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已经走进初中生的日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将劳动教育与具体的课程对接起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进步。音乐的表现要素主要包含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感受和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与人类的劳动密不可分,提升劳动素养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与音乐教学美美与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劳动教育;音乐教学
在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劳动文化,播放包含劳动元素的音乐作品、开发劳动主题音乐作品赏析校本课程等,从而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同时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的路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要将解读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组织音乐赏析和学唱等环节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一、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基于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全面且健康地发展。
1.在每周一歌中播放包含劳动元素的音乐作品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每周给学生播放一首教材中没有的,却是学生喜欢且能激发他们向上的新歌。教师可以将包含劳动元素的音乐列出名单,再由学生自由地选择。学生选择的歌曲有《劳动最光荣》《值日歌》《彩色的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这些歌曲大多围绕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而展开,在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和劳动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间操期间、放学前等时段,或是举行一些文体活动时播放相关歌曲,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让学生从音乐的律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开设多种形式的劳动主题音乐活动
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用于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一到两个社团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节日或者活动开展一些音乐活动,将活动的主题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歌唱比赛。比如为庆祝劳动节,学生可以歌唱《劳动者之歌》;为庆祝教师节,学生可以歌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生在学习这些歌颂劳动者的歌曲的过程中,渐渐理解“劳动人民最光荣、最崇高”这一理念,进而促进热爱劳动这一品质的形成。
3.创设包含劳动主题的音乐赏析校本课程
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不一样,学校招收的学生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基于学校的具体教学环境开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校本课程。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这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丰富课程的内容,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例如,海安花鼓是学生所在地的特色文化,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是劳动人民的劳作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将海安花鼓作为当地学生的音乐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地域特点,能对接学生多元化生长的需求。
二、在音乐课堂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文本,要基于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拓展,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实到音乐教学的实处。
1.多元解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将劳动教育与音乐教学融合不是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有关劳动的技能,或者强调劳动的重要性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作品,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说,教师要加深学生对有关劳动主题的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劳动是最伟大、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以苏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让学生听,让他们从听觉的角度感知这首音乐;教师再让学生看,将黄河船夫曾经的劳动与歌唱的场景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再次欣赏音乐。通过船夫劳动的场景与旋律对接起来,学生既能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能进入眼前的场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出歌曲中重复的旋律,并问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学生展开讨论后发现,黄河上的这些船工劳动强度非常大,面对九曲黄河的滔滔浪潮,要让船前进,船工们就要做着高强度的划船动作。号子声与重复的划船动作一致起来,他们才能从号子中攫取力量。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理解了音乐,也理解其中蕴含的歌唱劳动、歌唱劳动人民的情感。
2.创设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音乐是表达和激发情感的艺术,教师要发挥音乐的效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生活美、劳动美。
全校学生进行大扫除或者开展基地劳动时,教师可以播放《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曲。这首歌以坚实而热烈的旋律,表现了当时的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场景,塑造了工人们顶天立地的形象。学生在边听边劳动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也有力量了起来,感觉自己也是爱劳动的工人中的一员。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最后一个乐句“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感觉是一支高昂的劳动战歌。这个乐句把后段的劳动呼号和前段的豪迈曲调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劳动的场景里深深体会其中的情感。在劳动中,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实践真实地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也深化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
3.多元编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当前劳动教育备受重视的背景下,音乐教师要秉持全面育人的理念,可以将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导向,以多元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基础建构音乐课堂。含有劳动主题的音乐往往比较贴近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主题开展音乐编创活动,激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与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参与的音乐编创活动也相应地多起来。学生可以试着改编歌词、改变力度、创编手势,甚至编曲。音乐基础一般的学生,在学习劳动主题的音乐时,可以创编声势律动以模拟劳动者田间劳作的状态;音乐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写词编曲,在创造的同时也能提升与发展其劳动素养和音乐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就将《咱们工人有力量》改编成:“咱们学生有力量,嘿!咱们学生有力量!每天每日学习忙,嘿!每天每日学习忙,学习了数理化,打扫了教室走廊,改造得学校变呀么变了样!嘿!亮开了嗓子书声嘹亮!美化校园响当当。”在编创中,学生不但会进入最佳的创造状态,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还能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
三、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既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方式,也是学生理解音乐、发展音乐素养的重要路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对初中音乐课程而言,该理念便是要将“做”作为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其实就是进一步落实“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使学生在“做”中更全面地理解音乐。
参考文献
[1]孙秋华,王刚.学生劳动素养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0):65-66.
[2]朱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J].辽宁教育,2022(16):72-74.
[3]刘晓娟.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初探—以劳动号子为例[J].艺术大观,2022(12):124-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