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中学班级德育应当丰富德育形式、拓展和延伸德育内容。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晨会等打造德育平 台,用主题活动建设德育高地,用学科渗透开辟德育天地。通过德育路径的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展开德育思考、探究和实 践。只有德育实施到位,才可以让班级德育成为提升学生德育力的重要载体,让班级德育促进学生德育生命的不断生长。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面向初中学生实施德育的时候, 更要认识到只有德育实施到位,才能 让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获得强大的思想力量,实现文 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和谐发展。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在很长的 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途 径就是理论讲授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与进步,尤其是在尊重社会个体的大 背景之下,完全采用理论讲授式的方 式,已经无法让德育目标真正落地。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开辟新的德育 途径,以确保德育方式与学生的成长 需要之间形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基于 这样的认识,在日常的德育实施过程 中,笔者对有效的德育途径进行了不 懈的探究。
班级是德育的主要场域,班主任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他人”。在 中学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班主任 要开辟相关的德育路径,引导学生的 德育思考、德育探究,濡染学生的德 育情感、影响学生的德育行为等。
一、用班会晨会打造德育平台
班会、晨会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 重要载体。在每日或每周的教育时空 当中,专门开辟出时间与空间来进行 以班会或者晨会为形式的教育。相比 较而言班会的时间决定于课程设置, 通常是每周一个课时,教师尤其是班 主任,可以利用这一个课时的时间, 对学生一周之内的德育行为进行点评 并提出相关的要求;而晨会则更多的 具有校本特征,学校根据自身的具体 情况,在每天的教育当中开辟出一段 时间来专门实施德育,晨会的时间相 对于班会而言较短,这也就意味着晨 会的教育过程更加灵活,在晨会上往 往立足于解决一些细小的问题或即时 发生的问题。
班会、晨会是一个特殊的德育时 空载体。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这样一个 特殊的德育时空里,就德育的过程与 目标进行交流。交流是双向的,交流 意味着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德育的目 标,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以向教师阐 述自己的理解与诉求。当教师与学生同时锁定同一个目标的时候,那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就有可能成为 现实。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通过交流 而非单向教育的方式,往往能够取得 更好的德育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自 我认识与判断能力,也有着更加明确 的自我实现动机。如果教师在教育的 过程中只是单向的教育,有可能会忽 视学生的成长需要,这样的德育很容 易变成灌输式的德育。反之,如果教 师能够本着平等交流的态度与学生交 流,在倾听学生需要的同时阐述自己 的德育目标,这样更容易获得学生的 认同感。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旦对 教师及其教育行为产生认同感,德育 也就可以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必须认识 到,在中学班级德育过程中,班会、 晨会不仅可以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 还可以联系当下的热点、冰点等问题 展开探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当下的 热点与冰点往往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同时也会有着属于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果能够以这些题材作为德育的素材,有效的德育就有可能在对这些热点或 者冰点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润物 无声般的渗透。
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过程中,班 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这一载体, 预设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 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性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 种情形,那就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 班会或者晨会课上任意发挥,教师通 过调整,可以让班会或者晨会的教育 具有明确的路径与目标。
确定班会、晨会主题,要求主 题要简洁、形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研讨的积 极性,唤醒、激活学生有关的德育经 验。同时,主题还要富有针对性、系 列性,要能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系统 性的教育。在实践中发现很多班主任 的班会、晨会往往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是哪里”,或者是“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这样的晨会容易让德育产 生一种内耗、形成一种“分力”。提 高德育质效,必须注重班会、晨会的 系统性。从“生命教育”到“安全教 育”、从“爱国主义教育”到“民族教 育”、从“文明礼仪教育”到“法治教 育”、从“常规教育”到“行为规范教 育”、从“感恩教育”到“助人教育”, 等等。每一个主题,班主任都应当积 极地开发育人资源,搜集相关的育人 素材。比如在“法治教育”这一主题 下,我们开发了《我眼中的“非国标 电动车”》《“高空坠物”与“高空抛 物”》《警惕“诈骗”》等相关的班会、 晨会活动内容。这些内容大大拓展了 学生的视界,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为了丰富班会、晨会的开展,我们让 学生改变课桌椅的排列组合,以“圆 桌会议”的形式、以“法治先锋”的形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 参与班会、晨会的研讨,他们积极搜 寻身边的人和事的案例,对各自的观 点进行佐证、批判。在主题性的班会、 晨会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得到 了发展。
班级的班会、晨会具有德育常态 化的特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 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从学生道德 与法治的“疑点”“盲点”“痛点”出 发,找准班会、晨会的着眼点、着力 点。在班会、晨会的德育实践活动中, 班主任要力避机械地、盲目地说教, 而应当引导学生对话、研讨,从而深 化学生的德育认知,熏染学生的德育 情感、导引学生的德育行为。
二、用德育活动建设德育高地
活动是学生德育素养生长的根源, 也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经验、素养的建 构方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 在活动当中形成关于德育的认识,意 味着学生的德育生长过程有了一个更 符合认知特点的空间与平台。活动相 对于传统的理论讲授而言,多了更为 丰富的体验——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 的德育思路,那就是良好德育认识的 形成,往往是学生自主建构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灌输出来的。要让学生建 构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 社会道德主流认识的观点,就必须让 学生去体验一些活动。当这些活动具 有德育意味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德 育活动。有了德育活动,学生也就有 了体验;有了体验,学生的认知与情 感就会得到同步发展,如果说情感角 度的发展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隐性认 识的话,那么认知角度的发展就可以 让学生对正确的德育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这实际上又为学生自身的言行 形成了某种兼具引导性与约束性的力 量,这种力量的外在体现,实际上就 是德育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德 育活动来建设德育高地,应当是初中 德育的重要思路之一。
因此,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班主 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思想动态, 设定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的德育活 动。与常态性的班会、晨会相比,德 育活动的主题应当更加明晰,指向应 当更加明晰。班级德育活动要立足长 线,着眼于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班 级德育活动应当长程化、系列化。
以初中阶段的“餐饮之礼”为 例,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要从“餐饮 排队”到“安静就餐”、从“节俭养 德”到“爱惜粮食”等,要对学生进 行整体性、系统性的主题教育。在德 育主题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餐饮的 文化教育、规则教育、节俭教育、均 衡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教育、文明用 餐教育。在主题德育活动中,要对学 生提出相关的具体的要求,比如“在 就餐的路途中”要秩序井然、悄无声 息地排队;在分饭菜的过程中,要适 量盛取饭菜、要排队取餐;在就餐的 过程中,应当不喧哗、不乱挑菜、不 咂嘴;在就餐之后要整理餐具、要摆 放整齐;在回教室的过程中,要秩序 井然,等等。这样的一种主题班会教 育,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更要 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只有舍弃高大 上、难以达成的一些目标,而向学生 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才能真正 促进学生用餐习惯、用餐品质的生成,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在班级主题德育活动中,班主任要拉 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这样,班 主任才能积极地投身到班级主题活动之中。活动还有助于师生、生生的积 极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悦纳同伴, 在班集体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 舆论,使得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形 成良好的班级文化生态圈。
主题性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互 动交往。作为班主任,不仅仅要引导 学生在主题性活动中“身动”,更要引 导学生在主题性活动中的“心动(心 理活动)”。在班级主题德育活动中, 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可以 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观察、主题研讨、 主题调查、主题表扬活动等。通过主 题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 健全学生的人格养成。
三、用学科渗透开拓德育天地
中学班级德育,不仅仅依靠专属 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同时还要积 极地开辟“隐性课堂”“第二课堂”, 用学科渗透、融合的方式,开辟德育 天地。相比较于专属的道德与法治教 育,学科德育渗透的路径更宽,针对 性、艺术性、实效性更强。学科德育 渗透,要根据学科的特质,围绕学科 的教学内容而展开。要积极主动地丰 富学科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学科学 习中完成生命实践活动,促成学生从 “自然生命人”向“社会生命人”“精 神生命人”的过渡、转化。
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客 观上是对德育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延伸, 是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 德育的存在,并且能够通过与学科相 关的知识建构与体验来获得德育上的 发展。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所彰显出 来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德育从来不 是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行为而独 立存在的,德育与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 此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学生实施德育, 德育也应当成为包括学科学习在内的 所有过程中的引导性力量。当德育的 这种引导性力量能够被体现出来时, 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作一辆行驶的机 动车,那么德育就是这辆机动车的方 向盘。
实践证明,学科德育的融合、渗 透式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它能有 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力,发展学 生的德育素养。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 的德育教育时,就积极主动地联系学 生刚刚学习的语文课《背影》 一文。 我们将《背影》作为“孝敬父母”的 德育教育的引子,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文本,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 受浓浓的父爱。同时,我们引导学生 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讲述自己与 父亲、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亲情故 事都非常感人,班级全体成员受到了 一次“父亲如山、母爱如水”的精神 洗礼。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放 大课文中的主体,让学生讲述自己与 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从而让学 生受到鲜明的德育教育。用学科渗透 的方式,可以为班主任的德育打开一 扇窗,可以有效地开辟德育天地。如 在上述的“孝亲父母”的德育教育活 动中,学生的德育认知、情感等都在 深度研讨、感悟中得到了拓展。他们 深刻地懂得了在生活中应当珍惜亲情、 应当回报亲人,应当积极践行“孝” 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一种融合了语文 学科教学内容在内的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与学生的德行、德性是分不开的。个体的德行、 德性等受制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 班主任,要积极地稳固班级德育的根 基,充分应用德育的弥散特性,将之 融入、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教学之中, 将之积极主动地联系学生的学科学习 内容。如此,德育活动以及活动效果 就能呈现出一种确定性。在班级德育 实践中,稳固德育的根基,强化德育 的调节、导向功能,能有效地提升学 生的德育素养。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是担 当未来社会“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中学班级德育,应注重对学生的 德性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德行规范。 班级德育要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 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 做好有效的预设、规划,并对之逐步 推进。如此,班级德育就能有效地提 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综上,班会与晨会、主题活动以 及学科渗透等都是班级德育教育的重 要载体、媒介,也是班级德育的重要 方式。在班级德育过程中,班主任要 广开德育路径,丰富德育形式,拓展、 延伸德育的内容,优化德育策略,让 班级德育成为提升学生德育力的重要 载体,让班级德育促进学生德育生命 的不断生长。
参考文献:
[1] 李宏亮 . 载体德育 : 班级德育 工作的当代路向 [J]. 班主任之友 ,2010 (12):4-8.
[2] 冯建军 .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6):26-31.
[3] 刘建新 . 需要·活动·人的全 面发展 [J]. 理论探讨 ,2006(2):40-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