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5 16:20: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实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价值的重要路径。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素养,本项目组以新课标为准绳,以统编版教材为依托,构建课程化、序列化、活动化的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体系。该体系从细化课程目标着手,依托“快乐读书吧”栏目,循着入选教材的作家作品,围绕“1+X”编写理念,基于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等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并以渗透阅读方法、融入阅读策略为目的,形成了包括“版本说明”“内容简介”“阅读任务”“阅读活动设计”“阅读加油站”“阅读评价”等板块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嵌入式;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加以组织与呈现,统编版教材更是遵循“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编写理念增设了相关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语文教师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尝试,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课程体系的构建,尚未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课程框架,让学生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实现“课程化”呢?对此,笔者及项目组成员开展了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组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素养的提升,以新课标为准绳,以统版编教材为依托构建了课程化、序列化、活动化的课外阅读课程体系,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一、设置课程目标

  构建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体系强调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性,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目标设置以新课标为准绳,既设有总目标,也设有序列式的学段目标。

  (一)总目标

  新课标根据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总目标的设计,并强调指出:核心素养的四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存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中阅读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既是基础,又是根本—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好坏。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渗透其中,以阅读为抓手,稳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地基。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样,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总目标也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四大维度,具体为:习得基本的阅读知识,包括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符号用法等,养成自主阅读、深度阅读等阅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激发对阅读的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思辨力与审美力,善于从作品中汲取智慧思想与精神力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学段目标

  不同学段的学生存在认知基础及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新课标根据此差异,在阅读方面设立了不同的学段要求。

  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根据新课标,设立了明确、具体的学段目标:第一学段,要求一至二年级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等,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大意,诵读优秀诗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三学段,要求五至六年级学生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并且能够从中抓住要点、提取信息、把握大意、体会情感。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学段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有利于摆正课程的位置,高效落实课程的任务。

\

  二、选择课程内容的构建研究路径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体现,直接指向了“教什么”的问题,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构建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程体系,与之存在互为对位、补充、促进等关系。为了真正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内容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托“快乐读书吧”栏目选择课程内容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栏目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桥梁,也是其与过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创新之处。“快乐读书吧”栏目设于每册教材中的某一单元之后,以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以及指导课外阅读策略为抓手,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与技巧,符合提升阅读素养的需求。该栏目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基于课内阅读教学文本,对学生阅读材料进行的延展与补充。因此,该栏目所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往往与单篇课文或单个单元的文本主题一致,例如,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栏目位于第三单元,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课外阅读书目,与该单元主题“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相一致。

  此外,该栏目的编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阶梯性,主题及书目的选定均呈现出递进性特征,例如,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栏目主题为“读书真快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不足,并未涉及具体书目的推荐,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再如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栏目则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单元主题向其推荐了《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世界名著,培养其对整本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循着入选教材的作家作品选择课程内容

  站在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形象载体与重要媒介,对语文教学有着指导作用与参考价值,教材内的作品文本均具备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育人内涵。而站在文化及知识传播的角度看,语文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责任,承担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语文教材中作品文本的选取必定经过编者的严格审核、精心筛选与细致润色,具备一定的规定性与权威性。由此可见,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足以称得上名篇佳作,同时集言语智慧、艺术范式、情感价值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教学与传播价值。

  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聚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并以此为路径,拓展至相关作家的其他作品,以此选择课程内容。在统编版教材中,入选作品较多的作家有鲁迅、老舍、叶圣陶、朱自清、梁衡、林海音等,他们都是享誉世界的名人作家、学者、教育家等,其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与体裁,不仅语言优美清新、内涵丰富,而且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因此,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内容循着入选统编教材的作家作品进行选择,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最大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围绕“1+X”编排理念选择课程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念,即“1+X”模式。所谓“1+X”模式,就是指每讲授一篇精读课文,就附加若干篇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其他作品,将课外阅读顺其自然地纳入课内阅读教学体系。于是,在进行教材编排时,温儒敏教授创立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类型为外国文学名著,精读课文为《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自读课文为《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课外阅读则为《鲁滨孙漂流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整本世界名著。其中精读课文为“1”,略读课文便为“X”;单元文本为“1”,课外阅读便为“X”,三者互相配合、有机联系,构成多重角度的“1+X”模式,拓展了学生阅读面。

  围绕“1+X”的编排理念,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从读好“这一本”到旁通“这一类”,按照主题、体裁、作者等方面划分、选择课程内容,例如,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推荐书籍为《童年》,由于该书具备一定的阅读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其“成长”主题,向学生推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及《我的妈妈是精灵》等通俗易懂的作品,与《童年》构成“1+X”模式,让学生由易及难、拾级而上,对成长的概念产生全面认知。

  (四)基于学生阅读心理需求选择课程内容

  通常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并且保持着听读、看图的阅读方式。随着学段的升高,小学生可渐渐掌握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与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

  对小学生而言,儿童文学是最适宜的一类阅读题材,其浅显易懂的语句及生动有趣的情节贴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其美好纯真的主题与真诚细腻的感情符合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需求。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选取了童谣、童话、神话、国内外名著等适合小学生的儿童文学,以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形成课程结构板块解析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也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以渗透阅读方法、融入阅读策略为指向,形成了较为科学高效的课程结构,并通过以下板块具体呈现。

  (一)版本说明

  “版本说明”向师生简要说明书籍版本选择的原因及背景,将其关注点由课内文本转向课外阅读书籍,搭建二者之间的联结点。该板块渗透所选版本书籍的阅读目标及重难点,为师生指明阅读方向。同时,该板块可以视为课程设计者与读者之间的无声交流,为师生使用课程打下认知基础。

  (二)内容简介

  该板块也称为“作品赏析”,顾名思义,便是对作品文本进行大致的介绍与分析,通常包括故事大意、作者经历以及创作背景等内容。课程设计者可以借助内容简介部分,为学生营造阅读情境,对其提出阅读要求,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三)阅读任务

  该板块直接、具体地向学生提出了阅读任务,这些阅读任务通常根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制定,基于深度阅读而展开,呈现环节性与阶梯性等特点。例如,梳理阅读文本的纲要,找出关键字词、核心语句等重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分析表达艺术等,从侧面为学生提供了开展阅读的方法、技巧与策略。

  (四)阅读活动设计

  该板块是阅读任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形式多样的“有趣、有料、有度、有伴”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形式的新鲜“有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活动内容的扎实“有科”、活动序列的井然“有度”、活动过程的协同“有伴”,维持学生的阅读期待,最终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

  (五)阅读加油站

  该板块也称为“阅读链接”,在课程中以“冷知识”的形式呈现,属于对阅读书籍的有益补充,不少内容为跨界阅读。通过“阅读加油站”,学生可以进一步获取并丰富文本的内在含意与主题思想,习得一定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品质。

  (六)阅读评价

  该板块虽然置于课程的最后,但采用的是嵌入整个阅读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从“阅读积累、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活动”四个维度,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和家长参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收获与不足,以评价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落实。

\

  总之,小学语文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拉近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体系的距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等教学资源,在课程实施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阅读策略的融入,真正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为终身阅读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18-34.

  [2]范思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教育观察,2020,9(15):55-56.

  [3]郭颖慧.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推荐书目特点、价值与利用路径[J].成才之路,2020(7):32-33.

  [4]姚春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的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9(88):54-55.

  [5]张燕玲.探析中国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及其发展[J].大观(论坛),2019(11):248-2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1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