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析典型情节引领整本书阅读—以“宝玉挨打看众生相”的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1:47: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根据单元教学设计理念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本文依托六个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探索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基本阅读路径,指导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通过“宝玉挨打”这一典型情节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利用典型情节表现众生相的写作方法,以及结合多个情节探究“真”的人物的艺术特点,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审美鉴赏等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典型情节,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人文主题是“不朽的红楼”。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厘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红楼梦》作为一部百万字大部头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规模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等,学生阅读理解是很有难度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任务群1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示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高峰,宝玉挨打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作者用了三回的内容具体叙述整件事情,既承接前面回目中的一些细节,又可以延伸到第七十四回,为后来抄检大观园种下了根苗;整件事情涉及多达18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艺术境界。本篇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宝玉挨打这一典型情节,分类比较探究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阅读小说的基本知识与经验,对于内容相对集中、矛盾冲突激烈的一个事件,是很有兴趣品读探究的。学生可借助宝玉挨打这一事件,探究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完成了12部整本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学生在高一上学期阅读过一部学术著作。学生已经阅读过的这些整本书,虽然在篇幅、体例等方面与《红楼梦》不同,但他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厚深邃,特别是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都给学生理解文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鉴赏水平、审美能力、思辨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教学目标

  1.重点研读《红楼梦》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回,梳理“宝玉挨打”的主要情节,说出此事件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

  2.通过表格梳理,品味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刻画,品读在小说激烈矛盾冲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反应,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探究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习曹雪芹通过一个典型情节表现众人的写法,一个形象是通过多个情节来刻画的,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基于典型事件和关联情节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过程,以及人物形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教学难点:长篇小说阅读经验与方法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

  任务一:梳理事件中的人物

  “宝玉挨打”这件事惊动了贾府的上上下下,集中反映了小说中的各种矛盾,与宝玉有关的人物纷纷出场。请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宝玉挨打”整个事件中涉及的人物。

  【设计意图】任务的设计主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驱动学生基于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罗列出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促进学生体悟情节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指导学生梳理时间的整体结构,即挨打前的起因、挨打中的阻拦、挨打后的探望;三是帮助学生根据不同阶段人物的状态,将众生相进行分类比较。

  任务二:从“宝玉挨打”看众生相

  对于同一事件,作者往往通过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以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这种非常“经济”的写法,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技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探究宝玉挨打的原因

  第三十三回目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有什么种种不肖,要被父亲贾政毒打?请从贾政的四次生气入手,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填写表格1。

探析典型情节引领整本书阅读—以“宝玉挨打看众生相”的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设计意图】任务设计的目的包含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抓住贾政生气的神色变化,从“原本无气,生了三分气”“又惊又气”到“气的目瞪口呆”直至“气的面如金纸”,探究宝玉挨打事件的原因;二是指导学生在表格梳理过程中体悟宝玉对人生命的尊重,对虚伪为官者的厌恶,理解嫡庶之间素来的矛盾,体察官场间的政治斗争。

  (二)从人物烘托对比中,探究众生相

  (1)挨打中:请结合文本内容,根据宝玉挨打时众人的反应,揣摩人物心理。填写表格2。

探析典型情节引领整本书阅读—以“宝玉挨打看众生相”的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设计意图】此部分,是“宝玉挨打”事件的高潮。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词句,再通过支架表格内容的梳理,理解不同人物的行为表现,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第一,引导学生抓住气急败坏的贾政的四次流泪,理解他对宝玉不才的愤怒,对后继无人的悲伤,对家道衰败的痛苦,理解脂批“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第二,体悟贾政教育宝玉是出于孝道,打的结果却触犯孝道的矛盾性;第三,理解怜爱宝玉的王夫人用三抱四哭的方式,溺爱宝玉的贾母用三哭的方式阻止宝玉挨打的深层原因;第四,分析长期守寡的李纨想起自己的丈夫贾珠“禁不住也放声哭了”的行为;第五,探究有着一贯的管家威严的凤姐临事不乱的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在此事件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如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人格冲突、权力冲突等。

  (2)挨打后:请结合文本,根据宝玉被救后,三个同样关心宝玉的女孩子的不同言谈举止,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填写表格3。

探析典型情节引领整本书阅读—以“宝玉挨打看众生相”的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分类比较的方式阅读文本,探究聚焦在一起的三个女孩子对宝玉挨打的态度,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一,通过品读袭人的语言,感受她完全将自己托付给宝玉的心理,她不仅心疼宝玉,悉心服侍,也责备宝玉不合规矩的行为;第二,通过研读宝钗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理解她为自己创设合理的探病理由,探究一贯保持冷静、有节制的她也在情急之下说出“心疼”宝玉的原因;第三,通过品读黛玉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体悟她对宝玉最真挚、体贴的情感,理解她不愿看到宝玉受苦痛,劝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内涵。理解宝玉对宝钗和黛玉的不同态度,分析探究宝黛二人的言行,感受宝黛情感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

  任务三:关联整本书中的其他回目,看众生相

  问题:在“宝玉挨打”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又各具特色,体现了小说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联系整本书中的其他回目,又能看到作者通过多个事件,立体多角度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请你选取任意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表达自己对她(他)的理解。

  【教师预设】

  (1)宝玉:初见秦钟、对落花的珍视等情节都表现宝玉对一切美好的人、物的喜爱之情;宝玉对故意烫伤自己的贾环、照顾自己的袭人、李贵等人宽容、平等、关爱;宝玉很有诗才,他不是不读书,只是不喜欢科举为官,不喜欢像贾雨村那样虚伪的官场之人,对“文死谏”“武死战”有自己的解读,这和传统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2)宝钗:出身皇商之家,担任家道中兴的责任,自幼读书,聪明有才,有修养,处处藏拙,待人和善体贴,博得众人好感;在滴翠亭事件中宝钗嫁祸黛玉,对金钏儿的死表现出的冷漠态度等,表现出她心思缜密,熟识人情世故,城府之深;宝钗也有真情流露之时,比如,扑蝶就表现了她天真可爱的一面。

  (3)黛玉:自幼离家住进贾府,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她心思敏感;黛玉很有才情;对整日厮混在脂粉堆里的宝玉,黛玉并不确定他的心思,所以总戏谑、猜疑、试探,直到题帕诗才最终明晰了这一段知己之爱。

  (4)袭人:对人体贴、周到,处处为宝玉着想,希望宝玉走仕途,也是为自己安排将来的生活。

  (5)贾母:贾府的绝对权威,爱热闹,仁爱善良,溺爱宝玉。

  【设计意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理解欣赏在一个事件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在人物塑造方面脂砚斋的评价“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二是帮助学生在多个情节关联叠加之中多角度地感受不同人的个性特征,体察《红楼梦》中一个个圆形的立体的人物,理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的“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建构长篇小说阅读的经验与方法。

  任务四:写作练习

  (一)表现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

  “宝玉挨打”写了多人的流泪,而且各有不同的哭相。但挨打的宝玉始终未见哭一声。要知道宝玉并不是那种性情刚强的“硬汉子”,一向“在内帷厮混”的他是很容易哭泣流泪的。如果让你改写,你会让宝玉在挨打事件中流泪吗?宝玉如果流泪,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哭相呢?请你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写一段文字,展现宝玉的内心世界。200字左右。

  (二)建构多个人物的场景描摹

  在小说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大管家对宝黛爱情是很热心的。比如,第二十五回宝玉被烫伤了脸,众人来看宝玉:

  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林黛玉抬身就走。宝钗便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说着便站起来拉住。

  宝黛二人总互相试探,让“一个心”“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导致第二十九回宝玉摔玉、砸玉,黛玉大哭、大吐、剪断玉上穿的穗子,此事被贾母知道了。宝黛二人都后悔自己的行为,“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在第三十回中,宝玉来看黛玉,“伸手挽了黛玉一只手”,要去看贾母,恰巧被凤姐看到了:

  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了。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在第三十四回中,黛玉来看被打后的宝玉,只刚说一句话,凤姐就来了: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里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

  请你设想,如果黛玉没来得及走,恰巧被凤姐看到了,他们三人会是怎样的表情,之间又会说什么语言,发生什么故事呢?请根据你所理解的人物关系,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写出这一段场景。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是从重点研读一个感兴趣的典型事件探究众生相,到通过关联其他回目中的人物描写理解感受一个个“真的人物”,最后进行读写结合。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写作任务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将阅读理解探究的人物形象,用文字的形式在一个新的情境中展现。这是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过程。学生在新情境写作练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处事方式、精神世界等,还要理解处理好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反思

  (一)典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本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焦点事件入手,建立人物关系图,通过细读文本,抓住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腻的描写,反复阅读品味精彩的语言,运用分类比较的方式,比较不同形象在同一个事件中的不同反应,探究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欣赏这一个典型事件中的众生相,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探析典型情节引领整本书阅读—以“宝玉挨打看众生相”的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二)前后关联体悟人物复杂形象《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提及的人物近千人,主要的人物也有几十个,而且各具特色。长篇大部头的整本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蛛丝马迹中了解整体,从草中之蛇留下的行迹中把握人物的本真,欣赏作者通过多个情节事件全面、立体、多角度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积累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与经验。如上图所示。

  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并迁移运用此阅读方式,建构自己的读书方法。

  (三)读写结合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

  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无论是研读、品读,还是写表格、写小作文,都是基于学情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可见的学习呈现。教师引导学生用梳理表格的形式梳理与探究宝玉挨打的原因、挨打时众人的言行、挨打后三个女孩子的探望,这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的学习支架,同时也是后面进行新情境写作的支架。这些都能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与方法。

  本节课还有值得完善之处,学生研读“宝玉挨打”这一焦点事件时,还可以品读字句更细致,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的“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关联其他回目对人物进行立体解读时,还可以从更多元更全面的角度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握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3]刘再复著.红楼人三十种解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3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