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36: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过渡阶段,教师必须在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和教学过程中。初中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要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打造成为新时代教学的亮点。基于此,为进一步研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文章结合相关文献,从五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核心素养,策略研究,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绪、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及创新能力,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同时,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培养其抽象思维,引导他们将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联系到一起,不断加深对生物实验的理解,最终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提升学习效果。

  一、突出实验主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突出其主体地位,将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主动探究,让他们树立一种持续性学习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培养是基于他们有主动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价值,将课堂的主战场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提升从书本理论认知全面上升到能力层面。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不断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最终才能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例如,在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为了验证绿叶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淀粉,此次实验由教师为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素材和工具,最后由学生一边探索,一边完成实验。首先是实验准备,实验材料有蚕豆苗、回形针、烧杯、酒精灯、碘液、清水等。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提前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教师先提出问题一:为什么要把蚕豆苗提前放置在暗处一昼夜?问题二:为什么要用不透光的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问题三: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后有何种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接下来带着问题开始本次实验,首先是探究将蚕豆苗放在暗处一昼夜。学生为了探索为何要放置在暗处,需要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得出答案:绿色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放在暗处没有光照就阻断了其进行光合作用。学生经过自己探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种积极的鼓励暗示能让学生对实验更有信心,并且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会更有成就感,接下来就是在叶片上滴上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这个步骤还是交给学生自行完成,当学生观察到叶片逐渐变蓝的时候,会异口同声地惊呼:“原来叶片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教师随即发问:“为什么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而不是别的颜色呢?”听到问题,学生陷入沉思,之后会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进行探究。这里教师也要告诉学生,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要一直锲而不舍地探究下去。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对培养其核心素养极为重要。

  二、注重实验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先让学生具备充实的理论基础后再付诸实际行动,让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物实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并告知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自身所学将来是要在工作岗位中应用的,让他们树立起主动学习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角色,将自己变成学生中的一员,陪着学生一同探究,一同学习,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中“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师首先要加强实验理论教学,和学生讲述关于植物呼吸的作用和原理,并且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植物的种子呼吸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吗?怎样来验证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教材,看大家能否找到答案。”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会主动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下来,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放置好,并且教师也加入学生的实验队伍中,陪着学生一同实验,这时候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而是改成和学生一同探究。教师说:“我十分好奇保温杯和煮熟的杯子中的黄豆种子会有怎样的区别。”马上有同学回复道:“我也是,煮熟的黄豆种子还能呼吸吗?”然后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了实验,最后得出了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原理。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合作者,一切答案交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寻找答案,这样既能让学生强化实验基础,也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三、抓住实验导入,构建学生生命观念框架

  生物本身是一门以研究生命科学为主线的学科,而生物实验本身是一种对科学的实践探索,生命观念贯穿于生物实验始终,只有在坚持生命科学理论的前提下,对生物实验进行探索,最终才能了解生命的奥妙。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以实验为切入口,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起生命观念框架,向学生解释关于生命的起源、演变等历史,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这就和核心素养培养观念相互契合,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了解关于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让他们了解生命、尊敬生命,提升其核心素养综合能力。

  例如,在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命结构”中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关于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细胞的异同,以这个实验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起关于生命的联想。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实验材料,第一个关键是洋葱薄膜的摘取,这个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信学生在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的时候,会感慨洋葱的表皮居然可以撕成薄薄的片,接下来教师要教会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标本。当这一阶段完成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现在大家看一眼手中的标本,能发现什么吗?”这时学生感到迷惑,因为肉眼看上去,洋葱表皮已经被制作成为标本,看不出任何变化。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将标本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用笔将自己所见画下来。这时候,学生们看着,手不停地画着,这个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后教师问:“大家现在发现什么了吗?”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于是教师说:“大家发现没有,即使只是一小块洋葱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被放大无数倍之后,我们也看到了它的细胞,对吗?”学生表示赞同。也就是说,洋葱也是一种生命,它的细胞也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等,于是引出生命的奇妙和强大,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和认识到生命的现象,并对生命探究产生兴趣。教师这时候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生命观念的框架,将课本中的知识点逐一讲解,不断向学生验证生命的价值,提升其生命观,培养其核心素养。

  四、重视实验引导,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精神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涵盖了学生质疑论证、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在实验中注重知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精神进入一个活跃的层次,让学生遵循一定的线索,不断探究相关科学。结合初中生生理特点,这个年纪的学生在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其主动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灵活状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下,教师要让学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发展科学思维,最终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小节“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差别”实验教学中,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活动导入,先让学生伸出双手,用嘴巴对着双手哈气,这时候教师问:“同学们现在觉得双手有什么感觉?”一个学生回答:“我感觉手心变湿润了,变热了。”教师说:“那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不同,对吗?”学生陷入沉思。接下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开始进行呼气实验,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人体呼吸的时候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那么医院呼吸机的作用机制,应用了哪些生物学科的科学知识呢?这个问题虽然对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样一场呼吸小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学科和科学及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断培养其科学思维精神,今后他们遇到类似的场景,也会马上联想到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五、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正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生活的引导,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责任意识巧妙联系到一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在社会中践行真善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这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互吻合。从另一角度来说,通过适宜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位,最终让学生形成热衷探究、敢于担当的品格,提高其综合能力。

  例如,在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节“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教学中,这个实验真实地反映出蚯蚓对土壤改善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人也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生物圈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但是人一旦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就此引出“环境保护”的话题,让学生产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从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继续强调环境保护的问题,比如,生活中随处可见抽烟的人,这些人抽烟首先会导致周围的人群吸入二手烟,同时在公共场合吸烟,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学生听到这些内容后,一方面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加上实验教学的验证,循序渐进,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作为该门学科的重点组成部分之一,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物实验作为生物学中实践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分支,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实验内容,科学实施实验教学策略,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贯彻落实。同时,教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基于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意识等进行重点培养,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要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覃海燕.优化生物科学实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J].第二课堂(D),2022(12):12.

  [2]罗永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生物实验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2022(7):81-82.

  [3]郑小萍.指向核心素养理论,探析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导学,2021(26):66-67.

  [4]池群珍.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生物实验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28-29.

  [5]张清正.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广西教育,2021(34):64-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0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