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以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7 10:33: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调查分析了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接着说明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苏锡常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经过几年的探索,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2],为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等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首先,对于课程质量而言,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传统的思政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充分,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导致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佳。而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所感等过程认识事物,在教师的指导下揭露事物的本质,最终深化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这一过程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真正实现去虚向实、由表及里,使学生慢慢“爱”上并“乐”上“活”的思政课。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以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论文

  其次,对于育人成果而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独有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等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认同,进而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对于教师成长而言,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3],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亟须高质量的思政教师。新时代的思政教师不仅要“坚守教育初心”以德树人、“入得第一课堂”以理服人,还要“下得田间地头”以情感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指导能力等,逐渐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构成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的地区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笔者选取苏锡常地区各具办学特色的15所公办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咨询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调查。

  (一)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目前,15所公办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了将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并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施模式完善、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学院普遍重视、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一些高职院校还进行了融合式思政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了现场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课堂搬到了太仓高铁南站、维新遗址等场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到南京长江大桥、安徽小岗村等地进行实践教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带领学生走进电影院,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沉浸式的课堂参与中,既了解掌握了课程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日趋丰富

  目前,15所公办高职院校在校内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设了常州地方“四史”资源集成与教育中心、VR教学中心,学生既可以近距离观看英雄人物的事迹图展,又可以在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二是各类学生实践团队平台,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寄邮思,传党史”三下乡团队,开展题为“发扬邮文化,礼赞百年党史”的社会实践活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传承非遗农民画—绘美乡村”实践团等44支三下乡团队,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法治宣传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驻扎网”、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习通”等平台,举办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共谱时代华章。

  同时,15所公办高职院校依托地方特色,积极搭建了类别丰富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例如,苏州5所高职院校搭建的思政课教学基地有苏州博物馆、苏州市沧浪区法院、吴中区东山镇西巷村等;无锡5所高职院校搭建的思政课教学基地有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桑梅红色文化传播中心、宜兴市潼渚村等;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搭建的思政课教学基地有常州运河5号创意街区、湟里镇葛庄村、江苏兰陵集团等。通过实地参观、教师现场授课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各类校外实践基地亲身感受红色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法治文化等,从而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中,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的构建逐渐完善

  15所公办高职院校基本都制定了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并将其作为课程考核的关键部分,要求教师按照方案严格落实。从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到实践成果的汇报、竞赛,再到优秀实践作品的表彰、公开展示等,方案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追求实践教学形式与不同思政课程特点相适应,逐步形成了“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线上实践”的三类实践模式。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会举行专门的社会实践成果大赛,按照合理的评分标准,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作品,并对学生给予素拓分的认定,以及奖状与奖金的奖励,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有效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协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与其他各部门各院系实践育人合力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各部门、院系及校外各界相互联动的“1+N”实践育人格局。二是未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分阶段因材施教。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思政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色和学情特点,构建以年级为基础、以专业为切入点的社会实践主题。如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未能从高职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未能有效根据不同学年、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分类采用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形式,形成“一课一品牌”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未能有效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实践。部分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将实践教学形式拘泥于单纯的学生实践,如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教学汇报、志愿服务;教师将小组社会实践的任务布置下去,只等待学生最后的作品上交,为了完成社会实践而实践,未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教师只是带领部分学生进行一些场馆的参观,未能有效地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无法将实践成效辐射至全体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后真正的情感升华。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以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论文

  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开展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在实处的重要保障[4],是使思政课堂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活力的有效手段,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各高职院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进一步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1+N”协同育人机制

  1.做好组织协同。各高职院校可积极探索成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宣传部部长、校团委书记、校学工处长等相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力合作、协同工作,形成全员、全过程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育人组织协同机制,以便对校内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努力破解思政教育书记管思想、校长抓教学的“两张皮”的状况,最终实现顶层有设计、总体有规划、实施中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融通格局。

  2.做好师资协同。进行实践教学不仅是专任思政教师一人的职责,还需要其他主体的参与,因此应努力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兼职“大师资”队伍协同机制[5]。各高职院校可设置“双导师制”,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将辅导员、专家教授、专业教师、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等纳入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实施、理论讲授、考核评价,辅导员、专家教授、专业教师、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等协助负责学生的组织管理、现场释疑,以此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有更多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3.做好平台协同。各高职院校可设立独立的实践教学教研室,对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并专门负责对接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推进院校、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的一体化全员育人格局形成,进而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管理机制保障。鉴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适时考虑增加投入,落实专项经费;另一方面,可与有智能化实践基地的院校进行协作,推动建立校校协同的基地利用机制。2022年8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6],包括科学精神专题、工业文化专题、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等7大类实践基地,江苏省在各专题下几乎都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如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对此,各高职院校要与省内的实践基地加强联系,将其列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板块,以此利用地域优势,带领学生感受深厚的特色文化,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二)进一步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性方案的制定

  1.突出各门课程特色。由于各院校普遍开设了四门思政课,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整体贯通又各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一课一品牌”的实践教学方案[7]。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开设在大一上学期,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治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中华孝道园、劳模档案展示馆或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提升学习兴趣,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方面,学生可以集中进行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的情景剧演绎,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或热点问题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用小品、短剧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真善美”、针砭“假丑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形成宽广的世界视野和强化国情意识等。教师可开设户外课堂,带领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如通过考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使学生加深对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主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可以“辩论赛”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可聚焦重要会议精神、社会焦点问题、校园热点话题等,面向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征集辩题,之后组织任课班级之间进行初赛,最终遴选出一个班级参加学院的决赛。由此,使学生以“辨”明“理”,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结合不同专业类别。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各不相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密切融合不同专业来开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专业所长,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故可让学生以历史大事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人物形象、乡村振兴等为主题,进行墙体涂鸦、海报设计、手绘插画等,达到以“画”启“思”的目的。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利用所学,为居民免费提供家电维修的公益志愿服务,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既实现了社会价值,又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8]。对于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从助力乡村振兴出发,在参与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三农”发展,而思政教师也可以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稻田里的思政课”,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幸福,成长为乡村建设的接班人。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使参与实践活动的成绩比例至少占到总成绩的三分之一,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分工情况、组织纪律、团队合作等着重进行评估,减少学生“搭便车”的行为。其次,在进行结果性评价时,要建立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网评等多元评价机制,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每学期末要评选出优秀的实践作品,对学生给予素质拓展分和相应奖励,发挥朋辈效应。同时,可将优秀成果进行存档,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最后,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评价。具体可从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过程实施、对学生的指导、最终成效等方面,建立针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9],并将其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以此督促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进一步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互动式双向实施过程

  1.强化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生实践,而应成为师生的互动实践。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双向互动、“沉浸式”教学。在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企业、博物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放低姿态”,以学生的视角看待实践内容,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让课堂“流动”起来。此外,还要把“动”的实践收获通过“静”的理论思考沉淀下来[10],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形成对事物的“道理认知”后,教师应及时进行理论指导,把道理讲清、讲透,并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最终使学生形成对事物正确而完整的道理认同,促使其通过实践达到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目的。

  2.强化生生互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会激发思维碰撞,使教学效果更佳。教师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抑制生生之间的交流,而应通过不同形式的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而使学生在语言、行动、情感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实现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

  五、结语

  各高职院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切实利用好地方资源,结合本校实际,与各方通力合作,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使其真正“爱”上并“乐”上“活”的思政课,从而深刻领会到思政课的魅力和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02-0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1).

  [4]姬赟璐,王东.参与体验与协同共享: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要求与机制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6):43-49.

  [5]闫长丽,刘福军.“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构建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2(12):38-43.

  [6]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关于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的通知[EB/OL].(2022-07-29)[2023-02-04].http://wap.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26_655615.html.

  [7]游青明,樊国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以豫章师范学院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2):10-13.

  [8]张立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华东纸业,2022,52(2):35-37.

  [9]张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优化研究[J].科教导刊,2022(14):89-91.

  [10]杨柯.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2,37(2):62-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9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