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1:39: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实际的生活经验是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抓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知识获得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链接,助力其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探索生本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并对其教育价值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以生为本;生活化教学探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小学是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要阶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质量直接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就更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及其内涵,也能够更加顺利地学习并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也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积极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转型升级,将学生的生活感悟、生活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去。

  一、概念及定义

  生活化教学中,生活主要是指人们的日常生存活动,“生活化”则是在“生活”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生存活动状态。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这是当前学生主要的三种基本生活形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模式等,通过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本质,通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良好的思想意识,进而适应生活、创造生活。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下,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对知识的运用并不重视,导致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割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应转变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将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不断尝试新的情境、新的内容,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认识,把握学科的本质。

  一方面,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任务。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另一方面,课程建设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将儿童的生活融入道德教学过程”,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从实际出发,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素养。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着在教学观念较为滞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足、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案例,但是仍然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并未完全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同时,教学中仍以教师的“教”为主,对学生的“学”关注不足,教师对教情、学情的研究不足,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较为欠缺,最终的教学效果不佳。另外,还存在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教师往往用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量到底,这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这种教学观念之下的学生没有求知欲,生活化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并未有效地发挥其育人的价值。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路径探索

  生活化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始终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化教育的方法论。儿童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逐渐从个性化向社会化方向过渡,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生活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制订科学的教育方案,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开展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生活化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打造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从而提高学习相关知识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制作生活化的视频、图像、音乐,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在生活化的情境下,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这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轻松。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使学习更加高效。如此一来,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便会不断提高,这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比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与规则纪律有关的生活场景,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之下。在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便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果世界上没有规则的约束,那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散思维,回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其中蕴含的规则。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开始深入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深刻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生活现象导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好的导入是课程成功的一半。以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认识,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与生活融合,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现象为铺垫,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导入新课。与此同时,以生活化为引领,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深化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开展“我们爱整洁”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开展教学。首先列举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吗?垃圾分类的好处是什么?不进行垃圾分类会导致哪些后果?如果发现别人乱丢垃圾,你会怎么做?”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养成环保意识、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增进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三)结合生活实践,助力健康人格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更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育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教授知识之后,要通过生活化的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亲自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生逐渐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逐步形成新的认识和感受,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在开展“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外调研地域风俗习惯,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实地调查、询问他人、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归纳,制作报告方案,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如此一来,不仅落实了生活化教学策略,还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构建立体化的生活教育和实践体系,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比如,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评价方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大胆革新教学方法,构建适合教情和学情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打造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课堂,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相似的教学环境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比如,在开展“宪法是根本法”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并在正式上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布置观看相关历史资料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课上请不同小组阐释宪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选取不同年代的事件,以不同的视角看宪法逐步完善的历程。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基于生活认识宪法的本质,明确为什么宪法可以被称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连接的方式搜寻各大网络平台上各个地区在“宪法活动日”所举办的宪法活动,并为学生播放视频,以深化学生对宪法的认识。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打造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教学,离不开科学评价的支撑,完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果、思想状态和思想活动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应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来全面考查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质量,切忌采取单一评价标准。比如,在学习“完善自我健康成长”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试卷测试和生活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试卷测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生活性评价则是从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个维度开展综合性评价工作,实现生活化评价全覆盖。逐渐形成以试卷考核和生活化评价为主的科学评价模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思政一体化教学的初始阶段。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并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一方面,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打造高质量的情境教学课堂,充分利用生活教学素材组织教育活动,开展教育实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基础,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熏陶,落实育人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生活化教学,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德育价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手段的运用[J].知识文库,2022(19):49-51.

  [2]陈琴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例谈[J].教师博览,2023(12):92-94.

  [3]周尹茜.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天津教育,2023(6):31-33.

  [4]杜明康.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C]//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四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133-135.DOI:10.26914/c.cnkihy.2022.062912.

  [5]邢徐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4):54-56.

  [6]张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J].江西教育,2021(33):48-49.

  [7]王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53-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3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