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为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挖掘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教育资源,地处黄河流域的学校应当加强对黄河文化的重视和探索,推动黄河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教育的意义,提出了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策略,论述了黄河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此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文化,小学教育,资源挖掘,融合策略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推动黄河文化教育活动进校园、进课堂,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以及丰富乡村教育教学底蕴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学校和教师挖掘整合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让学生理解黄河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黄河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
将黄河文化引入小学教育活动,对于黄河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扬有着推动作用。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能够有效地针对黄河文化的普及、筛选、传承以及创新制定教学计划,以推动黄河文化的“破圈”。就黄河文化而言,如何开辟新的传承渠道赢得新的生机,这正是推动其与小学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的有效举措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黄河文化活动的爱好者与创作者,并有效地将这些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下去,推动黄河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发挥其育人价值。
(二)有助于乡村教育资源的拓展
从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拓展,从而让学生接触更多教材之外的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和路径上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对黄河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教育渗透,能够有效地丰富语文、数学以及其他各项课程的内容,促进乡村教育资源的拓展,达到黄河文化反哺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黄河文化的渗透能让学习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特色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的成效。此外,学生在黄河文化的熏陶中,能够形成团结、务实、开拓、拼搏的品质,实现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的保护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包括但不限于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黄河沿岸的发展速度,也要关注发展质量,针对黄河生态的破坏问题必须做好全面的应对准备,而人才储备正是其中的重点。从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来看,大多课程以文化知识为主,对于社会问题的涉猎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学生的生态意识薄弱,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亟待进步。推动黄河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有良好的宣传作用,引导学生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深对母亲河的热爱,进而在行动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黄河文化契合乡村小学教育的资源整合方向
(一)黄河文化教育资源整合思路
在整合黄河文化教育资源时,必须结合小学生成长需求以及传承黄河文化的任务,坚持知识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黄河文化教育资源主要涉及基础地理知识、生态内容、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以及人物故事精神等,因此拟定以下基本教育目标。
一方面,通过黄河生态知识和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详细深入地了解黄河的发展历史、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主要民风民俗以及开发保护策略等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黄河生态知识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加深对黄河的热爱,自觉形成保护黄河生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课内学科知识与黄河文化中的内容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造集体学习、合作思考以及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项目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文化精神类教育资源的挖掘
在文化精神类教育资源的选取上,重点挖掘黄河主题的音乐类、美术类创作、不同时期的黄河文化、黄河沿岸人民的故事以及黄河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课外链接等形式,将黄河生态知识和文化构建成体系,满足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例如,黄河相关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歌、黄河相关的音乐作品《保卫黄河》《我们是黄河泰山》《黄河黄》等艺术资源。在收集教学资源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书籍以及开展实践调查等方式,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以及覆盖面。此外,教师需要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课上教学、课下活动。
(三)地域生态类教育资源的融合
想要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黄河文化,加深对母亲河的热爱,教师需要从整合地域生态类教育资源入手,让学生能够大体理解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民风民俗。例如,教师可以从黄河概述、历史变迁、干流概况、支流水系、流域概况、水文开发、开发质量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整合教育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知识必须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以大量文字灌输的形式出现,否则容易为学生增添学习负担,甚至挫伤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图册、制作模型以及提供微课等方式,让相关的知识更加灵活生动,便于融入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
三、黄河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融入常规课程,增强文化滋养
在黄河文化进校园工作中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比较薄弱,导致教育进度和成效难以保证;二是黄河文化的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意味着教师无法仅凭几次宣讲或者专题教育活动就能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必须推动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将其与学生的常规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黄河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展以“黄河颂”为主题的写作课,让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表达自己对黄河的赞美之情。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黄河相关的视频、音乐作品,通过视听刺激唤醒学生的情感;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最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悟较深的一方面进行写作,实现语文课程与黄河文化的融合。比如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黄河相关的知识,如长度、宽度、深度、植被面积、含沙量等融入教学,有助于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耳濡目染地了解黄河。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如英语、综合实践、劳动等,都可有效地渗透和融入黄河元素,让教育教学更具内涵和特色。
(二)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系统教育
将黄河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工作,需要构建教育资源体系和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黄河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往往面临着缺乏教育资源的问题,没有相关教材,也没有系统的教师用书作为参考。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结合当地教育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开发校本课程,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黄河文化资源编撰为校本课程,按照黄河生态、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以及黄河人民等主题整合内容。其次,在完成教材的开发后,应当保证配套教学工作的开展,设计相应的课程实施机制,课程主要交由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负责,如果其他学科教师能够找到校本课程与本学科的结合点,也可以依托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课程频率上要求每个班级每周至少上一节,每个学期开展一次综合评价,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从中有所收获。最后,为保证最大化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集体学习活动,借助信息化平台共同交流关于黄河文化的学习心得,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创建运营一个班级公众平台,供学生彼此启发、相互答疑解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开展校园活动,突出教育特色
黄河文化进校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参与体验,教师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滋养和提升。在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黄河主题的诗歌朗诵、主题演讲、故事、情景剧表演以及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感悟黄河文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拼搏奋进的品质。在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应用“比例尺”相关的知识绘制黄河地图,引导学生掌握方向、方位等知识,与此同时,渗透各种生态知识,最后就学生绘制的地图开展评比交流。在音乐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黄河主题的校园大合唱,带领学生在课余活动期间开展集体练习,为学生讲述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老一辈艺术家对于母亲河的深厚感情。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保护黄河主题的手抄报、宣传画,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在校园的宣传栏内,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既能够放松身心,开阔视野,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组织校外实践,落实生态教育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校内进行的大多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黄河磅礴的气势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黄河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多参观、多实践、多感悟,沿着黄河进行真实的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卫母亲河”活动,带领学生分小组打卡完成增殖放流、植树添绿以及沿岸捡拾垃圾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认识到生态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形成保护母亲河的意识和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沿岸摄影、写生以及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黄河的情境下开展学习,将黄河文化融入学科知识的训练,实现各方面素养的协同发展;可以组织学生走入沿岸居民的家中开展调查活动,聆听老人讲解黄河故事以及奋斗的历史,让学生感悟黄河沿岸人民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带领学生游学返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开展交流活动,总结分享校外实践的感悟,最终形成书面心得,做到内化于心。
(五)依托课后服务,融入“双减”工作
“双减”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为学生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带领学生感悟黄河文化,深化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其一,教师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中国土地日等生态文明相关的节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对黄河生态环境的关注。其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亲自参与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用自身的力量推动美丽中国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黄河周边捡垃圾、做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加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重视。其三,教师可在课后服务的时间,充分利用各项社团活动,对学生和家长做好教育宣传,从黄河生态教育的初衷、内容、具体措施、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家长能够从认知层面接受这一教育内容,从而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宣传引导途径上要坚持线上和线下并行,一方面利用好主题班会、家长会以及家访等传统宣传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的优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线上宣传,让黄河文化能够真正陪伴学生的成长,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四、结语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农村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从中梳理出适合融入小学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不断增进对黄河生态知识的了解,推动黄河精神的传承。在具体工作中,教师可以从常规课程的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校园活动的构建、校外研学的实施以及融入“双减”等方面着手实施,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内化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
参考文献:
[1]吴芍洁.文化认同视角下黄河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J].秦智,2023(2):121-123.
[2]齐文文.基于乡土黄河文化价值开发的乡村学校治理探索[J].华夏教师,2022(25):11-13.
[3]文静.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教育传承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2(4):118-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