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的困境及解决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6:44: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解决中学班主任在心育工作中的困境,本文以北京市某中学8位班主任为访谈对象,从心育工作的困境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的困境包括:专业成长路径不清晰、自身身心健康限制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针对学生开展工作时欠缺评估和初级干预知识和方法;与家庭合作时缺少理论引领、权责不清和受家长“病耻感”影响强烈。做好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多元规划、强调全员心育和家校社有效合作是解决班主任心育工作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专业成长;家校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青春期是发展和维持社交和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落实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转型、教育改革、“疫情”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近年来班主任心育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以2021年5月我国发布了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为例,其中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有研究表明,半数精神问题在14岁之前已经初露端倪,且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导致班主任的心育工作发生变化,当前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由重在预防转变为预防与发现并重;重在全体到转变为关注全体与有需求的个体并重;重在学校教育转变为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突出家校合作。

  随着心育工作内容的转变,大多数班主任感受到这种转变对原有工作经验的挑战,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对广大中学班主任而言,如何提升心育工作质量是当前职业发展中的重点。以往班主任培养更强调经验传授和个人自我经验积累和学习,大部分班主任职后教育并不突出心育能力的培养。

\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选取了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的8位班主任教师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8位班主任均为女性,4位高中班主任,4位初中班主任;其中3位有5年内班主任工作经验,其余均为5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验。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并录音,其中必访问题为:“请举例说明您当前心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心育工作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改善或提升”,访谈者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后续访谈。访谈完成后,将录音转化为文字资料,依据扎根理论对研究资料进行细化,提取相关信息点确定三级节点,以此表明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不仅停留在宏观和经验层面上,而是更细致地分析每一个节点下所包含的微观因素,有助于厘清中学班主任当前面临的真实困境。

  二、研究结果

  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的困境如表1所示,主要体现在专业成长、与学生工作和家校合作三方面。

  在“专业成长”上,中学班主任的困惑包含两大类,第一类是如何整合心育工作与现有的班级管理经验,考虑到二者之间在上层理论架构上的不同,不少班主任感受到了当前开展心育工作的理论知识不足、技能缺乏,导致他们在情感上情绪耗竭明显。第二类是职业发展的困境,受班主任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即使有5年以上经验的班主任,在心育工作内容的转变过程中依然感到力不从心,成就感较低。

  在“与学生工作”上,全部被访者提到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评估、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干预的压力。一方面,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导致中学班主任草木皆兵,容易产生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化、过分关注的倾向,甚至出现逃避心态。另一方面,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专业上缺乏了解,沟通上存在障碍,导致对自我工作胜任力的不断质疑。

  在“家校合作”上,班主任普遍认为缺乏两类知识,分别是家庭如何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指导的方法和界限。知识的缺乏导致技能上的缺失,同时,因权责不清、知识缺乏导致的无力感明显。此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需要与家庭合作,但往往家庭顾虑较多,家长的“病耻感”引发了家长的逃避、伪装甚至是抗拒行为,这一点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一定阻力。

  三、分析与讨论

  1.心育工作内容的转变促使班主任重新定位

  自己的专业成长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有别于学科教学的工作,它有着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内外兼修地走向专业化。然而现状是中学班主任缺乏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他们的专业化路径往往依靠借助前人的间接经验和自我探索。然而,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独特性,原有经验不足以支撑当前的心育工作,导致中学班主任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部分班主任意识到了心育工作内容的转变,他们依然面临着缺乏引领、理论知识不系统、职业规划不清晰、个人身心疲惫等情况。如何把心育工作与原有的经验相结合、如何实现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个性化、如何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和价值感等问题亟待解决。

  2.班主任能够重视心育工作,但对学生心理

  健康的评估和初级干预能力欠缺中学班主任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这一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可,然而过多的关注反而会引起更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对班主任而言,最紧迫的任务是有效区分学生在心理健康的不同状态,才能做到个性化教育,更好地分配工作精力。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需要更多专业知识,短期内班主任无法胜任。对待已经有心理方面诊断的学生,班主任对心理疾病的病理特征和常见表现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在对学生的观察上无法区分常态和非常态行为,沟通上要么谨小慎微,要么夸大其词,往往会加剧学生被“标签化”的可能。此外,当上述学生在学校遇到困难时,班主任无法按照原有的处理方法给予教育,又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师生都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3.班主任缺少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家校合作消极态度明显班主任是家庭和学校合作的重要联结人,是家庭教育在学校的重要延伸者,也是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促进者。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前提是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尊重其对子女的监护权和教育权,然而实际工作开展中权责界限不清导致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无法明晰工作权限,加之对学生成长的规律、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沟通的技巧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导致中学班主任与家庭的合作困难重重。

  四、解决路径探索

  1.做好多元规划,多途径加强中学班主任心育工作的信心

  大多数中学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缺乏有效地设计与规划,一方面源自专业化引领的缺乏,职前教育空白,职后教育缺少体系化,专业化相关研究较少;另一方面源自工作的繁重,导致他们精力有限,只能关注眼前的问题解决,忽视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不仅在纵向上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横向上也可以更多探索胜任要素和个性化发展规律。

  做好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多元规划,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班主任主动探索,如中学班主任现有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沟通的经验背后蕴含大量心理学理论知识,只是他们缺乏对上层理论架构的理解,导致知识与经验的分散。因此,做好个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与相同困境的班主任和掌握系统知识的心理教师做好合作研修是改善的重要方法。二是多途径加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领导者、继续教育设计者更多的关注和落实。从现有的研究上看,名师引领帮助班主任打开视野,看到班主任工作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主题式学习关注班主任的胜任力,理解问题的本质;体验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情绪体验;问题解决式可以快速聚焦问题,帮助班主任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三是研究者加强对新时代班主任专业化的相关研究,使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既有理论支撑,又能指导实践。

  2.学生的心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重在互信、分工、合作

  学校的心育工作需要互信、分工和合作。与心理教师不同,班主任的心育工作更强调融合性、间接性和渗透性。从形式上看,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相比,融合班级管理的思政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更能渗透心育工作的重点,也更贴近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和擅长领域。与一般任课教师不同,班主任在心育工作中更理解学生,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改善的重要因素。从心理评估的角度看,一般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相似,重点是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对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动态变化及时觉察的能力,而对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类型、是否存在心理危机的评估则需要心理教师或其他心理专业人士的工作才能完成。从对学生的干预上看,班主任需要掌握基础的心理辅导中的谈话技术等方法,以守护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对心理问题尚处在萌芽阶段学生的初级干预、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感支持。而专业的心理辅导需要心理教师或具备一定资质和能力的人来完成。因此,学校领导者应加强对心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全校推进,避免出现由某一方单独承担的情况出现。

\

  3.多方协作提升班主任与家庭在心育工作中合作的能力

  班主任与家庭在心育工作中合作的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班主任重视与家庭合作,把与家庭的合作作为育人工作的重点,设定明确的育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家校合作目标,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从目标出发与家长共同讨论合作的内容,加强日常沟通,保持情感互动得到家长的支持,达成育人共识。二是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班主任对家庭的指导形式较为单一,忽视了日常沟通和情感互动的重要性。学校酌情开展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的合作,形成以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心理教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家长共同参与,更贴近家长需求多样性的态势。以此为契机帮助中学班主任从传统的问题解决和对家长提要求的工作内容中,不断丰富学校家校合作的其他内容,既可以提升不同人群在家校合作中的指责,也可以提升班主任与家庭合作的信心。三是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病耻感”的改善需要在宏观层面营造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还应在微观层面打造包容、理解、互助、合作的校园氛围,进而促使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于增忠,范敬娣.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途径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2,23(83):17-19.

  [2]丛菊红.家校合作在高中班主任德育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3(4):8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4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