为基本手段 ,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 生体会劳动情感 , 感悟劳动精神 , 发现劳动对成长 的价值 , 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劳动素养协同发 展 。劳动情感价值挖掘应因文而异 , 从 不 同 角 度 、 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教育 。

  如《老王》一文 , 课文刻画了三轮车夫老王的形 象 , 他以出卖劳力为谋生手段 。教师可以借助老王 的形象分析 , 引导学生感受特殊时代背景下底层人 民的劳动生活之艰辛 ; 再如《中国石拱桥》, 可以结 合中国石拱桥精妙绝伦的工艺 ,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 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 激发学生劳动创造意识 。通 过差异化挖掘语文教材劳动情感资源 , 引起学生思 想情感上的共鸣 , 从而起到陶冶情感 、引领学生思 想的目的 , 让劳动教育 真 正 体 现 语 文 学 科 “以 情 育 人 ”的显性特色 。

  2. 以劳引美 : 开发文本劳动美育价值

  新课标强调学科融合 , 这是由学科之间的关联 性决定的 。从 学 科 本 质 分 析 , 语 文 教 育 、 劳 动 教 育 、审美教育具有一致性 , 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交叉点 , 育人方 式具有融通性 。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 需要 , 重视开发教材文本劳动美育价值 , 以劳动教 育引发学生审美愿望 , 在丰富的审美体验活动中培 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劳动美育应做 到因地制宜 , 合理利用人物形象 、文本劳动场景等 资源 , 让劳动之美自然呈现出来 。

  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塑造了一位孤独的农夫 数十年如一 日地在荒漠植树的故事 。通过人物形象 分析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改造自然的精神 之美 , 在荒漠和田园对比中真实感受到 “劳动创造 美 ”的真谛 。此外 , 教师还可以借助文本对农夫 房 间的描写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 餐具洗得干干净 净 , 地 板 上 没 有 一 点 儿 灰 尘 , 猎 枪 也 上 过 了 油 ” 一句 , 引导学生感受农夫劳动生成的朴素 、干净的 美 , 进而将农夫居住环境和农夫造福人类的精神进 行关联 , 引导学生立体地感受农夫劳动创造的 美 , 让学生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

  3. 立德树人 : 提炼文本劳动道德价值

  当前 , 教育面临着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的重要 命题 。新时期 学 校 教 育 应 以 “立 德 树 人 ”为 根 本 任 务 , 将立德和树人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中融入 劳动教育需要教师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提炼教 材文本的劳动道德内涵 , 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劳 动者的职业道 德 , 并 将 之 与 时 代 精 神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帮助学生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劳动精神 , 让 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

  如《美丽的颜色》一文 , 课文记叙居里夫妇在简 陋的棚屋里耗费四年时间提炼出镭的过程 , 充分表 现出居里夫妇献身科学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时代 所需要的敬业精神 。学生感受到居里夫妇为了科学 事业发展达到忘我境界 , 推动人类科学不断向前发 展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 , 撰写颁奖 词 等 形 式 , 将居里夫妇的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 , 无形中达 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

  二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 现路径

  劳动教育并不等同于劳动 。 陶 行 知 先 生 指 出 ,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 “劳动 ”, 更要重视 “教育 ”, 即劳动背后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背景下 , 教师应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立体化路径 , 让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 构建语文与劳动教育学科共同体 , 引领学生在生动的语文学习与实践中获得强有力的情感触发与思想引领 。

  1. 跨文本组合 , 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劳动真谛

  劳动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 , 教师应根据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机组合 。通过跨文本组合 , 将教材文本劳动教育资源进行聚合 , 给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丰富的资源 。 同时 , 跨文本组合也有助于组织学生开展比较阅读 , 在比较中更好地感悟劳动真谛 。跨文本组合的方向主要包括教材内文本组合和课内外文本组合 , 通过教材内文本组合促进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 , 通过课内外文本资源组合 , 打破教材束缚 , 将比较阅读推向更深处 , 为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如《台阶》一课的教学 , 可以根据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需要 , 将文本与《老王》《植树的牧羊人》《邓稼先》等文本进 行 组 合 。 围 绕 组 合 的 文 本 体 系 ,引导学生围绕议题 “劳动与价值观 ”展开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阅读 , 引领学生感受劳动者身上表现出的质朴 、感恩 、奉献和敬业爱国等丰富的价值观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要以实际行动学会感恩 , 能够主动投身时代积极创造 。在课内文本阅读基础上 , 教师还可以根据深度阅读需要 , 将教材内文本和教材外文本进行有机组合 , 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内涵 , 引领学生进一 步感悟劳动真谛 。

  2. 板块组合 , 在听说读写中深化劳动认知

  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应强化教 材 载 体 意 识 ,根据教材编制特点合理地推动语文教学 , 让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自然融合 。统编版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 , 将不同文本 、不同教学板块进行组合 。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丰富的板块设计 , 强化教学板块组合意识 , 将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 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劳动认知 。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本单元一共设计阅读 教学 、写作 、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教学板 块 。根据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需要 ,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

  首先 , 品味小人物蕴藏的劳动美 。第一重活动 立足于阅读教学板块和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板块 , 引导学生品味小人物的劳动 , 多方面挖掘小 人物身上体现 的 劳 动 情 感 、 劳 动 审 美 和 劳 动 道 德 等 。如《阿长与< 山海经>》中阿长对我超越保姆的情 感 , 《老王》中老王身上体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恩 之心 , 《台阶》一文中父亲的质朴和执着等 。

  其次 , 展现人物细节里的劳动美 。第二重活动 基于读写结合的视角 , 引导学生揣摩文本对劳动人 民的细节描写 , 感受细节中折射的劳动情感 、劳动 精神和劳动创造的美等 。再通过写作的形式 , 将身 边劳动者感人的细节表现出来 , 展现新时代劳动人 民的劳动价值观 。借助读写活动给学生创造释放情 感的通道 , 让劳动教育做到内化于心 。

  最后 , 歌咏文本中人物的劳动美 。第三重活动 将单元教学板块进行有机整合 , 在阅读 、写作等活 动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参与听说读写的活动机会 , 在 跨板块活动中升华学生劳动情感 。 活动以 “赞颂劳 动美 ”为主题 , 让学生选择 文 本 、名 著 、古 诗 、歌 词等作品中经典的劳动细节片段 , 或自己创作的作 品等 , 以诵读 、歌唱 、表演 、作文比赛等方式展开 活动 。通过跨板块活动促进劳动认知深化 , 使之转 化为学生的劳动素养 。

  3. 实践性活动 , 在拓展迁移中参与劳动创造

  实践出真知 , 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应重 视实践性活动设计 , 在拓展迁移中引导学生参与劳 动创造 , 让劳动素养获得自然生长的机会 。

  一是开展劳动实践 , 丰富劳动体验 。语文教学 融合劳动教育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优势 , 根 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匹配的劳动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 劳动教育类语文实践活动 , 给学生创造亲身体验劳 动的机会 , 让学生获得劳动锻炼的机会 , 让语文教 育和劳动教育合二为一 。如组织学生走进田头 、走 进工厂 、走进社区等场所 , 去观察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 , 感受劳 动 过 程 中 劳 动 者 的 敬 业 、 乐 业 、奉 献 、创造等精神 。 同时 , 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获得真 切的体 验 , 在 不 同 的 劳 动 岗 位 上 进 行 初 体 验 。 观 察 、体验等活动 , 让学生感知劳动 、经历劳动的过 程 。这些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 强化学生 劳动意识 , 也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

  二是引发劳动创造 , 提升全面素养 。学生在丰 富的劳动体验刺激下 , 往往产生劳动创造的 愿 望 。 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创造活 动 。通过劳动创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 让语文 素养 、劳动素养 、审美素养等获得协同发展 。如引 导学生开展 “我为劳动者代言 ”的语文实践活动 , 学 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基础上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整 合 , 包括图片 、劳模事迹材料等 。最后 , 通过撰写 颁奖词 、绘制宣传海报 、制作微视频等方式 , 充分 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 抒发学生对劳动者 的情感 。通过劳动创作活动 , 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发展 , 也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 的劳动价值观 。

  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 有利于学生从 “课本 ”走向 “生活 ”, 在劳动中发展身心 , 更有利于 学生从 “认 知 ”走 向 “实 践 ”, 在 劳 动 中 回 归 教 育 本 真 。语文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应对教学中劳动教育价 值进行重构 , 并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活动特点 选择合理的融合路径 , 以进一 步丰富语文课程建设 内涵 , 拓展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 为学生全面素质发 展开辟新路径 。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 北京 :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4.
  [2] 胡晓风等主编 . 陶行知教育文集[M] . 成都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7: 1.
  [3] 魏本亚 , 王相 . 语文 学 科 劳 动 教 育 的 实 践 路 向[J] . 语 文建设 , 2020(23) : 4- 7.
  [4] 毛正花 . “双减 ”政策下 , 语文教学为 劳 动 教 育 赋 能[J] . 江西教育 , 2022(10) : 65- 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1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