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劳动教育也被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与重视,而且劳动教育也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学生劳动教育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难以融合应用于学生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以及思想品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本文基于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开展相应研究,切合中学生实际生活体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中学生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中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培育积极劳动的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
1.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劳动教育最初被定义为以体力劳动为内容、以物质生产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被赋予了科学技术的属性,一是劳动技术教育;二是劳动教育活动中对劳动观念、态度和习惯的教育。
2.劳动教育课程
中学劳动教育是依托于劳动课程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劳动含义,并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个人劳动素质能力。劳动课程的设置应当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融合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通过课程的开展为学生完善相关理念的认知,提供劳动经验。
二、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意见》明确指出了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当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劳动教育。这表明我国对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体现了新时代综合素质人才需求以及培养方向。结合文件要求,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当前,劳动教育贯彻大中小学各个年龄学段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因此进行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课程的承接性,将劳动课程的开展目的与学生实际学情相结合,制定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并确定相关课时,落实素质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推广。其次劳动教育应当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联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在多学科交叉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形成科学全面的育人体系。最后从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两个角度分别设计劳动环节,系统性地推进劳动教育。
2.针对性原则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定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年龄、学情不同,劳动课程的侧重方面也不同。在进行实际规划时,应当结合中学生特性,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实践,并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较强的责任感、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主要以校园劳动形式开展,中学生则可以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劳动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知识理论,并通过实践提升劳动能力。
3.实践性原则
教育要紧紧联系生活,也离不开生活。笔者认为儿童科学活动应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这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三、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1.以兴趣为起点,打破传统的劳动教育
传统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扫地、施肥、为花浇水,学生认为劳动课就是进行体力劳动,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的劳动教育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学生兴趣需要为关注点,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劳动教育课堂中,笔者将当下热点的“垃圾分类”话题,以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关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垃圾,学生在收集垃圾的过程中既进行了体力活动,又乐在其中。最后,大家将收集的垃圾带到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旁,尝试进行分类。学生在收集垃圾的过程中既参与了劳动,还学到许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以兴趣为起点,让学生们在劳动过程探索中感受乐趣、学习知识,通过老师的实践和引导,让学生们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这是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
2.提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活动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场所,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劳动氛围和劳动环境。实践基地中需要具备学生劳动所需要的各种工具、设备,为学生迅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提供便利。在专业技术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耕地、播种、施肥,直至收获。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享受劳动成果,感受劳动快乐。比如,秋天收获季节到来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掰玉米、摘苹果、收花生、收地瓜。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劳作的辛苦,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实践基地的选择可以是农田和乡村,与当地农民一起劳作,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意识到当下幸福生活的珍贵。
《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场所的建设。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个人价值的获得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并会随着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劳动价值观时,需要建立一个劳动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基地为劳动教学提供了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展示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真正实现劳动价值。
3.培育核心素养,以劳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探究与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观点是“从做中学”,他提倡注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性、经验性的方式取代僵化的、灌输式的教学法,并与学生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和双手认识和学会改造周围的世界,体会成长的快乐,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仅是进行体力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最重要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勤于思考和善于探究的能力。学生要对环境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才会进入科学的场景中,在观察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探索新鲜的事物。
在以合作探究为重点的活动中,教师应准确把握中学生的性格、态度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安排互补的团队,挖掘中学生发展潜力。要使合作探究不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确保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从而促进中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思考。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分层合作,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安排任务,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成就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困难,给予鼓励和指导。
劳动活动的目标并不是研究某个事物或者现象的原理,而是在这些实验中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自己好奇的生活现象,能够有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4.实施家校共育,助力劳动教育
任何一次的教育实践都需要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教育领域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最终都会通过交流汇总到家长那里。如果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势必会打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也会成为教师教育的巨大阻碍。
目前,家长在思想上缺少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重智轻德状况时有发生。家长认为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还是智力和特长方面,如果学生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好,其他方面有一点小毛病就没有太大问题。在无形中就将错误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思维意识上形成错误的认知,严重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现在提倡协同式教育,就是需要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合作完成。劳动教师需要纠正家长理念,给予一些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放手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需要主动学习、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家长请进学校,陪伴学生一同参与游戏和活动,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活动,一起进行劳动教育。一方面,家长可以感受到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礼貌的言谈举止,家长也就能够理解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共同助力学生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家长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改变家庭教育观念,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如此一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致的,能够使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劳动教育很多时候离不开动手操作,在动手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世界,在劳动中思考问题,使大脑得到锻炼,创造性思维得以提高。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殷伟清.核心素养下培养中学生劳动习惯的探索[J].读写算,2021(32):163-166.
[2]朱宁.以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J].辽宁教育,2021(22):78-80.
[3]周旋.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初探[J].江西教育,2021(6):76-79.
[4]李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与路径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