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魂”。各学科均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学科 教师要充分认知学科的德育属性,采用适宜的路径渗透德育,实现学科育人。当前的学科德育效果不佳,原因之 一在于缺少丰富的德育资源、多样的德育方法、多元的德育评价。对此, 教师要对症下药, 沿着“挖掘德育资源— 丰富德育方法—多元德育评价”的路径,着力实施学科德育,推动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生根。
引 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 学 科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承载[ 1]。
例如,语文学科中不乏人文内容,能助力学生形成良 好的思想认知;英语学科不乏文化内容,能助力学生 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建立文化自信;数学学科不乏 数学史内容,能助力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但是到目 前为止,学科德育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 缺少丰富的德育资源、多样的德育方法、多元的德育 评价。对此,教师要发挥专业能力作用,紧扣三大原 因,对症下药,探索学科德育路径,助推立德树人理 念落地生根。
一、挖掘丰富的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进行学科德育的支撑。在缺乏德育资 源的情况下,学科教师将无法渗透德育。对此,各学 科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挖掘丰富的德育资源,推 动学科德育发展。
(一)从教师身上挖掘德育资源
各学科教师是德育资源的宝库 [2] 。在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正是当代国人 道德风貌的写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在与教 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基于此, 各学科教师要以自身为入手点, 挖掘德育资源。
重要的德育资源。数学史中介绍了中外数学家刻苦钻 研的故事,呈现了诸多数学研究成果。在中外数学研 究历史中,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是一朵“奇葩”。以圆周 率为例,在公元 3 世纪时,我国数学家刘徽创造性地 提出“割圆术”,开启了我国古代“圆周率研究新纪 元”。200 年之后,祖冲之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使我国古代圆周率研究 遥遥领先西方。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圆周率研究情 况,可以对古代数学家产生景仰之情,同时产生民族 自豪感。因此, 教师可以挖掘数学史资源, 灵活应用, 使 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三)从教学活动中挖掘德育资源
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不经意间生成德育 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从教学活动 中挖掘德育资源。
例如, 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后, 会 引导学生自由活动。在自由活动期间,部分学生会因 为各种原因产生人际交往冲突。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是 不可多得的德育时机。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 人际交往冲突。然后,教师循循善诱,了解发生冲突 的原因。最后,教师要对症下药。如此一来,学生不 但可以及时地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积累人际交往经 验,还可以增强与人和谐相处的认知。教师在课后阶 段,可以反思学生的人际交往冲突,建立案例。在后 续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 例主人公的做法,探寻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这可以 助力全体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
又如, 在科学课堂上, 教师会组织集体讨论活动。 在活动中,部分学生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不认真倾 听。而有的学生则会认真倾听、思考,甚至会在他人 结束表述后,提出不同的观点。学生的行为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将表现良好的学生作 为榜样,当众赞赏其良好行为。同时,教师可以在不 点名的情况下, 指出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 进行批评。 如此,表现不良的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主动 改正,尝试践行良好行为。
二、采用多样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影响学科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实 施学科德育时,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采用多样的方 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助力学生实现良好发展。
(一)陶冶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儿童阶段是进行人格陶冶的关键时期 [4]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陶冶的关键时期。各学 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使用陶冶法助力学生塑造健全 的人格。所谓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自身或环境因素, 采 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的方法。在应用陶冶法 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陶冶、人格感化、文艺 熏陶等。
例如,音乐具有洗涤心灵的作用。在聆听音乐的 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美妙的旋律、节奏等影响,想象 画面,建立积极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 师可以依据音乐教材内容,选取适宜的音乐,使用陶 冶法,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想象,使学生受到文艺熏 陶,建立积极情感。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需 要,播放音乐,熏陶学生。
又如,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写出漂亮的汉 字,实现此任务非一日之功。尤其,大部分学生缺乏 良好的汉字书写态度、习惯。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 选取名家作品, 并张贴于教室墙壁上, 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在日常观察的过程中, 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同时, 教师可以组织汉字书写大赛。在大赛中,教师可以选 取优秀作品,当众展示,并粘贴在教室墙壁上。大部 分学生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会认真对比自己和他人 的作品,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进而端正书 写态度,改正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会写出一手 漂亮的汉字。在坚持练习汉字书写的过程中,学生可 以磨炼心性,增强审美认知,获得全面发展。
(二)合作法
合作法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在合作的过程 中,学生会强化合作意识, 增强合作能力。众所周知, 合 作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技能。因此,在学科教 学中, 教师可以应用合作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例如,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可以组织艺术创作活动。 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寻常用物品。在活 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物品创作精美的 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彰显主观能动性,大胆 想象,认真操作。但是,一些学生会因为材料不足而 无法继续操作。针对此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与他人 合作,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在走进小组后,学生可 迁移已有认知, 采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例如, 有 学生向他人分享自己多余的材料,并尝试提出自己的 请求。其他组员在共享意识的作用下, 也会分享材料。 如此,学生便可以在合作中强化共享意识,学会与他 人和谐相处。
又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任务, 驱动他们合作探究。在合作的过程中, 各 组成员纷纷彰显自主意识, 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时, 各 组成员秉持尊重的态度,接纳他人的看法,并使用不 同的方法验证。经过一番合作,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 习任务。尤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开放思维,获取 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丰富问题解决经验。
(三)实践法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建立 良好的道德认知,又可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行 为, 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 使 用实践法, 创设多样的实践活动, 给予学生成长机会。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 规则无处不在,要遵守规则。但是,在体验班级生活 时,部分学生违反规则,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此情 况, 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活动后, 开展“班级规则, 我 来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依据班级规则,为每个 学生分派不同的任务,如监督图书借阅情况,监督课 间追赶打闹情况等。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觉承担 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生迁移日常认知,联 想不同的班级规则,审视、判断其他学生的行为,一 旦发现其他学生违反规则就立即制止,并进行批评教 育。学生通过不断体验此类活动,可以慢慢增强规则 意识,学会遵守规则,同时也会因此强化道德与法治 课堂认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又如, 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阅读文本, 建立了孝敬父母的意识。在家庭中,学生做力所能及 的事情,就是在孝敬父母。于是,教师可以布置实践 性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中,做力所能 及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强化劳动意 识,锻炼劳动能力,还可以真正学会孝敬父母,建立 积极的情感。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实践情况,书写感 想,进一步强化认知,同时锻炼语用能力。
三、应用多元的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具有激励、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学科德 育效果。传统的学科德育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 生、家庭。单一的德育评价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全面了 解自身发展情况, 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此, 在 进行学科德育时, 教师可应用多元的德育评价方式, 使 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教师应用合作法。在 学生合作时,教师可以提出生生互评要求——请大家 观察彼此的合作表现, 判断是否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是否提出好建议、是否与他人共享材料等。在如此要求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会审视自我,自觉改正不良 的合作行为。同时,学生会通过互相监督,了解彼此 的合作学习情况。在了解彼此情况的过程中,一些学 生会主动反思,发现自身不足,自觉弥补。在合作活 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互评表,引导学生指 出小组成员良好的合作学习表现和不良的合作学习表 现。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互评表,全面了解自身 的合作学习表现。此时, 学生会继续进行自我反思, 全 面了解自我,尝试扬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主动与 他人合作。
又如,教师可以和家长通力合作,利用课堂教学 时间、家庭生活时间,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 生的发展情况, 之后, 合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 细心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 并作出评价。在评价时, 教 师和家长可以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批评学生的不良 表现,并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提出改正建议。学生可 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成长档案记录袋,了解自身情 况,扬长补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结 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学科德育可以推动立德树人落 地生根。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学科教师要承 担育人重任,沿着“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德育方法— 多样德育评价”的路径,使用不同的策略,渗透德育 于学科教学中。学生会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受到 德育熏陶, 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 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云红,侯志中 .学科德育:内涵、困境及解困之策[J].教书育人,2023(4):23-26.
[2] 新课标下学科德育的理念与实践路径[J] . 中国教 师,2022(11):19.
[3] 玉素萍 .论双减背景下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J].才智,2022(35):25-28.
[4] 梁金君 .德融学科,育人无声,多措并举推进学科德育工作[J].山东教育,2022(32):23-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