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6:31: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进行中学段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以“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为重点,以不同教学阶段为立足点,探索多 样策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作者将联系自身现有经验,从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堂总结、 课后服务这五个阶段入手,详细阐述培养中学段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 称《课程标准》)指出,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相 关活动, 认识、测量图形, 了解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顺 其自然地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由此可见,培养 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中之 重。“几何直观能力”是借助实物、形体模型等,直观 感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能力, 包括读图分析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画图思考能力、数形转换能力等 [1] 。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立足不同的教 学阶段(如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堂总结、 课后服务等),运用不同策略,化抽象为直观,引导学 生积极体验,使其在建构数学认知的同时培养几何直 观能力,切实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教学情境是教师应用适宜方式创设的教学场景, 具 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探究 的“法宝”。生活情境是教学情境的重要类型,是真实 情境的具体表现 [2]。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联系教学 内容,利用实物、形体模型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 学生积极性,驱动学生自主进行直观感知,为推动课 堂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现实生活中有长方形面和正方 形面的物品不胜枚举。学生在生活中早已与这些物品 进行了“互动”,初步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因此, 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立足教学内容,展现生活中常 见的各种有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的物品, 如纸盒、相框等。 在展示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物品,它 们的哪些面是长方形,哪些面是正方形?”在问题的驱 动下,学生观察物品,指出其长方形面和正方形面。 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引导学生环顾教 室, 找出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的物品, 继续观察,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则积极地找寻物 品,细心观察,努力探究。这样不仅轻松地创设了生 活情境,还使学生顺其自然地与直观事物“互动”,有 利于在建构数学认知的同时,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的方式,也是学生 发展几何直观能力的途径 [3]。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依 据学生学情,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以此 为基础,不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 生透过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建构数学认知,顺 其自然地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例如,针对“图形的平移”这一内容,《课程标 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其体 会图形运动前后的变与不变,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 力。大部分中学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较高,可以透 过具体事物感受变化。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 图形的运动变化为重点,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导学案上有两幅图:小船图和金鱼图。结合这两幅图内容, 教 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你能发现图中的 小船和小金鱼是如何运动的吗?它们运动前后有怎样 的变化与不变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自主观察图 片,使用不同的方法探寻小船和金鱼的变与不变。在 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化身为 “小老师”,展示自己使用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例 如,一名“小老师”提道:“图中的虚线表示小船和 小金鱼原来所在位置,实线表示它们现在的位置,箭 头表示它们的移动情况,即小船和小金鱼沿着水平位 置向右移动,移动前后的小船和小金鱼形状、大小不 变。”教师赞赏“小老师”的发现,并继续引导学生: “小船和小金鱼各自向右移动了多少个格子,你是如 何数出移动的格子数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全体学生 继续与格子图中的小船和小金鱼“互动”,动手数一 数,确定小船和小金鱼的移动的格子数,并由此总结 相关方法。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探究、 总结平移图形的方法。实际上,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学 生不断在直观事物的辅助下总结数学结论,掌握课堂 所学,顺其自然地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二)组织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 学生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过程[4]。现有实践表明,在 合作探究之际,学生会各展所长,提出各种观点,由 此碰撞出思维火花,扫除思维障碍,深入探究学习内 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任务是学生进行合作探 究的驱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出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与小组成员互动,积极探究,自 然而然地化抽象为直观,得出数学结论,提高几何直 观能力。

  在“认识三角形”课堂上,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 数学材料包。数学材料包中有各种长度的吸管和直尺、 三角板、剪刀等工具。然后,教师提出任务:“大家能 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请和小组成员合作,使用 材料包中的材料,制作出一个三角形吧。”在任务的推 动下,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联系三角形的特点,想 出各种制作三角形的方法,并就此与小组成员进行交 流。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碰撞思维、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达成统一认知,确定制作三角 形的方法。然后, 学生操作数学材料, 制作出三角形。 三角形模型的出现,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三角形的 认知。于是,教师搭建舞台,鼓励小组派出代表,展 现本组的三角形模型,介绍制作三角形的方法。在小组代表展现、介绍之际, 教师认真倾听, 发现漏洞, 并 就此继续引导:“根据该同学的说法,请大家在纸张画 出图形,看看能否得到一个三角形。”在绘画的过程 中,大部分学生开放思维,联想到各种方法,得出不 同的图形。

  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探寻出 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照小组 代表的介绍内容和直观图形,发现其介绍漏洞:没有 提到小棒的端点要连在一起。于是,学生自发地完善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之后,教师按照 如此方式,继续依据小组代表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 合作探究三角形的其他特点,如由三条线段围成。通 过不断合作摆拼、绘画, 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一 步步地进行直观探究,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建构良好 的数学认知, 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几何直观能力。

  三、解决问题,及时练习

  有效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既加深 对所学的理解,又锻炼问题解决的能力 [5]。同时,在 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会继续与直观的数学现象互 动,自然而然地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由此,在进行数 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课 堂练习活动,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增强数学认知,培 养几何直观能力。

  在“确定位置”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活动,掌 握了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方法。现实生活中描述事 物位置的情境非常多,如学生在教室所在位置。立足 于此,教师可在练习阶段创设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 玩游戏中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将教室左侧第一列最 后一名学生作为原点,引导其他学生发挥想象力,在 脑海中建立直角坐标系。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将教 室最后一排作为横轴, 将左侧第一列作为纵轴。接着, 教 师随意指出两名学生,引导其中一名学生用数对表示 自己和对方的位置。接着,该学生要用数对形式表示 从自己的位置到对方位置的行进过程。例如,该学生 所在位置为(3.2),对方所在位置为(4.4),则描 述(3.3)(3.4)(4.4)。 按 照这样 的方式, 教 师 让不同的学生用数对描述路线,推动练习活动顺利开 展。在学生描述时,教师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发 现错误,及时指出错误所在并提出完善建议,助力他 人完善认知。实际上,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借助空间想 象确定位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 对课堂所学的理解,还可以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能力, 一举两得。

  四、数学表达,总结所学

  有效的数学总结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关系, 建 构知识结构,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此外,数学表达的 过程是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总结阶段引导学生用直观 的方式进行数学表达,借此总结所学,增强课堂学习 效果。

  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 体验多样活动, 逐步了解旋转。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 教 师提出总结任务:“请大家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 考什么是旋转,旋转有什么特点,试着用直观的方式 展现旋转现象。”在此任务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回忆 课堂所学,再次认识旋转。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开 放思维,探寻多样方式,直观展现旋转现象,如有的 学生用手势模仿吊扇转动的场景,有的学生用几支铅 笔模仿出表针转动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展现情况,教 师进行引导,如提出问题:“大家能从这些现象中发现 什么呢?”在问题的作用下, 学生审视直观现象, 对比、 发现旋转现象的共同之处——围绕一个中心转动。之 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方式展现 平移和旋转现象, 并就此对比, 总结平移和旋转的区别。 实践证明, 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数学表达, 不仅梳理、 总结了课堂学习所得,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自然 地锻炼了几何直观能力。

  五、实践应用,拓展课堂

  课后服务是数学课堂的拓展阶段,是学生进行实 践体验的重要阶段。数学实践是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 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同时,数学实践是用直观方式 展现抽象数学知识的活动。几何直观是数学实践中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实践会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的发展。所以,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应立足学生学 习情况,引导其进行实践应用,切实拓展课堂教学内 容,提高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

  在学习“轴对称”后, 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特点。 应用轴对称知识进行图形设计,是进行数学实践的具 体方式。在体验如此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 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各种直观方式展现轴对称内容, 化抽象为直观。由此,教师在课后服务期间,搭建设计 舞台,鼓励学生化身为“小小设计师”,开动脑筋,应 用轴对称知识,设计精美图案。在设计时,大部分学 生进行空间想象, 先在脑海中描绘各种各样的图案, 接 着动手操作,精心绘制。在想象、绘制的过程中,学 生进一步增强对轴对称知识的认知,同时发展空间想 象能力、图画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同时,不少学生因此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有利于发展 审美素养。最后,教师引导各个“小小设计师”展示 自己的作品,向他人介绍设计理念、方法等,与他人 共享经验,借此丰富自身经验,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直观方式实施数学教学,可以使 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提 高数学学习质量。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教师应以《课 程标准》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为重点, 发 挥教学智慧,联系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阶段应用多 样的直观策略,促进学生与直观事物互动,发挥学生 主观能动性, 使其透过数学现象发现结论、建构认知, 进而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秀英.借助几何直观,促进深度学习:探究几何 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21 (22):115-116.
  [2] 王美娟.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0(15):74-75.
  [3] 张成专.小学数学教学的视角角解读几何直观[J].科 技资讯,2020.18(9):157-158.
  [4] 陈海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 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9(30):59.
  [5] 蔡宝塔.例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19(2):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5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