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巧妙进行课堂设计,并通过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又趣味无穷的课堂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分析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提出了“从阅读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基于教学实际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三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发展,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说明思维发展及提升是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一、阅透文本语言,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材,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执教《行路难》这首诗歌时,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悟读、品析和改写。朗读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语言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为此,在悟读环节,笔者首先出示朗读要求:根据诗歌内容,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此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朗诵时“塑造”不同的形象,从而确实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接着,笔者引领学生进入品析诗歌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笔者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主旨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一步理解文本,并进行分享。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反复感悟、推敲和品味诗歌,语感进一步增强,在深度思考之后,学生能透过词句品味诗歌内涵,理解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深切感受作品的艺术性,进而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学生语言自觉,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形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谓一举多得。笔者借势而上,安排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以散文的形式将诗歌改写成200~300字的小散文。通过这一环节,教师有深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通过改写,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再创造,促使学生原已悟得的情感体会变得更加具体和透彻,使诗歌的艺术性更加鲜明和丰满,使理解与表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领下,学生反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其形象思维以螺旋式不断上升,并得到了切实的培养和发展。
二、基于教学实际,发展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过程是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进而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教学实际,因文而异,结合文体特点和内容设计驱动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发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词的解释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的高楼矗立的情景,即使只有我的屋破,我被冻死也心甘情愿!”他们因此提出了疑问:“安居乐业,这是每个人所向往的生活,为什么诗人却有此说法?”要想学生由这一疑点开始,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深入的解读,理解文章行文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于是,笔者带领学生从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入手,即全文是由“刮大风”到“屋漏”,再由“屋漏”到“屋内无干处”,最后再生发感慨的逻辑关系来展开全文。具体为:第一节诗写出了秋风猛烈的威力,同时也写出了茅屋被破坏的惨状。第二节诗则写了南村的顽童因为顽劣而将被秋风吹掉的茅草抱到竹林中隐藏起来的事实。第三节诗写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的茅草屋因为被严重破坏,导致屋内变得无处安枕。诗歌第四节则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师生对诗歌结构的梳理,学生逐步理解到本文结构体现了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至此,学生明白了正是由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才导致诗人和广大老百姓遭遇了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居无住所的悲惨生活。而作为有着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的诗人,在自己遭遇困境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推己及人,由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之下的“寒士”,即老百姓。希望能够出现千万间能够让天下“寒士”躲避风雨的“广厦”,并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能力,而且逻辑思维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三、巧妙设计活动,训练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活动中设置任务,设计冲突,以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质疑,进而训练他们的辩证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如在执教《植树的牧羊人》时,笔者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精准地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统领整个课堂学习的“主问题”:有人说作者笔下的牧羊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你是否同意?在这个辩证式的提纲挈领式的阅读主问题吸引下,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兴奋而又饶有兴致地研读课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和提炼答案,辩证思维得以培养。在分享阶段,各小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牧羊人是一个平凡的人,另一种认为牧羊人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认为牧羊人是一个平凡的人,学生的主要看法有:一是牧羊人做着人人都能够做到的种树工作;二是牧羊人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三是牧羊人有着常人般的细心和耐心,且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而认为牧羊人是不平凡的人,学生的主要看法也有三点:一是牧羊人是一个有勇气、毅力和耐力的人;二是牧羊人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三是牧羊人是一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通过分享,学生将辩证思考所得用语言来呈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在这场辩论式的分享中,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时时关注,适时点拨,最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描写了牧羊人平凡而又壮阔的一生。面对缺水、干旱、游人稀少的茫茫高原,他凭着自己的胆量与勇气,用毅力和耐力坚守着这片特殊的土地。他细心挑选每一颗种子,照料每一棵树苗,直至它们茁壮成长,直至他们连成一片一片,直至绿洲出现。树生水,有了水,人们便纷纷来到这里定居,并幸福地生活着。牧羊人一个人的长期坚持,不断地开拓。他奉献自我,创造世界,使荒原变成绿水青山,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爱戴,他是平凡的英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辩证式的主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研读文本,并展开辩论,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如此,学生不但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和语言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辩证思维也得到确实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情,依据课标,精心研读文本,巧妙进行课堂设计,并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活动中趣味盎然而又高效地进行学习,不断地收获知识、能力、情感和思想,并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青平.浅谈初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2020(11):71-72.
[3]秦娟.高阶思维教学的核心指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