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调整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用多种课堂对话形式营造开放式氛围,根据教学对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上“区别对待”,优化小学科学课堂,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达到更适应当今时代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课堂;核心素养;教学优化
如今,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以及科学新创造的不断涌现使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的科学素养也需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了解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一些常见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基础性的科学观念。课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要素的发展,把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作为培养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从多方面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以达到更适应当今时代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调整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
以苏教版四年级“排序”为例,如果完全按教材编排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建议进行教学的话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出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照片对排序的含义进行直接陈述,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排序过渡到科学探究的排序中,对排序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开展简单的排序操作活动。主要排序活动内容有:(1)帮助科学家整理相关科学数据,并从中发现科学规律;(2)尝试使用各种标记的铅笔,对铅笔标记的规律进行了解;(3)数树干的年轮,对树龄进行排列,并指导学生根据同一事物的同一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排序。
第三部分,进行两个比较复杂的排列活动。(1)依据导热性能对门把手、毛巾、课桌、书本等进行排序;(2)测试三种塑料薄膜的三种特征。在实际教学中,这堂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安排学生把所有排序活动全部操作一遍并讨论交流的话,一节课时间肯定来不及;而如果把这些排序活动都当成理论题“纸上谈兵”的话,时间上倒是充裕了,可学生必定觉得索然无味。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在他们经历了各种实践活动之后才能够得到发展和有效训练,缺少了“实战演练”的课堂又变回了从前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改变碎片化、格式化的教学编排,对实验活动和顺序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先设置情境,请学生帮忙整理讲台上乱七八糟的书本,让学生体验和回想生活中各种类似的例子,进一步感知这些例子的共同点,从而引出排序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书上科学家关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在排序过程中,初步感知排序在科学中的作用。接下来,用纸套把五支长短相同的铅笔的型号都遮住,要求学生在不打开纸套的情况下把铅笔进行排序。每个小组在这个活动中仔细观察铅笔的外形、笔芯粗细、书写字迹等各个特征,顺利提出几种不一样的排列方法。当他们取下纸套后进一步介绍铅笔上字母的含义,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排序结果进行了检验。教材上的数年轮排序活动难度不大却比较耗费时间,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去完成。在新一轮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橡皮、木片、铝条、石头、玻璃五种常见材料按照硬度来排序,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排序活动,让学生理解不同事物的特征仅从表面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挖掘和寻找事物间最本质的特征和联系,最后通过排序结果也进一步了解到这些常见材料的硬度特点,并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教师围绕学科核心课概念,精心设计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加强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创造真实情境实现学生对核心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用多种课堂对话形式营造开放式氛围,培养学生的态度责任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片段为例。教师:想正式使用一下你们自制的检测器吗?看看这些物品有不认识的吗?动手检测前,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并把预测结果写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你们做实验的气氛好热烈啊!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除了我给你们准备的物品,刚才大家还检测了自己的物品。因为时间有限,我不能请每个组都来汇报,所以请相邻的组与组展开交流。
学生交流。
教师:经过这一轮的交流,大家还有哪些新的发现?谁来补充?……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方式和以往相比有了新的尝试:(1)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让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强调组内的小对话,一个人的发现会通过近距离的倾听,唤起其他人的发现,从而产生新发现。(2)实验结束后,除了全班范围内的交流,还尝试让两组结对互相交流,不再局限于个别几组的汇报,每个小组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争取到了点评、质疑、激辩的互动时间。(3)允许学生点评、质疑、激辩等互动,运用反刍强化倾听的效果。
从教学效果看,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较好的参与度,愿意和同伴分享已有概念;在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愿意和同伴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本课设计活动难度适中,较好地维护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通过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与教材对话,与自我经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和同伴合作、乐于分享;在“组组对话”的活动中,鼓励学生走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听一听、辩一辩,有质疑时敢于大胆表达,不迷信权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根据教学对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上“区别对待”
科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自然事物,让学生积累更多智慧,并促使他们成长。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以及调查等来获得知识,并根据科学的方法以及程序展开探讨,进而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使用科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了学业质量评估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实际上是依据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了不同学段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的具体表现,明确了学到什么程度。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事实上,同一年级不同的平行班之间也常在行为习惯、知识面水平、思维灵活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性,乃至班级整体表现各有各的特点:有些班级整体比较聪明,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堂气氛活跃;有些班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一般,上课时气氛比较呆板,乖巧有余,活跃不足。作为老师,要准确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根据不同班级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业评价: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他们是否能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任务?学完这些内容以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动手操作水平有没有提高?能认识哪些科学事物?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例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摆的运动特点,以单摆为话题,让他们在教师引导下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对比实验中收集证据,知道摆的快慢只和摆长有关系,摆长越短,摆得越快,摆长越长,摆得越慢。
教师根据平时观察,对常规习惯一般、思维不太活跃的班级采取更侧重原理验证的方法教学:首先,教会学生掌握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的方法。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会有快慢?摆振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在学生提出一系列假设后,引导他们一起讨论实验方法,继而分小组实验证明各自的观点。对于课堂常规比较好、思维活跃、参与热情较高的班级,可以更加侧重开放性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正确掌握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的测定方法后,没有按照以往惯例引导学生逐一探究摆线长度、摆锤重量、摆角大小几个要素对于摆的快慢的影响,而是给自己的探究实验设置一些难度,并增加一点趣味性—先测量每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然后让学生把各自的摆挂到黑板上,通过比较使他们发现,根据摆动次数从多到少排列后,正好是摆线从短到长的一个排列结果,由此得出摆的快慢和摆线长短有关的结论。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识到班级之间的这些差异,根据不同班级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探究式教学和工程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探究和实践活动形式、难度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水平,预估他们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判结果并进行指导,使得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事实证明,在教学中,根据各个班级特点实行“区别对待”后,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让课堂得到优化,既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把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教师在追求课堂优化的道路上,在不断反思和修整中,通过建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种课堂教学的认知优化与重组过程,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郝京华,路培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4.
[3]曾宝俊.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8.
[4]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4.
[5]谢平.生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9(5):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