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内在必然性,然后分析了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实践进路,包括以“审美元宇宙”重塑教育信息体系、以智能化开展个性化审美教育、以“互联网+”重塑审美教育成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互联网科技;高校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互联网科技是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新兴技术的集合,而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美育平台的突破点。故如何利用互联网科技优势改革与拓展审美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审美教育面对的新课题。
一、趋势之维: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内在必然性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学科划分造成了一个假象,即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似乎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鸿沟,而是不断融合发展并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的。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2]适应学科融合发展要求,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具有融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趋势,并有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互联网科技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审美生活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折射到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中,体现为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生活美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互联网科技对大学生接收审美信息的方式也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比如,短视频平台作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经过多年发展,最初的低俗搞笑、粗俗段子等内容创作正逐渐被淘汰。流量数据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喜好发生了新变化,即国潮国风、乡村田园、美食、音乐、旅行、美术、书法、手作等生活美学元素,逐渐成为短视频创作重点推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乡村田园、艺术和生活时尚类“网红”的粉丝迅速增长,这也从侧面真实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审美的精神追求和消费需求。一组网络数据展现了当前审美教育融入互联网科技带来的效应:2021年11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款数字文创产品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2022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借助当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出品全球文博领域首部采用混合现实技术(MR)的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成为文博文旅的热门项目;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三届以朝代为明确主题的国丝汉服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出的多款汉服更成为“爆款”。由此可见,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与国潮国风美学的结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入高科技时代,科学知识之美、科学思想之美、科学方法之美、科学精神之美、技艺之美、机器之美、创新之美、未来世界之美、产品之美等,成为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3],由此科技美育的育人功能越发突显。
(二)融合互联网科技是高校审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4]根据《“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作出的部署安排,要注重“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5],利用技术优势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成为时代要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即“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学科融合不仅是各学科美育内容的挖掘和融合,也是各种技术手段、方法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从学科内容融合来看,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衍生出跨界融合美、互动开放美、趣缘分享美、沉浸体验美等新的审美旨趣。从技术与方法融合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互联网科技的加成推动着审美教育和审美需求的增长,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趋势正颠覆着传统的教学过程,如以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同时为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条件[6],进而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创新互动。
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技能、手段的支持,特别是与互联网科技的创新融合不足,目前互联网科技赋能高校审美教育仍处在初始阶段。在群体建设方面,基于互联网构建的线上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信息平台不足,使得学生接受的审美信息量受限,即对学生审美体验群落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传统教学资源体系下审美教育对“我群感”获得的不充分并没有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而得到改善。在个体塑造方面,结合互联网最新科技的教学手段如增强现实(AR)、体感设备、手作体验课程等尚未广泛融入教学,大多数教师仍存在单一课件、固化教案、单方面讲授等问题。概言之,审美教育存在手段单一、程式化,课程规划不合理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7]。教师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自主深层次地挖掘审美资源,以及全方位塑造其审美能力。而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势必要在高校审美教育中融入互联网科技,打造美育智慧教室,推动美育教育的智能化,以便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标:培养既懂审美又善科技的综合型人才[8]。
二、价值之维: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作用机理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提升整体素养。审美能力是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心理培育或构建主要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力[9]。从审美教育过程来看,审美教育注重教育的情感交流和直接感知,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联想和想象展开与深化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传统的高校审美教育之所以未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联想与想象、提高学生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与其说是因为审美教育观念的落后,不如说是因为缺乏先进性科学技术的支撑。互联网科技与生俱来的创新特质非常适用于审美教育,可推动美育1.0时代走向互联网科技加成的美育2.0时代,有助于将教育学习转化成再创造,有利于在审美教育中实现教师、学生与互联网科技的协调整合,构筑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而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审美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互联网科技融入审美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更新高校审美教育观念
当代信息理论告诉人们,任何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信息传递和加工。美育当然也是一种信息的传达和加工,即教育者自觉将美的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经过接受和消化,再将其反馈、输出。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与赋能,可以使高校审美教育改变以往封闭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的交互性、公平性原则,突出审美教育的立体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进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新型学习模式,实现审美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加工。例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扬后的新国潮国风文化区别于传统国学,其结合了时尚都市文化并创新了许多线上教学课程和线下文创产品的手作体验,使得师生能在共同学习和实操体验中不断发现传统文化的新魅力,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符号的呈现和传播形式,教学的成果和作品不再以单一标准来衡量,而是体现出创新性、互动性、开放性。
(二)拓展高校审美信息平台
互联网信息时代,构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审美信息平台是高校审美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信息网络包罗万象,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容易收集到有关阅读材料的信息和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与网络信息的互动中完成审美的知识储备,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集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于一体的人机界面和信息交流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借助互联网科技,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虚拟空间,穿越时空营造场景,带领学生进行有关古与今、理论与作品、艺术与生活的综合体验,在艺术作品意境的局部再现和体验中延伸信息空间,实现高校审美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比如,在基于互联网科技支撑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中,学生可以一网而观天下,美轮美奂的敦煌飞天壁画、深藏岁月的故宫文物、跨越山海时空的长城及论道于殿堂的大师,都能在云端与学生相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界。
(三)拓宽高校审美教育途径
因为有了强大的互联网科技的支撑,高校审美教育的途径得以由单一向多维化拓展延伸。一方面,互联网科技具有的强大信息传输功能与交互性,可有效拉近时空距离,使单一的面对面线下课堂教学延展到远距离的数字化教学、网络化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而一些边远地区大学生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获得国内前沿乃至全世界高水平的审美教育资源,如由北京大学牵头、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参与建设的“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学分课程,就让许多边远地区院校的学生通过网络选课学习共享到了优质的美育教学资源[10]。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科技还可以有机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构建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并极大地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四)改进高校审美教育手段
互联网科技给高校审美教育的手段革新带来新的契机,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主流教育手段。互联网科技强大的交互性,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多维度的互动交流,促使师生通过互动进行协商、思考、讨论与评判,这样有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比较、讨论、辩论、感染、协作探索等教学方法也将在互联网科技支持下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运用。可视可听甚至有体感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更新,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深化学生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成果的丰富。
三、路径之维: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实践进路
互联网科技下的高校审美教育改革探索让美育不仅是教育教学,更是审美创造。高校传统的审美教育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分析和作品赏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积极主动性无法得到统一调动,由此也影响了教育效果。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的结合,让审美跨时空、跨学科、跨领域,形成不受时空和认知领域限制的新的学习形态,让审美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高校审美教育改革必须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应用互联网科技优化审美教育教学平台、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双向互动,提升审美教育教学水平。
(一)以“审美元宇宙”重塑教育信息体系
高校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的有机整合,通过互联网科技的运用,以大数据为基础,将各种文化符号以丰富的呈现方式,如图文、视频、动漫、体感设备、手作体验等,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大数据集纳、分析、筛选、整合、创新、应用构建起“元宇宙”审美教育信息体系,将审美领域的元素体系化、互动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和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再创造,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让审美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
以敦煌壁画鉴赏为例,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敦煌壁画审美教育信息体系是审美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大数据分析表明,数字化敦煌壁画集艺术、历史、建筑、考古、计算机等多学科、多元素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敦煌壁画“元宇宙”审美教育信息体系,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敦煌壁画数字化信息平台,全面介绍敦煌壁画的相关审美信息;还有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再造的跨界融合潮玩、动画漫游、虚拟三维、视觉模拟等,特别是通过互动虚拟漫游,能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有逼真游走的感觉,如此学生既能全面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又能有更逼真的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对审美教育的支持,一方面是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另一方面则是审美元素和过程的创新创造。
(二)以智能化开展个性化审美教育
高校“互联网+审美教育”需要建立智能化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对不同教育阶段、兴趣偏好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精准教学。面对海量的审美教育信息,面对动态多样的学生个体审美教育需求,“大水漫灌式”的资源“轰炸”必然造成信息过载,加速审美疲劳;井田制一般的条块分割难免失之于“管的过死”,更是对个性化审美教育的背离。通过信息采集、线上线下课程设计,教师能够科学地把基于专业划分的学生群体转化为基于审美需求划分的选课对象,在实现审美教育课程普惠化的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在审美通识教育和兴趣特长课程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以巴金著作《雷雨》的品读教学为例,借助审美教育智能化系统,对文学感兴趣、文学素养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雷雨》中有多少对矛盾主线及“周朴园为何怀念侍萍”“周朴园为何怀念侍萍是真的假的”“侍萍的悲剧是由于命运的安排还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开在线讨论,在交流碰撞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辨力。而针对对文学不怎么感兴趣、文学素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深度提问会让他们觉得这是“地狱级”难度,丧失主动跟进的兴趣。对此,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剧本创作模式,引导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按照模块,以《雷雨》为基础文本创作“剧本杀”,设置感情线、冲突线、任务线等,让文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入“剧本杀”,在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深度进入著作描写的世界。这种依托互联网文本创作体系创新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文学作品阅读的模式创新,降低文学品读的门槛并提高体验度。
(三)以“互联网+”重塑审美教育成果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审美教育提供了重塑成果的契机。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借助“互联网+”条件下融媒体技术的发展,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审美教育成果。通过“互联网+”把审美教育成果从教师的单向资源推送转变为VR技术平台中学生真切的审美体验、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学生对美的创造,可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美美与共”。同时,“互联网+”在促进学生对审美教育素材中的文化背景、主题要素、展开逻辑、网络分享等问题的理解方面独具优势,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从旁观者角色向创造者角色的转换。此外,“互联网+”在技术生态问题上的网络功能更有利于实现审美教育成果的持续引导。
仍以《雷雨》为例,如何展现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再创作?互联网社交和兴趣小组可以集纳编剧、文学爱好者、表演爱好者,针对《雷雨》举办“剧读会”这一当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读书会模式。读书聚会以原著或剧本为基础,参与者分别演不同角色展开剧读和再创作,通过阅读、朗诵和表演的结合,再现人物和故事的场景、感情、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拍摄视频形成素材,之后结合视频探讨每个角色的表演、创作,或者通过直播让一定兴趣群体参与在线讨论和互动,再通过社群、圈子、打卡、练习、测评等互动督学互联网平台,增强师生交流和学习的貓性,如此就形成了一次审美课程的教学成果,也形成了一部再创作的表演作品。这套体系作为数据库里一个相对可操作的固定模式,可无限复制在其他名著品读活动当中,可以极大地拓展审美创造,进而提升审美教育效果。
总之,审美教育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发展,可以让审美跨越时空、学科和领域,进而形成不受时空和认知领域限制,故高校审美教育改革必须紧跟这一时代趋势,用科技的力量赋能美育工作,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4).
[2]王渝生.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记李政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4-11(7).
[3]王一川.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5.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3-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2021-12-27)[2023-02-20].http://www.cac.gov.cn/2021-12/27/c_1642205312337636.htm.
[6]钟秉林,王新风,方芳.信息技术驱动件下的教育变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12.
[7]鲁齐,霍甜园.高校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1,8(45):22-25.
[8]张璐,袁馨.科技赋能美育生态:智慧环境下的美育教育与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2):47-57.
[9]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314.
[10]叶朗,顾春芳.“互联网+教育”时代的美育观念及媒介形式探索[J].中国文化研究,2021(2):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