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中美育是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传统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智慧教室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美术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模仿画家画一画”一课为例,展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智慧教室环境;小学美术;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以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正处于美育的启蒙阶段,对其进行美育的培养不能忽视。
一、小学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美术课作为美育培养的重要手段,其在培养学生美育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四个问题。首先,小学美术课的资源有限。比如,教材上“模仿画家画一画”选择的图片精美,但数量有限,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欣赏给定的作品,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其次,在课堂上,学生用平面的方式欣赏作品对了解透视有难度。学生不能随意缩放、旋转图片,因而对平行空间、角度以及倾斜等现象理解不深。再次,小学美术课评价较为单一。评价内容多为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评价为主。通常用分数和等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过程的评价较少。此外,评价主体为教师,学生和同伴的评价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审美的培养。最后,小学美术课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较多关注优秀或存在问题的作品,因而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情况。
基于传统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智慧教室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美术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应用于“模仿画家画一画”案例。本文所提到的混合式教学是指通过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模式的优点,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活动等进行选择,从而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二、智慧教室环境
智慧教室是在教育信息化深层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因其丰富的技术设备和数据收集、学习分析、评价预测等技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诸多可能性。广义来看智慧教室环境与智慧课堂环境相似。黄荣怀等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应具备融合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支持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的特征,具备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等功能,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狭义上看,谢幼如认为,所谓的智慧课堂环境是指构成智慧课堂相关设备与设施的集合,其由可随意拼组的桌椅、学生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放音设备、录播摄像头、拾音设备、红外追踪器、无线宽带、有线宽带、NFC贴片、蓝牙链接等组成。本研究认同并引用谢幼如教授的这一概念。
三、小学美术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小学美术课堂混合式教学是利用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势,设计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具体有六个教学环节。
1.调查分析、诊断学情
学习动机能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学习材料的丰富性与学生的适切性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模仿画家画一画”这一课中,教材展示了三幅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马克的《猴》。三幅作品各有特色,能激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小部分或个别学生对这三幅作品可能都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模仿画家画一画”的持续学习行为。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应用投票软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即喜欢的作家、喜欢的画画主题等基本情况,能有目的地选择更多画家或者更多主题的作品,从而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引起每一位学生的兴趣。
2.激起导入、明晰目标
了解全班学生在本节课的兴趣点后,将他们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本课的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同时也利于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动力。导入课堂后,通过通读、解释、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让学生对需要达成的学习程度有初步认识。比如,对于感受名家作品的色彩和造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因此展示就能达到效果,而学习借鉴作品风格进行联想构思及再创作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再做进一步的解释或案例展示,便于学生的理解。
3.个性资源、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喜欢的作家或绘画主题,提供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资源,如齐白石的《虾》;提供结合本课中每一知识点的微视频资源,如基于色彩或造型欣赏的微视频;提供拓展研究型资源,如相关主题的网站。学生依据兴趣和能力的不同,自己设定不同的学习路径,完成不同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可以利用软件对作品多角度拉伸、放大缩小,进而对平行空间、角度以及倾斜等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4.交流讨论、小结要点
自主学习后,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总结要点。如当学生模仿名家的画是关于人物主题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模仿画家的画时,其他人通常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模仿,请举例说明”。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材料找出模仿人物绘画运用的方法,总结要点,即人物类型的模仿画通常从神态、外形、轮廓方法进行模仿。
5.作品创作、多元评价
通过前期对作品的赏析,学生对想要模仿的画的类型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通过交流和总结,理解要点,开始作品创作。制作完成后,学生上传作品至交流平台,简要地介绍和评分自己的作品。与传统课堂中只能展示少量的作品不同,智慧教室环境让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有一个展示的窗口,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创作过程及心理状态。所有学生可以欣赏全班同学的作品,同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分析其表现形式与艺术特点。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的自评和他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6.作品展示、归纳总结
教师对自主学习环节、交流环节、作品创作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在这三个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分析。另外,展示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点评创意作品,归纳其特点,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结语
实践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通过名画的欣赏与模仿再创造,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在本节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激发创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刘喆,陈霓.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以10个初中数学优质教学视频课例为观察对象[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9):28-36.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3]谢幼如,邱艺.走进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