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着眼细节,以夯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实效。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
当今教育领域,德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社会责任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实效展开论述。
一、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行为、目标、人生追求等方面的态度、信念和判断,是人们判断对错的标准和行为指南。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在此时开展德育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奋努力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交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优秀的行为方式和习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明确何为正确的行为,如守时、讲卫生、团结合作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律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责任心和行动能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四)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
德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学生在课堂上或社会实践中,通过对某一事件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而产生的情感反应。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来理解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内涵,感悟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综上,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以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为基础,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从简单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内涵和意义。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循序渐进原则。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以首先从身边的小事情入手,如讲述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发生的一些小事件,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此外,也可以引入一些适合学生认知和发展水平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认识。
(二)以身作则原则
以身作则原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以身作则原则的核心是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需要时刻自我检视自己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风范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在学生面前坦诚自己的错误,展示自己的改过之路,让学生知道错了也能改正,成为更好的人。以身作则原则的实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需要积极倡导该原则,鼓励家长加入以身作则的行列中,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总之,以身作则原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教师和家长要时刻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成为学生学习道德行为的榜样。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核心思想是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实践道德行为的方法。生活化原则的实践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多方面入手:首先,教育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注重挖掘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其次,教学方法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最后,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道德讲座、道德竞赛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感受道德行为的魅力和实践道德行为的方法。生活化原则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的全面提升。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模仿、实践、反思等多种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人。
生活化原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教师需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资源,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实践道德行为的方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的对策
(一)注重细节,培养学生的细微感知能力
注重细节是培养学生细微感知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细节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学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方式,全面地了解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介绍卫生习惯时,教师应该注重生活细节,比如,如何洗手、如何刷牙、如何保持环境整洁等,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使用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讲解卫生习惯,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思考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卫生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和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细微感知能力。比如,让学生模拟如何洗手,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是否做得好,并指出哪些细节需要注意;或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打扫教室,让学生亲身体验整洁的感觉。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细节的引导和纠正。当学生存在不良的卫生习惯时,教师需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学生做得好时,教师也应该及时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细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微感知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只有学生注重生活细节,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公民。
(二)引导学生思考,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其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学生如何交朋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交友能力。例如:“同学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谈一下如何交朋友。我们都知道交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好的朋友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帮助,而不好的朋友则可能带给我们麻烦和危险。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之后,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有一天,小明遇到了一个新同学,他非常开朗、幽默,还很懂得取悦别人,新同学很快就成为小明的好朋友。但是,小明发现这个朋友常常会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抄袭作业,甚至偷同学的东西。小明觉得很矛盾,他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但又觉得他的行为不对。
“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明该怎么办呢?是继续和这个朋友交往,还是和他断交?为什么?”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这个矛盾的情况,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希望他们自己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做出选择。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这个例子,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这个朋友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②这个朋友对小明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③小明应该如何做,才能不失去好朋友又不影响自己的道德观念?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朋友之间的道德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和道德观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其道德观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价值观,并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道德规范。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情境创设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以过马路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学生过马路时可能遇到的几种情境:当绿灯即将变成红灯,需要赶时间时,该如何过马路?虽然走在斑马线上,但是即将遇到疾驰的电动车或自行车该怎么办?遇到视力不好、行动不良的老奶奶要独自过马路时,我们该怎么办?……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积极展开讨论。在讨论后,教师提供正确的答案并总结,既要强调过马路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又要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验到安全与危险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个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情感上深刻体验到过马路的风险和安全感,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交通安全。
(四)提高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游戏化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等多种方式提高德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以一节关于“团队合作”的课程为例。在这节课中,笔者采用了团队合作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协作。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团队合作的概念,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小组任务:用简单的材料构建一座塔;最后,在任务的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如何分工、如何沟通、如何协作等。
在任务过程中,学生在团队中积极交流,相互协作,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案,最终完成了任务。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一种探索和实践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成功提高了德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等道德素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了注重细节、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及提高趣味性和互动性等对策,旨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使学生在道德建设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在后续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相信在教师的努力下,小学生的德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赵红俊.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19(8):26-27.
[2]肖爱民,肖艳.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以及措施分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1056-10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